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关于授人以渔文本细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本细读是孙绍振教授大力倡导的,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关注看似平淡的文字,指导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内容,引导学生攻坚克难、抽丝剥茧,深挖疑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教学
《故乡》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加以比较,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角度入手,得出中年闰土被封建等级观念残酷摧残的结论。而笔者总觉得这样做还少了点什么,学生还未完全扎根文本、深入理解,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所以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用细读的方法重新解读文本,学生在深入文本、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到了“我”的悲哀、闰土的悲哀、杨二嫂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一、于平淡处留心
在赏析“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场景时,学生只关注了“欢喜”“凄凉”“恭敬”,直接贴上“受封建等级思想毒害”的标签,没有真正理解鲁迅用笔的高妙,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效的,此时就要着力引导。师:其实还有很多看似平淡的地方都有赏析的价值,大家找到了吗?(生茫然)师:“他动着嘴唇”,大家猜猜,会说什么呢?生1:迅哥儿。师:又为什么“没有作声”?生2:他觉得喊“迅哥儿”不大好,要喊“老爷”。生3:闰土不是一开始就被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这中间有一个过程。师:说得好!闰土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我们读文章不能大而化之,大家要从这些看似平淡的地方看出作者的深意来。再找找,一定还能找到值得咀嚼品味的地方。教师读这部分,重音落在“欢喜、凄凉、却、终于、恭敬、分明的、老爷”这几个词上。生4:我觉得“终于”这个词在强调“恭敬”。教师又读了一遍。生5:我觉得“终于”是在告诉我们,闰土的内心在挣扎:又想喊“我”迅哥儿,但又被封建等级观念束缚,最终还是封建等级观念胜利了。师:“终于”这个词一般是强调结果,但在鲁迅笔下是表现闰土内心挣扎的痛苦过程,这就是文学大家的高妙之处啊。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开始只是给闰土贴了标签,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闰土的痛苦和“我”的痛苦。而在层层剖析了一些看似平淡的字词之后,活生生的“人”才出现在学生眼前。文本细读是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的途径之一,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似平淡之处留心,细细品味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于忽略处细读
文本中的平淡处毕竟还能出现在学生的眼中,而忽略处几乎就是被学生“视而不见”的盲区!教会学生“扫盲”是真正落实文本细读的关键。扫哪些盲区呢?笔者认为,标点、语气词和文章背景、出处等往往是最大的盲区。《故乡》开头部分中“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句话,学生朗读的时候,将“阿”读成了极度的抒情,一种兴奋之情呼之欲出;又将后一句的问号忽略,读成了“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有一种否定的语气。此时学生因为还没有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也还没有读完全文,笔者也就没有指出这一问题。但分析完人物形象之后,笔者又让学生重读这部分,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学生显然是忽略了这两句中隐含的深意。此时就是一个教学时机。师:“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生:萧瑟、凄凉的。师:“我”回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生:充满生气的!师:这两者之间形成了落差。那么“我”猛一看到眼前的景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生:怀疑、震惊。师:所以“阿”该读出这种语气,大家刚才读出的却是“啊!长江!啊!黄河!”这样的语气。(生笑)同样的,大家看看后面这句该怎么读?生:他先否认眼前的故乡,但后来又对这个否认产生了怀疑。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下一节里说“仿佛也就如此”啊。师:所以我们要在理解“我”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上朗读,这些细小的语气词和标点就不应该被忽视!(生点头)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一遍朗读效果好了很多。)读到文末,只有少数学生读了“一九二一年一月”,许多学生读到“也便成了路”就结束了,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日期。而这个写作时间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着很大的帮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十年过去了,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正是让鲁迅感到悲哀的地方。鲁迅之所以将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就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助威。所以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让他们领会到这些容易忽略的地方正是需要细细品读的地方。
三、于疑难处深挖
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质疑问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文本细读就是要教会学生在疑难处深挖,一步步条分缕析,一层层抽丝剥茧,化疑难为台阶,到达成功的彼岸。学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提出看不懂最后几个小节,在分析完人物和景物后,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生1:为什么说杨二嫂辛苦恣睢啊?生2:前面不是看出来了吗?她先和迅哥儿套近乎,失败了就嘲讽,开门见山要东西,多么理直气壮!生3:她诬陷闰土,就为了拿“狗气杀”。生1:这些我都知道,可是这只是说明“恣睢”,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在“恣睢”前面加“辛苦”?(全体学生默然。之后的小组讨论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师:我们前面分析了杨二嫂的变化,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生2:没人买豆腐,吃不起。师:难道能买得起“我”祖屋的人吃不起豆腐?生4:我觉得是苛税、兵匪官绅和不太平的世道让豆腐店开不下去了。师:豆腐店开不下去,但杨二嫂还要活下去啊。生1:杨二嫂的凸颧骨是不是因为脸太瘦了,没肉?师:嗯,这么理解也不错。为生活所迫,她才要挖空心思要东西啊!生2:那她也是一个可怜人!生5:我觉得杨二嫂不是不知道这样做很无赖,但为了生计却不得不这么做,她的内心也是很纠结的!师:鲁迅在文章中对她的行为是讽刺的,但不代表就不同情她啊!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说她“辛苦恣睢”了吧!文本细读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多多引导学生自己往文本深处挖掘,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养成攻坚克难的好习惯。
作者:应勇 单位: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