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析

摘要:高校政治学专业课程内容覆盖面广,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以“比较政党制度”课程为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探索了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如在教学理念上回归育人本质;在教学内容上挖掘、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思路上直面话语权竞争,夯实中国逻辑;在教学方式上掌握青年人话语,融合多元教学方式。这些探索使得专业人才培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并行不悖,但进一步提升有赖于教师保持教学研究的敏锐性,提升授课的逻辑和艺术,融会贯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专业课程;政治学;课程思政;“比较政党制度”课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自此成为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部署。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政治学专业课蕴含了丰富的思政资源,但在践行课程思政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存在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相剥离的错误教学理念,被西方政治学理论、范式、思维主导的学术研究倾向,以及意识形态斗争造成的教学逻辑压力。然而,既有研究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和实践逻辑探究不足,本文以“比较政党制度”课程为例,力图探索出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理念: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第一,从个体角度而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第二,从国家、社会角度而言,教育的属性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素养能力的统一是理所应当的。在理解、牢记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比较政党制度”的教学实践摒弃了“把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教育相剥离”的错误理念。如在讲述不同国家政党政治行为时,鼓励学生采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了解各国政党制度及运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在研究不同国家政党制度的生成原因和政治后果时,引导学生探寻各国政党制度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本质。

二、教学内容:挖掘、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力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其一,在“比较政党制度”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政党制度发展史时,通过比较中外政党制度的生长路径,引导学生了解典型政党制度的由来,知晓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而感知我国政党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其二,教师在讲解学习政党制度的特征时,从中外政党制度的对比看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及优势。其三,教师在讲解政党制度的影响时,通过对比中外治理绩效,可夯实学生对中国政党制度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感和拥护度。

三、教学思路:直面话语权竞争,夯实中国逻辑

西方政治学在理论化、实践性和前瞻性等方面具有积累优势,固然值得学习,但其中政治修辞所遮蔽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偏见[2],不仅使中国政治学遭遇逻辑与实践的悖离,还使国家形象被污名化、妖魔化,对此,教学中尤须慎思明辨。如在“比较政党制度”的教学中,以中国实践为研究起点、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谋求在“话语权竞争”中自主自立,成为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认可中国道路。其一,在理论上摒弃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自由主义立场的预设。在教学中需带领学生跳出西式话语圈套,回归民主的本质内涵,使学生理解每个国家都应探寻适合自身的民主模式。具体来说,可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政党制度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和治理绩效。从政党—社会关系看,让学生明晰中国政党制度超越了阶级、阶层,打破了地域、宗教和民族的界限;从政党—政权关系看,让学生明晰高度耦合的党政关系使国家政策高效产出、有效执行。如此,通过系统化、学理化的比较分析,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展现出来,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其二,善用时事热点和社会现实问题开展案例教学。纯理论讲述和单调的解说难以产生教学效果,需引入与课程相关且关注度较高的案例,探寻其背后的制度规则,方能显示理论解构实践的魅力,进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比较政党制度”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需与课程相关且关注度高。例如,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欧美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暴露出西方标榜的民主模式中党派纷争、内乱不止、相互倾轧、社会撕裂等种种弊端,可助学生了解西方政党政治乱象。四、授课方式:掌握青年人话语,融合多元教学方式互联网时代,信息开放共享且高速传播,大学生对知识的时效性、实效性要求更高,更具开创精神、独立观念和自我意识。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话语接受的心理机制发生了转变:他们对于独白式、权威化、单一化的教学话语天然地抵触和“免疫”。由此,“比较政党制度”课堂需顺应这种客观变化,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践行课程思政。其一,把握青年人话语,提升教学共鸣。语言是教学中信息沟通的工具,青年人是新话语最为敏感的接收者和使用者,教师要跨越话语代沟,融入有趣的网络流行语、接地气的生活话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当然,教学话语不能一味赶时髦,应契合课堂内容、坚守话语底线,杜绝过度娱乐化和流于低俗恶趣。简言之,要善用学生的话语方式剖析他们关注的时事话题。其二,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地位。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获得普遍认可,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地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是种不错的选择。如“比较政党制度”课堂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结合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使线下当面授课和线上指导、答疑紧密结合,围绕学生的疑难问题开展教学互动,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为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比较政党制度”课堂专门设立“新闻播报制度”,将每次课堂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播报一则过去一周里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典型政党政治新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和述评。综上,以政治学生专业课为例,从理念、内容、思路、方法上探究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能达到专业人才培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并行不悖的效果。通过指导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内化为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将知识与内在的道德品质紧密融合,进一步内化为学生认识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修平.论“课程育人”的本质[J].大学教育科学,2021,(1).

[2]张敏.从“追踪回应”到“叙述竞争”:新时代中西政治学话语的探索与争鸣[J].学习与实践,2020,(11).

作者:罗干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