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义指向哲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义指向哲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义指向哲学

提要本文根据事实和已有的评论论述由我国提出的、参与构成我国八十年代副词研究新突破的“语义

向”提出的过程、内容、实质和下列意义:从提出的方法论、揭示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揭示的规律、引进的

语用学的成果等方面参加副词研究的新突破;对语言学添砖加瓦;用数学做理论指导和揭示规律的工具;运用

系统科学成果。并且首次说出“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

***

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八十年代有两个重大的突破。一个是副词研究,一个是歧义研究。在副词研究

中,我国学者有许多创新,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在1983年我国注意到“语义指向”,提出这个概念,并

从“语义指向”上揭示出一些副词的重要语法规律,发现歧义的新品种——语境歧义,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

发现歧义的新品种和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也属于歧义研究的突破。

从1983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十多年。“语义指向”提出的过程、“语义指向”的内容、实质和意义,还

没有论证;“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还鲜为人知。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个

探讨。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的。

“指向”,是吕叔湘先生在对拙文《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后来载于《中国语文》

1983年第1期,收入《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审稿时提出来的:

“3、第二个主要论点是:在没有伴随句的情况下,在可能实现的交换项之中,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作者

称之为‘突出’)与位于‘也’字前或后,离‘也’字远或近有关。‘也’字的作用指向(作者称之为‘统括

’)前面的最挨近的一个,然后是更前面的一个。然后是‘也’字后面的。……”

吕先生这个“指向”是“语义上”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语义指向”,只是这里用作动词。

我遵照吕先生的教导,按照上述意义在拙文中使用“指向”的术语:

“用‘也’字的语义根据是‘异中有同’。但是,有了这个语义的根据,如果不用‘也’字,‘异中有同

’就不能表达出来,如说:‘我知道,她知道。’而一用上‘也’字,就表达出来了,由此可见:‘也’字表

示‘异中有同’。‘也’字在表示‘异中有同’时是指向(取用语义)两事的,但是由于比较项是比较两事的

对象,而相同项是两事共有的,所以可以看作‘指向比较项,配以相同项’,简称为指向比较项。”(着重号

是现在引用所加的)

后来,我在1987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论现代汉语语言形式同内容的矛盾》一文中,把“指向

”用为名词:

“我在研究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的独用的时候,是采取分析‘也’字的指向,揭示非认知意义在

原语法结构体上面生成的规律的办法。”

(这里,我要向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陆俭明兄表示歉意。他到新加坡讲学、研究。因那里资料不全

,于1987年4月24日写信给我,垂询有关语义指向提出的问题。当时,我因大脑供血严重不足,记忆丧失殆尽

,于当年5月4日给他作复时,漏了这一点。)由于作为动词的“指向”就是“语义指向”,所以这个用作名词

的“指向”,也是“语义指向”。

差不多同时,邵敬敏提出“语义指向”的术语。他在1995年《语文导报》第2、3期的《八十年代副词研究

的新突破》(后来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里,语文出版社1987年10月版)一文中评论到我们

这篇拙文的有关问题时说:

“《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1)则就副词的语义指向与语法的

组合关系相一致又不一致的情况进行了另一种比较。沈文首先提出跟‘也’语义联系有关的包括表示‘异’的

‘比较项’和表示‘同’的‘相同项’;其次描写了‘比较项’在‘也’前后的分布情况以及‘比较项’跟‘

相同项’的函数关系;最后讨论了‘也’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即跟由‘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的联系,从

而揭示出在语法平面上‘也’只跟它后面的结构成分发生关系,组成结构体,可是在语义平面上,却可以跟位

于‘也’前后的‘比较项’和‘相同项’都发生关系。”(着重号是沈开木加的)

他又在1987年《中国语文》第3期的《评〈语法研究和探索2〉》里使用“语义指向”:

“沈文(指《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引者)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从话语语言学角度

去探讨副词‘也’的‘语义指向’,而且从方法论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境歧义分析法。”

名词“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由于指向对象的能力或特性,必然可由受到动

作的对象显示出来,所以,作为名词的“语义指向”,也指受到动作的对象。因此,“语义指向”具有上述两

种紧密联系但所指不同的含义。为了便于论述,本文权且把这两个义项分开,让“语义指向”专指一个词的能

力或特性,而把受到动作的对象,改称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语义指向”的内容是:

一、一个特定的词把它所在的语言符号链条中除它以外的词语或这些词语以外有关的意思、语言符号

链条抓来作发生语义关系的对象。例如:

(1)这本书我们不读。

副词“不”字把它所在的语言符号链条中除它以外的词语“这本书我们读”抓来作发生语义关系的对象。

(2)饭也吃完了。

副词“也”字把它所在的语言符号链条中除它以外的词语“饭吃完了”和这些词语以外有关的语言符号链

条(伴随句)“别的东西吃完了”抓来作发生语义关系的对象。

(3)菜吃完了,饭也吃完了。

副词“也”字把它所在的语言符号链条中除它以外的词语“饭吃完了”和这些词语以外有关的语言符号链

条(伴随句)“菜吃完了”抓来作发生语义关系的对象。

为了便于称说,我们把“抓来作发生语义关系的对象”中有“语义指向”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符号链条除它

以外的词语(如:例(1)的“这本书我们读”)叫做“基础短语”;把“基础短语”以外的词语的有关的意

思、语言符号链条叫做“跟基础短语有关的意思、语言符号链条”。

二、这个特定的词在基础短语中指定并取用某个或某些个词的语义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例如:

(4)我买这本书,不买那本书。

“不”字在基础短语“(我)买那本书”中指定并取用“那本书”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5)陈东爱护张小三,李明也爱护张小三。

“也”字在基础短语和跟基础短语有关的语言符号链条“陈东爱护张小三,李明爱护张小三”中指定并取

用“李明”的语义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指定并取用语义为语义指向的对象,含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在基础短语中选择或确定一个或一些词语为语

义指向的对象,一个是把它的语义集中地注到这个语义指向的对象上。例如:

(6)我写戏,(我)不唱戏。

有“语义指向”的词“不”字,在基础短语“我唱戏”中选择或确定“唱”为语义指向的对象,把它的否

定的语义集中地注到这个“唱”上,——否定“他”对“戏”作了“唱”的动作。

(7)我写戏,他不写戏。

有“语义指向”的词“不”字,在基础短语“他写戏”中选择或确定“他”为语义指向的对象,把它的否

定的语义集中地注到这个“他”上,——否定“他”是做了“写戏”动作的人。

指定并取用语义为语义指向的对象的根据是情景或上下文的对比。例如:

(8)先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您的健康对我也是幸福。可以根据情景指定并取用“对我”为“也

”字语义指向的对象。再如:上面举的例(7)“我写戏,他不写戏”,可以根据“不”字所在的语言符号链

条跟它前面语言符号链条的对比指定并取用“他”为“不”字语义指向的对象。

语义指向的对象,实际上是焦点。焦点是未知信息的集中点。未知信息是发话的人认为受话的人还没有知

道的信息或者是发话的人自己还没有知道或重温的信息。例如:

(9)李明刚刚回来。

“刚刚回来”是发话的人认为的、受话的人的未知信息。“刚刚”是受话的人的未知信息的重要部分或集

中部分。

(10)宋尚武,谁是共产党?

“谁”是发话的人的未知信息,也是发话的人的未知信息的集中部分。

因此一个特定的词的“语义指向”,就是指定并取用基础短语中某个或某些个词语的语义为焦点的能力。

而被指定并取用为焦点的词语的语义,就是语义指向的对象。“‘语义指向’的对象”是从“指向”的对象的

角度说的,在基础短语中,任何词语都有成为语义指向的对象的可能。焦点是从被“指向”的结果说的,任何

词语只有在成为语义指向的对象后才成为焦点。

三、“语义指向”表现在语义指向的对象上。

例如:上面例(4)“我买这本书,不买那本书。”“不”字的“语义指向”表现在它的语义指向的对象

“那本书”上。再如:

(11)你买那本书,我不买那本书。

“不”字的“语义指向”表现在它的语义指向的对象“我”上。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语义指向的对象,“语义指向”的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了;语义指向的对

象,是“语义指向”的能力发挥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也”字有“语义指向”的能力在发挥作用,“这本书

”或“我”才成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语义指向”的实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一、从发生语义关系的方式看,“语义指向”采取特有的方式并且分两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