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人为本实践哲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人的发展是全社会发展的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崭新课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及其哲学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国家级扶贫县——山西省代县的社会实践中并取得了成效,最终通过实践触发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价值观贯穿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也要被社会所承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人的价值问题也越发凸现,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应当指出,物质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精神价值的生产亦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价值问题。
一、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
\人的价值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同客体的人的一种关系,即客体的人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个人或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自身。一个人及其集团的价值,取决于他对整个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简而言之,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自然界对人的价值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人类索取的无穷宝库;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成为人们的沉重锁链。价值观念可能由于阶级的或个人的私利和偏见,使人们的认识走向谬误,然而,从根本上说,它是人们认识的动力,从而也是使人们的认识走向真理的内动力。人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实体,本身就是自然和社会这个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人不是脱离世界的抽象物,人是整个物质世界(自然和社会)总的因果链条上的有机的一环,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是社会的实体性存在。因此,人的需要和利益同世界的客观规律,必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及其需要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就是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的“民”,是相对于“君”,即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虽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其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用哲学的观点看,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在价值上的真正的、充分的平等,只是作为价值目标和理想,而不是作为完全实现的东西出现的。所以,应该把人的价值本身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严格区别开来,揭示价值的实质。确切地说,人有什么样的价值,首先并不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因为,人的价值并不是单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也正是人的价值区别于物的价值的一个特征。物的价值是物的为人的存在,是从物同人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而人及其需要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从而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的价值也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但物的价值的这种社会性质,不过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而人的价值本身,直接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的价值作为人对自身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具体表现为个体和人类、个人和他人、个人同自身的关系等等。个人对自身的价值,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价值。而所有这些关系,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一个人只有和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交往,才能获得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价值如何,是由他同他人、同群体的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样,所谓自我价值,就归结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类的关系。人的价值既不单纯地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更不单纯地取决于他所享用的价值,也不单纯地表现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普遍方法。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经验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研究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价值就在于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这个对于任何发展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现实实践
物质价值的客体来源于自然界,分为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所谓自然价值即自然界的物质价值,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价值。用哲学的眼光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本质是自然价值问题。用价值论的观点讲,所谓生态平衡的破坏,就是经济价值对自然价值的否定;所谓生态平衡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经济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兼顾这两种物质价值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经济价值,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能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要的价值;就是主体(人和社会)改造客体(自然界),以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经济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如果说,没有自然价值,人就不能生存;那么,没有经济价值,人就不能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得到发展。因而,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的问题。因为生态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重视自然环境的价值问题,主要的已经不是思想认识问题,而是已成为如何解决的实际问题了。
代县是山西西北部的国家级扶贫县,基本地貌是“两山夹一川”,“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20万人口,农业人口16万,目前尚有贫困人口5.1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3.9万人,未解决温饱人口1.2万人,贫困面仍很大。258个贫困村大部分处在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变、土壤瘠薄、气候恶劣,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那么,怎么才能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在发展中尽快脱贫呢?同志在关于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为工作重点,坚持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的做法,着力提高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3]近几年来,代县县委、县政府正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省委有关扶贫工作的指导方针,把扶贫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重点实施移民脱贫、产业扶贫、社会帮贫、单位包贫和党员联贫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全县脱贫步伐。特别是1998年冬被列入全省首批移民扶贫试点县后,代县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工作,截止2006年底,圆满完成了全县121个贫困村,2182个贫困户,7639名贫困农民的扶贫移民搬迁任务。全县新建新城、红墙、新田、龙千和五里村等5个移民新村,安排贫困人口1118户3914人,并采取小村并大村的移民办法,分散安置移民1064户3725人。贫困移民整体工作走在了忻州市前列,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移民工作使全县7639位贫困农民最终告别贫瘠的大山,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代县作为我省的资源大县,铁矿资源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42.3%,金红石储量居全国第二,黄金、石英、钾长石、花岗石等都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近年来,代县涉铁矿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代县财政收入的骨干财源,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8亿元,可比增幅26.83%,财政总收入完成4.6亿元,涉铁企业完成税收占到总税收的80%以上,为代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延伸铁矿产业链,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总投资40亿元的2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水资源报告,力争今年开工建设。钢铁项目作为代县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必将对调整代县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铁矿企业采选模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不高引发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乱占耕地、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影响民生的问题,造成村企关系紧张、群体上访增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诸多矛盾。为了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代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号召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优环境,全力支持民营铁矿企业做大做强,保护合法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同时,本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民营企业家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群众的合理诉求,科学估算企业发展的环境损害成本和对区域内民生的影响程度,积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鼓励企业多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企业和结对村连体发展,共建共享,互利双赢,实现了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对于贫困地区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是十分重要的。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从大山走出来,逐步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意义非凡。这也再次证明一个真理:经济不发展,社会很难发展;经济、社会不发展,人很难发展。但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等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离开人的发展的发展观,仍然属于传统发展观的范畴,而不是我们所要树立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像代县这样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县,离开了农民的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意义。
四、对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一光辉著作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全面”指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即人不仅靠思维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自我的本质和价值,而且靠享用全部价值,靠享用价值时产生的全部感觉来肯定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通俗地说,人应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享用各种各样的价值。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应当指出,人的全面性发展,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突然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自然经济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迫使每个劳动者,必须通晓他所从事的生产的全过程,掌握各种技能,从而生产出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的大部或全部。当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社会分工,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这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丧失为代价的。从辩证的观点看,社会劳动分工,毕竟促进了生产力巨大的发展,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可能,因为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剩余时间全面发展自己。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即从单纯使用价值的观点,从单纯生存的观点来看的多余劳动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了物质要素。一旦通过社会革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有了物质前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的物质前提下,赢得了自由发展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便成了目的本身,劳动本身才可能成为人的全面发展自己的生活第一需要。
只有到了自由王国,人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人们创造巨大的、丰富的物质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并充分享用这些价值,还不是人的最高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人获得最高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本身,才是人的最高价值目标。
我们在分析人的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时已经指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上,都是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的,无论包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各项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会获得一定的现实可能性。从总的趋势上说,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当然应该是人的发展的理想尺度。一方面,要围绕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从人的现实的生活状态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入手采取措施。既然人的现实的生活状态的改善关系到人的不断生长着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和实现程度,就要在正确分析和认识人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定阶段的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条件去实现这些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它也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在人们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断进步。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他创造和享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质和量。可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又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的价值的具体尺度。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发展生产力是为人,为人的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服务的。以人为本,任重道远。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需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继续做出艰苦的努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蕴含着具有发展的哲学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价值决定于他所创造的价值,但人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在什么水平上创造价值,则决定于他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方向。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科学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徐久刚,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2005年12月15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J],求是,2006(1)
[4]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