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系统理论逻辑基础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系统理论逻辑基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系统理论逻辑基础

摘要: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这个新领域,有助于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一全景式观照。坚持科学发展的梯度性,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党的一个重要战略。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在于从发展梯度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研究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关注科学发展的中间过程状态,论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必然逻辑,探索科学发展过程的创造性和谐,为科学发展的未来阶段提供理论支持。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反贫困”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以“重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以“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

关键词:系统理论;发展逻辑;实践原则

Abstract:Anewrealmthatatheoriesofstepsofsciencedevelopmentissciencedevelopmentview.Studythisnewrealm,thedevelopmentthatcontributestoreformingtoopen30yearseconomytotheourcountrythesocietymakesathepanoramatypeviewtoshineon.Insistthestepsdegreeofsciencedevelopment,isalsoanimportantstrategythatthereformopensmypartyof30years.Atheoriesofstepsofsciencedevelopmentlieinfromthedevelopmentstepsdegreeofangleelaboratesciencedevelopmentview,theregulationoftheresearchsciencedevelopment,theresearchsciencedevelopmentprocessmiddlemanandnature,personsandsociety,personandperson,personsandtheproblemoftheoneself,concernsciencedevelopmentofthemiddleprocessappearance,argumentourcountrytheeconomicsocietydevelopofmatchtheregulationwithinevitablelogic,investigatesciencedevelopstheprocessofcreationharmonious,forsciencedevelopoffuturestageprovidethetheoriessupport.Sciencedevelopmentofatheoriesofstepsopensincereformourcountryeconomysocietyofdevelopmentdividethelinetothreestages:Theeconomicsocietythatregards"anti-poor"asthecharacteristicdevelopstheentry-levelstage,theeconomicsocietythatregards"heavyperformance"asthecharacteristicdevelopstocrossoverthestage,theeconomicsocietythatregards"speakthediapason"asthecharacteristicdevelopsthegraduallyperfectstage.

Keywords:systemtheory;developmentlogic;practiceprinciple

改革开放30年,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更是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事实上,科学发展观历来重视对系统的研究,并从中展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本文尝试用系统的理念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应然逻辑作一分析,以期对科学发展思想有更新的理解。研究认为,在整个科学发展理论体系中,整体理论是系统理论的逻辑基础,发展理论是系统理论的核心要义,人本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实践原则。系统的观点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对发展逻辑的理论准备,是对科学发展逻辑的尊重。

一、系统理论的逻辑基础

系统理论认为,经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经济社会系统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自己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征,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又具有特定的联系。经济社会系统具有延展性,随着时间或者环境的发展变化,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乃至整个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进步的重要标准是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平衡与协调一致。终极意义上,一切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基本领域均是由特定的经济制度、道德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等共同维系的结果。

系统理论的逻辑性首先在于它的整体性,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认为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有机联系,追求经济社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正确地使用系统思想进行分析,可使人们从宏观上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发展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概念,内涵着增长、稳定、公平、民主、价值等要素,但发展不仅仅简单等同于增长。发展的全面系统性,又决定了任何发展都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矛盾和曲折、不平衡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静态均衡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引导人们以设定的目标与状态,搞平衡,处理各种关系,结果难以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而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则以整体性和全局观有效消弭了这个缺陷。

系统理论的逻辑性还在于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控制和现代社会发展信息的对称性要求。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对社会各子系统实行理性控制,使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符合人们的期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理性控制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社会群体的不安定和环境的过度污染,等等。同时,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部分组成,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控制也是如此。社会各子系统只有拥有更多的信息,才能有助于实现理性的控制和理性的发展。在国际上,要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发达经济和民主政治等发展信息,才能为我国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决策;在国内,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国际国内的最新技术、经济、政治、环境生态等方面信息,这些信息所包含的新内容与新知识,可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有助于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系统理论的逻辑性更在于揭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平衡理论、非稳定性转变规律、非突变式质变过程。

(一)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认为,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而平衡是需要有文明程度与制度、立法等来保证的,通过这些因素的非线性作用和影响,使社会系统出现非对称的涨落现象,社会系统才有可能向着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的方向进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非平衡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发展则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是从非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然后到新的非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发展的循环动态过程。科学发展观并不否定差别,更不是主张经济社会绝对平衡的发展观,相反,科学发展观还要求缩小经济社会各要素发展间的现实差距,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使差距控制在社会系统能够容许的限度内,既要避免片面强调平衡发展而导致发展的低效率,又要注意避免过分强调非平衡发展而导致两极分化,使经济社会在适度发展差别中良性运行,从而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如改革开放早期,在“奔小康”的战略决策下,党和政府对每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做出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和缓和了发展中涌现的利益分配的平衡与差别的矛盾。理论上,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后的发展过程。但实践中,人们对于发展的期望值往往是相似的,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使得不同领域和地区的人们往往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对发展过程和层次的认识。因此,要有效解决我国高增长经济实力与低层次小康水平的矛盾,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一方面主张发展的均衡性,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让人民同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主张发展的渐进性,要让人民认识到,发展是分层次的、有先后的,不可能所有领域和地区的人们在同一个时点进入同一个层次的小康水平,正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背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原则一样,分层次、有先后的实现更高层次的小康水平同样符合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和非平衡理论。

(二)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承认发展的非稳定性,但是更关注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转变规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子系统、各元素之间往往并不协调一致,甚至相互严重对立,使发展过程充满非稳定性,如何调适这些子系统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关系,探讨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同制度和规则,使发展过程出现良好的自组织行为,是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关注的重点。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认为,稳定是动态的,是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状态。这种动态的稳定,不是封闭式的绝对稳定,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开放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有着局部变化而全局相对不变的大局稳定,是一种通过对局部变化的制度化调节而保持全局稳定的动态平衡。用系统的眼光看待稳定与非稳定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是认识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转变规律的必要前提。如在“重效益”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阶段,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甚至尖锐对立,并引发诸如大规模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的群体性事件等,这些在经济超常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它并不影响经济社会总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这些事件本身反而引起了管理者高度重视发展中具体而微的民生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适疏导,以达到更高层面的社会稳定,并从中找出完成非稳定性转变的规律。

(三)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还主张社会发展的非突变式是常态,是和平演进的量变过程,而非冲突式的社会变革。按照系统的相变理论,由一种稳定态演化到另一种不同质的稳定态,可以通过非连续的突变,也可以通过连续的渐变来实现,相变的方式依赖于相变条件。如果相变的中间过渡态是不稳定态,相变过程就是突变;如果中间过渡态是稳定态,相变过程就是渐变。原则上可以通过控制条件的变化控制系统的相变方式。在社会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上的各类系统活动同样存在着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重视渐变与突变的辩证关系,但更重视非突变式的常态研究。如在“讲和谐”的现阶段,执政党和人民群众都更加注重社会变革的非冲突形式和渐变过程,强调缩小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贫富差距,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人们的公平正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来共同完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此理念下,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性选择。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要义

系统理论的核心要义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需求,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同样是对科学发展逻辑的尊重。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吸收了其他发展理论的合理成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都推动了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的发展。反过来,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又更好地促进了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正因为系统理论是历史的,所以是发展的。正因为是发展的,所以是科学的。

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强调在扬弃中发展。以往的发展理论大多以片面发展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在扬弃这些片面的发展观中发展起来的。以往的发展观,因其片面性,所以都未能形成科学的发展理论体系。现代社会大致产生过六个阶段的发展观,即:工业文明观→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工业文明观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工业”,至多是“发展=经济”。“增长极限论”则提出了“经济+自然=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认为“经济+自然+社会=发展”。20世纪8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的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综合成了“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这个阶段虽然加进了“人”,但并没有突出人的地位。直至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上,才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这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前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和综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至此,发展观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可以说,以往的发展观虽然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都未能把握发展过程的本质特征。而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就是在扬弃了以往各种片面的发展理论中单纯地以经济为中心、把增长理解为发展、忽视人的错误观点,坚持把自然、社会、人作为一个整体,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通通纳入系统,从而形成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实现在扬弃中发展的目标。

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同样强调在发展中扬弃。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在自身的发展中,扬弃非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发展着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依然面临如何结合国际国内的发展实践并进一步丰富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扬弃的问题。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反映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坚定不移,以及对发展过程的深刻认识。但与此同时,新时期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显性化、复杂化。因此,对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有多元的解读,如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暂时的、局部的问题,有人就认为,“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仅没有使社会进步,反而使社会倒退了”,而没有认识到改革是对旧事物的颠覆,必然是有阵痛的,是有代价的,是有过程的。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必然和正常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事物前进、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前进中的问题只能在前进中解决,只能靠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来解决。从系统论的角度,可以很清晰地了然这些不同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系统理论的实践原则

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的实践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这个原则更是对科学发展逻辑的尊重。人本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从原始物本、神本、近代物本到人本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说:“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古代的物本思想大多以原始唯物论的形态表现出来,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万物都是由“水”、“气”、“火”等具体的物质构成;物质客观存在并且能够自己运动、变化、发展,因此,没有必要在世界以外寻找世界存在的依据。进入中世纪以后,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占领统治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神本思想成为奴役人们的工具,上帝成为创造世界和统治世界的唯一主宰,现实世界的人只是神的奴隶,人们不能有任何违背神意的思想和行动,否则便会招徕杀身之祸。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利益,提倡个性自由,高呼“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更是异化了早期的人本精神,甚至把社会发展理解为就是发展经济,形成近代的“物本主义”。近代物本主义可以分为经济物本主义和技术物本主义,产生于工业社会技术发达的时期。经济物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经济人”,人的发展只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物质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物质产品的增加,物的增长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和最终的目标。经济物本主义认为经济物的增长可以使社会矛盾自然化解,可以代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技术物本主义则重技术物,崇拜机器,甚至把人也看作是一种机器。认为技术是万能的、至上的,人类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用技术来解决,技术能够并应当把人改造和优化成技术物。技术物的丰富和功能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技术进步等同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为现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一种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中的以物为本相对立。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一理念逐渐被社会发展理论所接受,并成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这一思潮在中国社会的体现。

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认为,所谓“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为目的的真理态度、价值取向和实践原则。在思想文化层面,人们的科学、哲学、艺术等一系列精神、理论活动只有在物质财富增长的总过程之外,才具有真正属于人的内在本质的独立自在的价值,才能获得人的存在形态和人的丰富内涵。人在这种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人作为自然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精神意识性三位一体的完整而又现实的人的全部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理念来看,“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了新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尺度。这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怀人、关爱人。要逐步实现人的价值,不断提高人的价值,这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对发展质量的优劣与发展水平的高低的评价尺度。

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割。首先,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人是社会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及其关系和人的自身发展,构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承认人是社会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决定力量,而且要重视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合法经济、文化权利。其次,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不断向前的动态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互动性,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相对性、渐进性,即在现实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和内容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充实和提高的历史过程。最后,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人们的道德教养、科学素养和法律素质,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尊重和保护人权,为人民提供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存环境,一个有利于提高精神品位和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并以此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价值标准。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正是在以人为本的实践原则下,丰富了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奥]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英]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A].[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鲍宗豪,严黎昀,等.科学发展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鲍宗豪,严黎昀,等.科学发展观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军.科学发展观语境中人本思想的来源与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