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存内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存内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存内涵

[摘要]“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存在;发展中的存在;存在主义

Abstract:Tophilosophy,theterm“existence”isaveryimportantconcept.Ifmakingacomprehensivesurveyofthewestphilosophy,almostallphilosophershavetheirownthoughtsaboutthe“existence”,towhichtheyhaveconstructedtheirownphilosophicalsystemswithdifferentviews.Foralongtime,thistermhasbeenconsideredaseitheridealismormaterialismordualismandwesternphilosophersofexistentialisminmoderntimeshavealreadybeentiredofthesestandpoints.Theywanttotranscendtheexistedstandpointsandtrytounderstandtheconceptofthe“existence”fromanewangle.

Keywords:existence;thedevelopmentofexistence;existentialism

一、希腊哲学中“存在”意义的发展

首个把“存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是巴门尼德,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einai,eon(=toon),estin,这三个词都与“是”有关,有动词“是”,有名词相当于“是者”,强调的都是存在,只是在区分表述性的存在和存在性的存在,即存在与存在者。先看他对“存在”的规定:存在是永恒的,不是生成的,是唯一的,不可分的,是不动的。这就是界定“存在”含义的第一人的定义,它的规定与克塞诺芬尼对“神”的规定基本上是同义词的替换。但他的“存在”的意义却非常重要的,“它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最普遍的肯定和最高度的抽象”它有着思辨的性质,他表述着存在。它又可作为思维的对象,即存在性存在,即本体论意义,但他接下来的论述仍是具体的本体,“存在形如圆球”。他对存在的规定和发明为以后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柏拉图对“存在”的立场是“只有心灵的眼睛(理智)看到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他对toon(存在)的理解不同于巴门尼德的重大差别在于:他把toon理解为无形的本质,而非是在空间占有一定位置的本体。他把“存在”作为本体,这里存在性的“是”指“存有”,即获得存在这种本质。这种本质指的就是理念。柏拉图的“存在”相对于巴门尼德是一种发展,若说后者的存在还没有脱离感性的范围,而前者已大大发展了抽象性,开始关注共性的、本质性的东西,虽他是从唯心主义可知论角度认识“存在”的,但为“存在”向本质论方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对存在“toon”的表述功能运用更为全面、更为自如。在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他在解释“存在”概念时,将“存在”分为“偶然意义上的存在”和“本然意义上的存在”。由对“存在”分析他导出了“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学说。即一是个体作为实体,一是形式作为实体。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东西之为是,在于他们自身是实体;另一些东西之为是,在于它们是实体的衍变”。赵敦华也认为:实体即指自身独立存在的东西;toon中心意义是‘实体’,就是说它的中心意义即‘存在’。存在的意义可以说等同于实体,无非存在具有更灵活的表述功能而已。

以上希腊三位哲学家关于对“存在”的认识有着深化过程。巴门尼德的存在开始启用了抽象性,但他的存在总体上还是一种感性存在,即偶然意义上的存在;到了柏拉图那里他充分运用了理性,他的存在更具有本质性意义,但又只抓住了哲学“理念”,只从本然意义上去概括它;发展到了亚里士多德,存在的意义相当丰富了,已兼有了双层意义,是对存在意义的初步概括和发展。

二、中世纪“存在论”之争

中世纪的“存在论”是从“三位一体”说开始的,“三位”指圣父、圣子和圣灵,“一体”指同为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指的上帝。存在论在中世纪哲学中被视为以上帝为开篇而进行争论的理论:“其初是一片虚无,神创造了天地万物……神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早期中世纪哲学虽然是为“经院”服务,但也继承了古希腊哲学,使中世纪哲学明显带有柏拉图主义倾向。神学家一般倾向于把上帝看作普遍的本质或本体,上帝的位格则是分有普遍本质的个体,因而带有个性,如圣子因肉身化为耶稣基督而带有人性。此时的上帝仍是理念的化身,只不过是兼有了一定的感性,就像柏拉图的后期理念论承认个体分有理念一样。后起的中世纪哲学家更侧重于亚里士多德的“两个第一实体论”,他们或各执一端,或重一端兼顾两者走向温和,从而形成了围绕本质存在与个体性即实体存在之争,其形成的派别就是著名的唯名论和唯实论。

现举两个例子作以说明:先看托马斯的温和实在的理论,他把存在分成三种形式:作为上帝创造万物的原型的理念或原始的形式,存在被创造物之前;作为上帝创造个别事物的形式、本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概念或思想的共相,存在于个人的理智之中。这里的存在是最根本的。个别是存在创造物,他看到了存在的本质性,同时也关注到了个别事物,但更多的只是关注形式,没有做到同个别事物真正结合着的存在,而是标志事物的本质和特性的特殊实体。它其实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论的延续,没有充分地把个体解放出来,它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种限制。再看爱留根纳的泛神论,他认为神和创造物是统一的,神是万物的本质和共同原则,万物是神的显现,普遍先于个别存在,也存在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显现出来。爱留根纳对存在的认识在当时是相对深刻的,他基本上是辩证的看待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的存在是本质与个体的结合,但由于把神作为个别事物之先,是不合理的。它是对存在论合理的设想,虽然被他的普遍先于个别存在所窒息,但后来却成为启蒙主义者在神的掩护下宣传唯物主义的武器。

三、近代西方哲学:从本质方面论“存在”

近代西方哲学家的“存在观”与以往的哲学家最大的不同是:论属性避实体,从属性即本质方面去展开自己的哲学体系。即以本质论代替本体论,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

我们首先看一下两种不同的实在论。

先看以“我”为中心的存在论,笛卡儿有一条重要的原理:“我思,所以我存在”48。“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主体,“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揭露的是实体的本质属性。他运用的是普遍怀疑的方法论,认为上帝、自然界都是值得怀疑的,然而怀疑到最后,发现我在思想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我在思想,那么我也是存在的。“存在”被界定有思维的本质。这就把思维与存在联系在一起了。笛卡儿的哲学体系正是从“我思”开始的,他的二元论也因承认“我存在”推导出来的。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笛卡儿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不存在任何独立于感觉观念的事物。事物无非是被“心灵”实体所感知的一组观念,事物和观念是同一的东西,存在只在于被感知。他紧紧地抓住事物被感性的一面,他完全认可观念的位置,我的存在,事物存在,不可能有离开心灵而存在的客观内容。他把事物的性质化为了纯主观的感觉经验,通过观念来述说事物性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再从“客观”角度研读一下“存在”。斯宾诺莎的实体是哲学的开始:他把实体定义为“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243。他的实体、神和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都可作为万物的基础或本原来理解。它的实体其实就是从事物的本质方面,并紧紧地抓住可知性去下的定义,是对存在较为科学的定义。再看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的“单子”也是对存在一种概括。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4]483,他从存在的构成属性方面去认识存在。虽然他的认识有唯心论的倾向,但与以往哲学家对存在的理解不可同日而语了。

四、康德到黑格尔:“存在”激活了哲学体系

康德的存在哲学其实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者的存在论的一种总结,他的理论有折中调和的特征,但更有深远的哲学影响。他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感觉的客体,但又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认识只能达到“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也被称之为“为我之物”。他对存在的认识也触及到事物的本质,他的“存在”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已触及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的批判哲学围绕存在问题的展开可谓有石破天惊的影响。

在黑格尔那里,“存在”使他的哲学成了完善的体系,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定性为唯心主义性质的“替罪羊”。刚开始,黑格尔要为自己的哲学找个出发点:“哲学的开端,必定或者是间接的东西,或者直接的东西。”[5]83他采用了单纯的直接性——“纯存在”即“纯知”作为逻辑学的开始。“纯知”起到了中介作用,是前提的间接的东西,它也是虚无的东西。但“纯知”作为实现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又是直接性的东西。“因而单纯直接性的真正名称是纯有。”[5]54他把纯存在作为开端是为了他的整个辩证法服务的,是体系发展的需要,没有“纯存在”,他的哲学就无法开始。他的逻辑学就是对绝对观念从最单纯、最贫乏、最低级的表现型态进展到最丰富、最完满、最高级的表现型态的过程的描述。黑格尔的“存在”虽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但却成功地构建了辩证逻辑大厦。

五、近代西方存在主义:传统的背叛和发展

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尤其海德格尔谈“存在”,主要表现出对主客二分的厌倦,而转到人本身的研究。他们强调人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超出自己的界限,要求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来取代这种二分为根本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对人研究的回归,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哲学的背叛。从柏拉图的“理念”存在方式到海德格尔关注人自身的纯粹意识活动,又可谓是一种回归、是继承,但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其体现是对本体论和本质论和二分法的超越。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指的是存在物的涌现,显示,而非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实为存在者本源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一切存在者必须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6]对人的研究是研究存在的中心问题。他把存在从存在者中烘托出来。刘放桐认为,海德格尔“由对存在者(本体论的研究)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的探究,澄清和阐释它的意义,由此建立起的关于存在的理论将具有始源意义,成为有根的本体论”。它的意义对于抛弃有神论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只注重对人自身的认识,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限制。

[参考文献]

[1]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80.

[3]中国基督教协会两会.圣经·旧约,和合本[M].2006:1.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29.

[7]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9.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