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哲学史教学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哲学史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确立科学指导思想,实现方法多元化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的大前提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下进行的。然而,在中国哲学史的实际研究和教学中,把本来底蕴丰富、内涵精深、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朴化、机械化、教条化,然后再用简朴化、机械化、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来诊释中国哲学史则是常见的现象。其结果不仅庸俗化和肤浅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扭曲了中国哲学史固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的内涵,是发展着的学说,决不能在把它庸俗化了之后再简朴地套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把中国哲学史肢解为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一直接对应的碎片;而是应该在精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认真吸收中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深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认识中国哲学的智慧,揭示中国哲学的魅力。

中国哲学史博大丰盈,特色鲜明,所以不能再拘泥于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而应该走向多方法、多视角,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同时,适当地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比较研究、结构分析、解释学、中国传统的汉学与宋学等方法。最终通过研究方法多元化,发掘中国哲学史的深刻内涵,拓宽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空间。

二、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哲学史不仅涉及到中国古代、近现代乃至外来的哲学思想,而且内蕴深刻、丰富,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中国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美学、逻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课程联系密切,与其他课程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哲学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习中国哲学史不仅能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还能切实地领悟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聪睿,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建民族精神的家园。因此,中国哲学史是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课程。

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史的教学改革发展缓慢,课程体系结构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中国哲学史教学这种不理想的现状制约着专业建造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改革中国哲学史教学,进行新的课程建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开展素质教导的需要。

三、强化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教学力度

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本来没有“哲学”门类。1783年,日本学者首先用“哲学”两个汉字来翻译“Philoso户y”一词,然后中国学者引进了“哲学”这个词和相应的研究方法,逐渐建立了独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看到与西方哲学绝然不同的概念、范畴、话语、理论,所以常常引起人们对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独立于欧洲之外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等质疑。但是,在常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中和中国哲学史的实际教学中,几乎没有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深人而系统的论述,致使学生学习了中国哲学史,却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产生了疑问。

哲学是什么?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是,不论怎样界定哲学的最本质内涵,不论怎样划定哲学的外延,都无法否认中国哲学存在的事实。

最通常的说法是,哲学是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然哲学是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那么至于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认识,由于民族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固定模式。实际上,生活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世界本原、万物运行规律的探索,从盘古开天地、女蜗拎土造人、夸父追日、后男射日,到阴阳五行、儒家的仁、老庄的道,无不是这种探索的体现。

假如按照古希腊的说法,哲学就是“爱智慧”。人是思维能力非凡发达的社会动物,总是在不停的的实践、认识。这里的“爱”是一个动词,表示着人类永无休止追问,意味着人类的智慧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国哲学史中的“弘道”、“究理”、老庄对“道”的探求、屈原的“天问”、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等,都是理性的思索和追间,这是与古希腊不同的中国式的“爱智慧”。

事实上,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时期、哪一种文化,都有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并且都会把这种关注和思索表达为一种或深刻或浅显、或简洁或复杂的话语与理论。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智慧的积淀。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它非凡的角度和非凡的致思途径,假如用西方哲学的眼光来打量中国哲学,很难发现中国有哲学,然而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认真审视,就会发现中国没有西方的哲学,却有迥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中,首必须抓住哲学的这门学科本质,而不是通过一般概念、话语的比附对接,从根本上确认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四、避免简朴地用西方哲学来框套中国哲学,充分展现中国哲学的非凡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只有经学、诸子学、玄学、理学等学术形态。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早期奠基者胡适、冯友兰等先生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西方哲学的基本理念、框架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西方哲学的命题、范畴、概念为详细参照内容,然后从中国传统的学术中寻找相同、相近或类似的思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合乎西方哲学范式、观念的解释。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又有学者简朴的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划分中国哲学派别,套用本体论、认识论或其他哲学原理解释中国哲学的问题、形态、范畴和要害概念。

这两种研究范式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憾。这两种研究范式最大问题是忽略了中国哲学的非凡性,不仅不能充分展示中国哲学独特风格,反而肢解了研究对象,妨碍了对中国哲学史的正确解读。近年来,人们已经注重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风格和它的非凡意义,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多种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可是这些研究并不充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对中国哲学非凡性的充分认识,制约着中国哲学非凡风格与气魄展现。

中国哲学是中国大地上生长出的思想花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集结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精华。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王官之学”,集结于社会剧烈转型的春秋战国,运行发展于专制政权日益完善的中国古代社会,并在其中生成了中国哲学的话语系统,阴阳、五行、道、理、天人合一、心性等西方哲学中从没有过的命题蕴涵着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去取向和理论体系。所以,认识中国哲学的非凡内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的艰巨任务。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中,注重中国哲学的历史渊源和生存的现实环境探索,并力争发现隐含于其中的生成机制。在传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中,一般都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叙述,而忽视哲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这种忽视无形中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进路,蕴涵于其中的那些具有独创性质思想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充分的揭示。注重中国哲学的历史渊源和运行的现实环境,只有把中国哲学史放在产生和运行的背景中才能有更深刻理解。

由于中国哲学生长的非凡土壤和运行的非凡环境,使中国哲学形成了独有的话语系统。因此,解读中国哲学的非凡话语是展现中国哲学非凡内涵的首要任务,而解读中国哲学的非凡话语基础性工作则是对历史文献、地下出土文献的正确理解。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资料,然而许多问题都因为对文献理解的不同或认识不透彻而产生歧义,影响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入度。

近年地下出土的资料逐渐增多,有学者运用这些资料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某一片段,但大多属于这些资料的专题研究,而没有把它们有机地纳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体系,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出现了资料方面的真空,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中国哲学史学习的全面认识。

历史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献也是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难点。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为使学生能够切实把握中国哲学史的内涵,授课教师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提高学生对历史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献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注释重要资料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也可以通过编写专门的配套资料供学生参考。五、进行中外比较,凸现中国哲学的特色,注,中国哲学的历史贡献

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本身固有的,但只有通过中外哲学的比较研究才能使其凸显出来.这种中外比较在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领域体现的都很不充分。为了凸显中国哲学的特色,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中外哲学的比较。这种比较不是简朴的对比,更不是中国哲学一定要与外国哲学全部相反,而是要从产生环境、研究对象、认识视角、思维方式、表述形式、最终目的、发展理路等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着手,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不可否认,进行中外哲学比较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中外哲学兼通,而且还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表述方式。

与希腊、罗马、印度等哲学相比较,中国哲学特色鲜明,它不仅是世界哲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世界哲学中的瑰宝,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世界哲学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哲学史教学中却很少言及它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中,通过中外哲学比较、对话,凸显中国哲学的特色,彰显中国哲学的世界贡献,是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发展不可忽视内容。

六、更新教材,创新体例

中国哲学史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宝库,但对其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造几乎无人问津,流行的教材也都比较陈旧。常见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主要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肖笼父的《中国哲学史)、丁祯彦的《中国哲学史教程)、周桂锢的《中国传统哲学》。这些教材水平高,流行时间长,具有较大的权威性,一直主导着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建造;但是,由于这些教材写作出版的时间都比较早,其体例与内容分别在不同的程度显示出局限性。在体例方面,它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主线,阐述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这种体例的长处是内容详尽,便于讲授和学生理解,其缺点是详略不分,支离破碎。在内容方面,以西方哲学来比附中国哲学,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为主线,以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社会发展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体例和内容不仅与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差距,而且忽视了中国哲学特质,扭曲了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在方法与内容方面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中国哲学史教学从多方面显示出与时代需求和素质教导的不适应。因此,编订新的教材是中国哲学史教学发展的重要工作。

编订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一定要在继承传统体例长处的同时,创制新的体例,注重每一个重要时期哲学思潮的总结概括,非凡是这一时期哲学思潮特色的概括,克服以人物为单元而带来的详略不分,支离破碎;要突出中国哲学的特色,突破以西释中的教学模式,体现中国哲学的风貌;要充分肯定中国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七、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史教学有它的特定研究对象、讲授内容和学科规范,并必须保持它的科学性与前沿性。由于中国哲学史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材的影响,许多内容不仅观点陈旧,而且远离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淘汰陈旧而且毫无意义的内容,精简不必要的内容,强化与当代哲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的、体现着中国智慧特色的课程。中国哲学是与西方哲学迥然不同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无疑是鲜明的。但是,如何理解、体现中国哲学的特色却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在学习中国哲学史以前,学生已有的哲学知识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西方哲学,他们会不自觉地形成以“西”释“中”的思维定势,直接影响到对中国哲学特色的理解。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中国特色是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发展重要任务。更新中国哲学史教学内容,体现中国特色,一定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避免以西方哲学的框架来简朴地套释中国哲学,更不能简朴地用西方哲学的命题、形态、范畴、概念来诊释中国哲学,而是应该认真地从中国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源、运行的现实环境、所关注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思维方式等方面探究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质,克服简朴、机械地用西方哲学来套释中国哲学史,避免将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内涵淡化和肤浅化。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同时对中国哲学史重要命题的认识也与当代的社会发展和世界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增加时代内容,接纳新的研究方法,吸收新的成果,才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恒久的生命力。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以素质为重心的考试制度,是中国哲学史教学发展不可缺失的内容。中国哲学史教学的发展,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法,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改变满堂灌的单向讲授,强调师生交流对话,注重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改变考试方法,探索以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重心的考试制度,多渠道发展素质教导。

中国哲学史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史教学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很沉重的课题,又是一个不能不探索的问题。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要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哲学特色,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中国哲学史教学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

近百年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为中国哲学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胜利的教学经验,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国哲学史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其改革发展的却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