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共产党经济理论探寻之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党90周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按党在建国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来总结党的经济理论探索历程,对发现和掌握经济规律,总结经济发展经验,走好“十二五”规划开局年及未来继续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文明、富强、和谐与幸福均意义深远。
一、建国前党的经济理论探索
1919年“五四”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1、建党初期,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观。1921年建党初期,党的经济思想成就主要是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观。党的创始人在经济思想方面着重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张。一大后,党试图在领导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2、党的二大前后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分析上。党的二大前,当党认识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不能同时进行时,党的二大纲领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态作了初步考察与分析,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划,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民主革命,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二大以后,党的一些领导人在经济理论方面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分析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陈独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及瞿秋白、邓中夏等人均对中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作了研究和分析,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革命的、反革命的和非革命的三部分,从而改变了把资产阶级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错误看法,并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产生过非常深远影响的“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党对近代社会性质及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一时期,党展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客观形势使然。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使党的经济理论有可能和必须转化成经济实践。正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新的经济形态作了初步“摸索”。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对根据地的经济结构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根据地的国民经济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三部分组成。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明确指出根据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但事实上已经实实在在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抗日战争时期,一方面由于经受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党在北方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种主客观形势使党有条件展开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全面探索。这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作了系统论述。新中国建国前夕,经济建设的新使命,促使党进一步深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我党此时提出的“东北提纲”里。“东北提纲”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及半自然经济构成。这个提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七届二中全会所作的报告中直接采用了“东北提纲”提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说法。
二、改革开放前党的经济理论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党由领导革命的党转变成执政党。执政党时期的党在经济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遭遇了巨大的挫折,这与指导经济工作的经济理论是分不开的。
1、建国初期(1949-1956年),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理论。党作为执政党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制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因此,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不能采取等量齐观的政策,而是要有抑有扬,逐步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理论主要包括: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理论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也存在问题,主要是改造的时间过短,工作过粗,要求过急,过早消灭了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完成到“”前的10年(1956-1966年),是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这一阶段经济工作基本上在“左”的主导下进行,经济工作常常违背经济规律。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党在经济理论方面少有新的建树。
3、“”时期到改革开放前(1966-1978年),通过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党的内部形成了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全面沿用过去阶级斗争的方法,力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为党产生了较严重的乌托邦思想的因素,在1966年的“五七”指示构想了一个完美、纯洁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蓝图,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挫折。
三、改革开放后党的经济理论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系统地纠正了全党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左”的错误,开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是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探索中,党在经济理论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与成熟。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期(1978—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改革的问题,在对经济体制“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过程中,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1978—1991年,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确立了四种经济模式,即“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模式,“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模式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模式,它们构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递进阶梯。在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探索中,党的经济思想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逼近。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大突破期(1991—1997年)。在党的经济工作出现徘徊甚至局部逆转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总体设想和具体规划。总之,在1991—1997年,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突破了将单一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突破了单纯强调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理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期(1997—2007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是提出了“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理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理念。这一时期是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特别是“又快又好”发展经济的理念的提出,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三是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经济理念。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特别是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启示,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并将“科学发展观”明确写进十七大党章,“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已经全面、系统地阐明。这是党对经济理论探索的一次质的飞跃,清晰、完整、科学地阐述了其经济理论体系,这不仅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更标志着党找到了科学执政的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