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哲学教育渗透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素质教育中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儿童哲学教育会对创造性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小学语文课堂将是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本文将从儿童接受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儿童哲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可行性和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哲学教育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哲学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哲学;实施途径
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在希腊语中它由爱和智慧两字组成。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提到哲学大多数人会认为它是抽象的、高深的、不易理解的,是成人研究和需要的。但哲学教育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呢?儿童哲学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立,皆在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批判能力的学生哲学。所谓儿童哲学教育是指以哲学为手段,通过群体探究和对话式的教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和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末,儿童哲学教育引入中国,在中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中国越来越认识到哲学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儿童哲学教育以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将儿童哲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将会很好地将课程理念得以落实,而小学语文课堂将是儿童哲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儿童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儿童天性的需要
古希腊哲学家曾说哲学缘于惊讶,儿童的天性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知识较少,“初来乍到”对这个世界很好奇,对一切事情都保持着好奇心,天马行空的思想,喜欢提问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在年龄小的儿童中,他们经常会向大人提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此类问题正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此外,学习哲学与年龄无关,李普曼教授认为:“哲学妙在任何年龄的人都能因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而有所收获。”如果仔细地研究儿童所说的话,就会发现儿童单纯、朴素的语言有时也蕴含着哲学道理。在《孩子们的诗》这本书中,孩子们单纯、富有想象力的词语的背后却蕴含着哲学思想和大道理,姜二嫚的诗《河》写出了儿童对于死亡的释怀,一种超越生死、超越过来人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哲学家。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
哲学的目的在于发展思维,儿童接受哲学教育将有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等思维的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儿童往往是接受式学习,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即使有着自己的想法或思考,往往会被成人打压与阻碍。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中也要求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儿童哲学教育有利于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让儿童进行创造性学习,更好地完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儿童的问题,鼓励儿童对待观点、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善于引导与启发,让儿童进行独立的思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形成很好的哲学思维。
(三)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
据课标中要求,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为,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强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思维包括辩证思维、质疑精神、批判思维等,哲学中就包含这些思维,将儿童哲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会推动学生这些思维的形成,实现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将儿童哲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与发展。
二、儿童哲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哲学教育资源
李普曼提倡儿童哲学教育把哲学引进儿童课堂中,强调的哲学内容是与儿童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呈现给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囊括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包含着一些富有哲学性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简洁,蕴含深厚道理又可反映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这对儿童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低年级学段中有《乌鸦喝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种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也有《狐假虎威》《坐井观天》这种成语故事;在中年级学段中有《守株待兔》寓言故事,还有《扁鹊治病》历史故事,这些课文中都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在高年级学段中有《田忌赛马》《两小儿辩日》这种饱含哲学思想的文言文故事。这些课文都包含一定的哲学思维,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儿童实施哲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与载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中的哲学思想,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渗透哲学教育,以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通过教师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哲学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发展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儿童的哲学教育,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提供发展之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表达,还应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与推理,培养儿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不同观点,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时把握好尺度,便于儿童理解。
三、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策略
要想做到儿童哲学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是处于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是一名哲学家,而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构建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良好的情境创设为进行儿童哲学教育提供前提和基础。
(一)对话式教学
教师教学由传话转变为对话,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用语言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费莱雷认为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精髓在于它构成的要素即反思与行动。对话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问,教师在进行对话式教学时,不是无目的、无实质性意义地与学生交流,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问题答案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这一思考过程。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课文《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紧扣此篇课文强调的“辩”。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出两小儿为何对日之远近大小有不同的疑问,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体会争辩这一过程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质疑意识,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探索出“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的儿童哲学教学模式。
(二)探究群体式学习
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首要的任务在于在课堂中形成探究群体,把单个的学生、松散的课堂转变为集体学习,拥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与问题探索的学习组织。形成探究群体是群体探究的前提,一方面群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的环境,学生在探究群体中能够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交流想法,产生的思想碰撞对儿童思维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群体探究这一过程中学会倾听并形成问题—思考—解决这三个意识,在对话与交流中能够发现对于不同问题探讨的不同角度,补充他人观点,交流自己的思想,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形成探究群体本身就是对儿童的一种哲学教育。
(三)激励式评价
教师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对于事情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独特的看法,当学生表现出独特观点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鼓励,而不是被所谓的“标准答案”否定。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问同学们雪融化了是什么?教师想要得到标准的答案,雪融化了是水。可是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这位学生答案包含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与创新思维,与众不同,可是却被教师否定,并把标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让同学们记住雪融化了是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自身人文性的学科性质,使得教师经常能在课堂中看到学生独特的思维,听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中国的教育太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小学阶段学生奇思妙想、思维活跃,教师要好好保护和鼓励小学生们的这些想法,不要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学生所说的并不是全都错误,教师要细心、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教师在激励式评价这一过程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学生愿意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敢想敢说。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将儿童哲学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哲学思想,掌握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组织探究群体,让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带着新角度、新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美]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顾英洁.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3]高振宇.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2):70-79.
作者:唐嘉婉 李宁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