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茶文化在职校素质教育中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茶文化在职校素质教育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茶文化在职校素质教育中应用

摘要:茶文化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其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物质和精神形态融合的特殊意义,对育人工作有着深刻的引导作用。本文分析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并具体的提出茶文化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对策,以期扭转当前素质教育中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局面,全面提升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茶文化;职业院校;素质教育

茶文化形成于历史发展中,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特殊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对于茶文化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教育领域承担着人才培育的重要职责,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成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载体。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养存在的差异,茶文化可发挥其物质和精神上的特质,引导学生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正确的认知。同时,对于茶文化内涵的理解,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思想意识,达成素质教育中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1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应用茶文化的意义解析

1.1促进学科体系建设,发挥知识传承的作用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博大精深的且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茶文化在走出国门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更是凸显茶文化的的应用价值,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重大的启示。面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过于侧重专业教学的情况,以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融入教学实践中,可使师生体会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有效克服学科建设的问题,促进素质教育系统的构建,使我国传统文化散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在知识传递中,将茶文化自身特有的地域性特征,选择性的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并借助茶文化来理解更多的育人理念,感受着茶文化的精神力量,扩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以《茶经》为教学对象,使学生了解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质,掌握”精行”和“俭德”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并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而在实践活动中,对于茶艺、茶歌、茶叶制作、茶诗的了解,可借助相应的活动载体,向学生展示茶文化丰富的人文知识,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中通识课程的资源,可发挥茶文化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还能够发挥茶的物质作用,使学生在参与饮茶和品茶中,感受淳朴自然之美,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带给学生一定的助益。

1.2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对学生精神的培育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我国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活跃的群体,容易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和意识形态。特别是在网络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会受到他人影响,过度追求异质思想,对我国文化产生怀疑。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素质教育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突破以往教育教学模式,借助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来对学生作出引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学生的思想信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茶文化内涵中的“和、清、美、敬”等内容,可塑造学生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等品质。具体而言,茶文化的品质蕴含在茶的生长过程中,在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仍以茶树的茂盛来装点着的大地,在生长完成后又为人们奉献茶叶,给人的社会健康和精神带来给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在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复杂的社会中了解自身承担的责任,并为更好的达到目标而付出努力,使学生有着坚定的信心,保持着强大的动力,实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借助茶文化中的哲理来引导学生思想,可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思想品质,引人发省,塑造学生成为洁身自好的优秀人才。

2茶文化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2.1通过明确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目标,积极构建茶文化公共课程

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应用茶文化教育元素,应进一步明确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为相应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要明确认识到茶文化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三大优势,即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秉承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神内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将茶文化融入其素质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实现茶文化传承目标,还可促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一是继承并弘扬茶文化,二是提升茶文化实用性与时代性,发挥茶文化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其次,在一明确教育目标后,应积极构建茶文化公共课程,将茶文化课程确立为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科目之一,不断提高和加大对茶文化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逐步减少茶文化课程与文学、美术、绘画等传统公共课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深度融入。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增强茶文化公共课程在通识教育科目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还应多在校园内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展览、讲座等活动,邀请茶文化领域具有一定水平的专家教授、专研学者来校为学生普及茶文化基本知识。最后,到当地茶叶加工厂、茶园、茶叶文化广场等场地举办茶文化展览,借助实验室、素质教育基地、校园网站、图书馆等途径加大对茶文化公共课程的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其深入了解茶文化,真正领略茶精神。

2.2深入挖掘不同专业中的茶文化元素,推动茶文化多角度融合

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不仅具有较突出的文化价值,还涵盖了很多现代社会发展所提倡的精髓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极其广泛,通过深入挖掘不同专业中蕴含的茶文化元素,则更有利于完善职业院校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拓展其知识面,激发职业院校学生主动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优秀精神与文化自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以提高素质教育成效为目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茶文化教育教学,打破对传统文化完全继承的思想观念。根据当代学生实际需求、教学发展目标与素质教育内容,深入挖掘不同专业中蕴含的浓厚茶文化元素。并通过分析、筛选、调整,最终制定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茶文化教育内容,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多角度融合。在此过程中,由于不同专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文化技术与文化结构背景,所以可根据不同专业特性,对茶文化进行针对性教育,鼓励学生基于各自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自主选择与茶文化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比如,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可研究茶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关新内容,诸如产业品牌塑造、产业品牌营销和茶叶品牌管理;历史专业学生可研究全国各地茶叶发展史、茶文化发展历程、品牌起源等;外语专业学生可研究不同语言发源地,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存在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等。

2.3将茶德文化作为专业教师培训内容,重点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教师作为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保障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实施者与组织者,其自身所具备的茶文化水平、知识储备量、对茶文化的认知与重视水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因此,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注重强化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将茶德文化作为培训内容。参考国务院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对于当前职业院校内部建立的“混搭式”师资团队,便可通过充分利用茶文化育人资源,从茶德教育方面入手,注重构建一支茶文化素养极高的师资队伍。首先,深入分析茶德文化中蕴含的“双向德育观”,借鉴该思想观念约束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不仅要进一步规范学生道德品行与职业操守,还要切实规范自身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在实际素质教育活动中,除了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自身能力,还需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典型示范作用,以德树人,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其次,学校应组织开展以“茶德文化”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学术比拼大赛、教研教改工作等,汇集全校教师共同讨论素质教育中的茶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教师茶文化知识储备量,提高其茶文化教育意识。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必要的培训与考核工作,以保证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够为素质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素质教育作为长久的育人活动,学生的素质和精神素养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素养的发展缺少重视,素质教育也局限在专业教学中,难以凸显其重要的地位。为在教育改革下扭转这种局面,以我国特色的茶文化为核心,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借助茶叶这一物质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立体化的了解茶文化内容,并受到其影响,形成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对于学生良好素养的培养,更是要求教师挖掘更多的文化要素,并提升自身的茶德,对学生形成正向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的成才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叔子,肖海涛.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杨叔子院士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2):51-57.

[2]廖鹏.基于人本理念的传统茶文化融入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路[J].福建茶叶,2020(10):254-255.

[3]冯生梅.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99-400.

[4]张红岩,董宇艳,栾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验与素质拓展的实践与思考[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论文集(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519-521.

作者:张欣 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