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背诵在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背诵在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背诵在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常存在内容空洞、词汇贫乏等问题,导致对写作对象缺乏细节描述,文章可读性差。为改变该状况,要求学生强化名师名篇、古诗文、优美段落背诵以提高素材储备量和写作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背诵;写作;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思想缺席,二是内容空虚,没有细节的描写,三是词汇贫乏。初中生正值花样年华,浪漫而富有激情,可是他们的作文很少有灵动的词句,很少见到血肉丰满的青春美文。如何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改善学生写作文出现的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加生活的阅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但现在的状况下,要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来增加学生的阅历有点远水不解近渴,而背诵名家名篇,优美段落,古诗文应该是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

一.充分认识强化背诵对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意义

强化背诵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茅盾能背《红楼梦》,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能背《资治通鉴》的许多段落,以前的读书人几乎都能背诵《论语》、《孟子》。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老舍讲: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巴金讲:有几百篇文章熟烂于胸,就好比打仗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呼之欲出。书读多了,熟记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名篇中的优美的语言、精巧的语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们背诵名师名篇,优美段落,古诗文,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二.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背诵内容

读书要读好书,背诵要背诵好文章。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现代名篇。背诵现代文名篇,学习名家的文章结构、逻辑思维。理由是:1.记叙文的六要素全都有了,时间、原因、地点、人物、事件、感受等。2.题材虽极为普通但写得可不普通。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这个比喻贴切,两者形象极为相似,3.最后还有个“闲”字,既可以说是自嘲,笑自己一身学问无处使;也可以是真的为闲而乐,两者兼而有之。综上所述,《记承天寺夜游》的叙事完整性、表现手法恰当精妙(比喻)、抒发感情含蓄这三大要素,是一篇记叙文该有的全都有了,是学生学习写记叙文的典范。三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还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人文的、花朵的语句。结合肇庆美丽的自然景点学习写作。如紫荆花很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紫荆花,然后看看人家怎么描写的并把它背下来。“瞧着那娇艳欲滴的紫荆花儿,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她吸了去,魂飞花间!有时,她披着粉红的衣,淡淡的,轻轻的,犹如一位粉衣少女,在那儿随风飘舞。仔细地凝视着,凝视着,那盈盈的五片花瓣儿,忽然间便纷纷然,仿佛化作飞舞的蝶儿,飘呀飘,飘呀飘……有时,她不再飘,不再舞,着一件紫色的外套,显得是那么的尊贵,是那么的沉稳。然而,她却更让人着迷,谁都恨不得将她永远的捧在手心,独自欣赏。去荷塘看荷花,去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传神,去感受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并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通过模仿去学习写作。

三.采取有利于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的策略方法

作为语文老师要向学生说明背诵的重要性,更要督促学生去背、去记、去应用。如何落实背诵呢?(一)让学生明确背诵的意义;(二)把优美文段,名家名篇,古诗文按每个学期侧重点归类,装订成册。;(三)开展小组背书比赛,背诵小明星活动;(四)为学生营造一些背书的气氛;(五)在班上开展诗词比赛;(六)采用鼓励机制;(七)展示优秀习作。通过强化背诵名篇、古诗文等优秀文章的学习,不但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明显的进步,历年中考语文,我所教的班语文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我本人获学校中考成绩优秀奖。教学成果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2017年在端州区教育局举办的“中学生欢迎外地亲友到肇庆过大年”征文活动中,我辅导的学生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我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2017年11月学校开展的诗词比赛,我所教班的学生获得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综上所述,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也可以使其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要想学生作文写得好,就要学生头脑中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才能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达到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反对党八股》第四条.

2.郭沫若.七律《赠北京中国书画院》.

3.朱熹.《训学斋规•读书与文字》.

4.苏轼.《和董传留别》.

作者:王庆军 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