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财务管理弹性原则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企业僵化管理的案例背景
(一)案例背景
A饮料公司是中国B集团与C公司一起合作经营家庭系列饮料的分公司,它在全国拥有许多家的合资装瓶厂。装瓶厂的市场费用是由B、C两家公司分别承担,这种费用的支出按照严格的管理,任何超支、变动或计划外的支出,原则上都要经过两家公司总部的老板们共同协商决定。为了节约开支,两家公司总部几乎没有批准额外的费用。
(二)企业僵化管理的负面影响
D饮料公司是A饮料公司家庭系列饮料的主要竞争对手。在E城市,两家公司为了在销售旺季进一步开发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D饮料公司一上市便攻势凌厉,占据了E城市大部分的市场。
但是机会终于降临了,E城市地方新闻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一条消息:D饮料公司被投诉有严重的沉淀,当D公司E地区经理在就此事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喝了死不了人……消息播出后消费者反响很大。
然而,A饮料公司此时却无额外的市场费用可用,更不用说调剂其他项目的费用,机会迅速失去,以后可能难再有这样好的时机了。最后,A饮料公司放弃了这个地区的市场,D饮料公司依然垄断着E地区的市场。A饮料公司不仅失去销售额,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俗话说得好:“一步错步步错”。
如何能做到先知先觉?如何能做到未雨绸缪?这就需要我们在市场费用的计划中加入弹性原则。公司的决策和行动不必受到计划过度的约束和限制,一切有利的机会都要及时抓住,但它不一定是事先就纳入计划的。当意外的经济状况出现征兆或超过不得不调整的界限时,不应只局限于本年度需要的一种解决计划,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替代计划,以应付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这样可以避免临时的仓促和根据不足、底数不清的决策失误。
当然,如果能让决策足够迅速,就不需要下大功夫在其弹性原则上,但是一般企业的费用都是有限的,决策效率也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所以弹性原则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如果A饮料公司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运用弹性原则,及时投入市场费用,并积极行动起来,就可占据消费者的临时的消费心理空虚,凭借A饮料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就能从D饮料公司手里夺回失去的市场。
二、弹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弹性及弹性原则定义的阐述
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信号或市场供求,必须使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或可调整性,即通常所说的弹性[1]。
弹性原则说的是,任何管理活动都要有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能力,必须在追求准确和节俭的同时,还必须留有合理的余地[2]。
(二)弹性原则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内外环境瞬息万变,在日常活动中随时都可能面临着各种财务危机,一旦处理不好,会带来灭顶之灾。
在外部环境中,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干预越来越少,市场工具越来越多,法律法规越来越规范,新政策、新法规层出不穷,企业只有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激发自身的弹性,才能使企业不被淘汰,稳步发展。
在内部环境中,企业的一些活动如果照章运作便可取得预想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活动都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并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弹性原则作为润滑剂,发挥协调的作用,就如同造路中所浇的软沥青,把缝隙填平变成一马平川,使汽车可以飞速行驶。
因此,在如此多变的不确定的内外环境下,要求在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必须保持可调节的余地,主动、自觉地适应市场和企业不断变化的情况,使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弹性原则的具体应用
1.在筹资活动中主要应用于筹资方式和筹资数量上。
筹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商业信用等多种多样的选择,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和条件,灵活选择筹资方式。如果企业筹资方式缺乏弹性,被固定在一种方式上,那么,筹资成本就会增加,筹资风险就会增大,所以应保持筹资方式的弹性。实习的企业为福州树木园劳动服务公司,它是私营企业,它的筹资方式最主要的是自有资金,跟别人一起合伙集资,吸收直接投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筹资的总量比较少,不足以支持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所以实习企业还选用了负债经营中的银行借贷,它的优点是借款弹性大,企业与银行可通过直接商谈,来确定借款时间、数量和利息。在借款期间,如果企业情况发生变化,也可与银行进行协商,有利于企业按照自身的要求和能力,变更银行借款的数量、条件和期限。这两种筹资方式的结合,更能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任何企业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资金缺乏,就可能会发生支付困难,将会影响企业活动的正常进行;资金过剩,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加筹资成本,还会增大财务风险,所以在筹资数量上要有一个弹性空间。实习企业一般使实际筹资量低于可筹资量。如果达到可筹资量,企业的负债饱和,想要再筹资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增加企业破产的财务风险。
2.在投资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投资规模上。
投资规模弹性是根据企业自身资金的供应能力、投资效益和市场供求状况来调整的。实习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投资限额,只是一定时期内的最高额度。它的弹性空间就比较大,可以自由组合。实习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的投资是引进公园中的游乐项目。由于公园的经营有淡旺季,因此,当淡季时,为了提高收入,要不断的更新项目来吸引游客,就要扩大投资规模。当旺季时,投资规模可以稳定或收缩,保证接待游客的质量,提高投资的收益率,减少资金的占用。
3.在营运活动中主要表现在现金和存货方面。
较典型的例子便是企业对现金、存货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储备。但是实习企业一般只保存正常情况的现金需要量,如果有意外事件发生就会影响企业现金的收入与支出。因此,持有一定的现金弹性储备,可使企业更好地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弹性储备要有一个控制范围,当现金储备达到上限时,将现金及时解款;当现金储备降到下限时,要及时补充现金。
对于存货来说,每日需要量可能发生变化,交货时间也可能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实习企业假日宾馆中的物品用品、食品原料,不仅受到淡旺季的影响,还受到平时各种接待团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存货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作为存货弹性储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动用,只有当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时才动用,防止损失。
4.在分配中主要表现在分配政策上。
企业尽量选择易于调整的利润分配。实习企业每年只支付数额较低的股利。当企业经营利润大幅度增加时,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除了定期的股利,还加付额外股利,这样定期股利可以消除股东内心的不确定性,额外股利增加股东对企业的信心,同时给企业比较大的弹性。
三、运用弹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原则的作用,陷入弹性陷阱。弹性原则由原则和弹性两部分构成。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经常会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抛开原则;二是,过于弹性。前一种情况是由于盲目信任弹性原则的优点和功能,看不到原则的作用。如果忽视原则过于注重弹性,则将导致财务管理的柔弱无力。后一种情形则是由于同时实施了原则和弹性,但在具体实施中使人情和关系重于原则,将弹性置于原则之上。其实质是没有正确把握原则和弹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急于求成,陷入急成的陷阱。弹性原则的应用从其实施到其效果的呈现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急于求成,往往使弹性原则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希望通过短期弹性原则技巧的应用,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不注重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改革,孤立地推行弹性原则。一个原则的实施不仅要针对企业一个方面的变化,还要把其它相关的改革一同跟上。
(三)范围混淆,千篇一律。弹性原则的应用范围可以分成局部的和整体的两种。局部范围的应用,尤其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上,应留有足够的余地。整体范围的应用是作用于整个企业,它的影响十分广泛,一举一动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经常犯的错误是跟风效应,当普遍认为弹性原则是现在企业的发展趋势时,就盲目跟从,不分范围的应用于每个项目。
(四)片面性。弹性原则能产生积极作用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弹性原则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是遇事不是“留一手”,而是“多一手”,充分发挥智慧,调动积极性,进行科学预测,在关键环节保持可调整性,事先预备可供选择的多种可调节方案,充分分析事态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消极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帮倒忙,不仅没有“留一手”,反倒“失一手”,阻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一般只看到积极作用带来的好处,而忽略消极作用的影响。
四、运用弹性原则的注意点
(一)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中的原则和弹性的关系。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起主导地位,弹性不能影响原则,这是基本的要求。应用弹性并不意味着抛弃原则,弹性原则是以原则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原则作保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原则和弹性的统一是我们的目标。
(二)持之以恒,避免急成陷阱。要想持之以恒,就要建立与之匹配的长效机制,坚决反对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否则企业工作将前功尽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毫无瑕疵的方案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因为弹性原则的应用不完美而拒绝接受它,更不能敷衍了事地执行它,只要整体上做了比不做好,就要坚决地去做。
(三)要选好范围,运用得恰如其分。所以无论是选择哪一种范围,应用在哪一个项目上都要谨慎考虑,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路,把大众化转化为个别化,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让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倡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虽然弹性原则在企业初期的应用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它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因而就必须及时调整,如果不调整,可能就会导致企业的破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好的一面,促进发展,克服坏的一面,有利发展。
(五)要有共存思想。应用弹性原则以后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内外环境的影响因素,它只是使其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环境的影响因素一直存在着,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我们企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避免不了,最明智的做法是与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