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同时又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因而,科学地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优化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几年来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问题的研究,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以至于实务工作者无所适从。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目标,要以理财环境为出发点,理财目标的确立,既要符合企业理财活动的客观规律,体现宏观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使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现实选择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本文针对此环境主要阐述了中西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并针对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评析(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评析)。目前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丫企业改革目标,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正面临着由“股东至上”治理逻辑向“共同治理”治理逻辑的转变,为适应这以一理财环境的变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为现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同时本文根据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实践中实行的“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了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思路,并针对“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存在的计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试图建立起“企业价值计算模式”。一方面,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为评价企业理财工作的实际效果提供一种判别标准,增强其现实的可操作性。
1.2研究现状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我国明确提出是近几年的事情。综观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回顾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过程,可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如下三个阶段:
1.2.1计划经济体制下“任务型”的企业理财目标阶段即“产值最大化”理财目标阶段
为了清楚地理解这一理财目标阶段,现分层次说明如下: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显著特征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有一些显著的特征:(1)整体性。指提出目标的经济主体的活动必须具有完整的管理环节,即必须有事前的计划和预算、事中的组织和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考核。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提出目标,以作为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根据和努力方向,否则,在主观上缺乏提出目标的驱动力和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也就不可能真正提出目标,若提出,也只能是毫无指向和目的的臆想。(2)内生性。财务目标的产生源于经济实体自身的的需求,为着经济实体自身的需求,由经济实体独立提出,而不是经济实体外部强加的。(3)积极性。财务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经济实体积极的基础上的,其提出的动因来源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其提出的过程是主动积极的,其实现也是主动积极的努力,而不是为了迎合经济实体外部的某个单位、组织或个人的暗示或指示,也不是消极的应付任何他人所赋予的任务。财务管理的任务则不一定具有上述特征,它可能来源于经济实体外部,也可能由经济主体自行制定。若本经济主体自行制定财务任务,也只能是服从外部要求或服从本经济实体的财务目标。财务任务的存在则不一定依据经济实体管理活动环节十分健全的情况,如我国在根本谈不上管理的十年动乱时期,财务活动仍然具有任务,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任务的执行也必然消极和被动。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高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财务目标高于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目标属于第一层次的概念,它要受到企业在一国经济体制中的地位的影响,若企业在丫国经济体制中具有独立的地位,企业将会根据企业的目标明确自身财务管理的目标,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制定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若企业在一国经济体制中处于不独立、从属地位,那么它就只能服从其所从属的外部或上级的指令或任务,也就无目标可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具备产生企业理财目标的条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的经营方式是单纯的生产型。其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目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计划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然要以总产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同时,人们不自觉地把总产值最大化当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目标存在如下缺点:(1)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在产值目标的支配下,有些投入大于产出,造成亏损,减少利润,但因为能增加产值,企业仍愿意增加投入。(2)只讲数量,不求质量。追求总产值最大化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轻视产品质量和种类,因为提高产品质量,试制新产品都会妨碍产值的增加。(3)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在总产值目标的驱动下,企业只重视增加产值,而不管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因此,往往出现“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情况。(4)只重投入,不讲挖潜。总产值最大化目标还决定了企业只重视投入,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不重视挖掘潜力,更新改造旧设备,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因为更新改造容易对目前产值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大量增产。相反,采用粗放式经营,大量投入则往往使产值指标易于完成。由于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缺点,因此,把总产值最大化当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不符合财务运行规律的,这只是一种错误。
1.2.2二十世纪80年代,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以后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理财目标阶段
我国企业在告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后,企业经营方式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由放权让利转为完善经营机制,开始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扭转过去“产值最大化”的作法,企业财务管理便围绕着利润的增长来进行。有些学者也明确提出了“利润最大化”的主张,如“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务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所J润最大化理财目标在我国和西方都曾是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在我国实务界尤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说来,又有两种表示方法:
利润总额最大化
一般所讲的利润最大化,就是指反映在企业“利润表”中的税后利润总额的最大化,在提法上并不持别标明“总额”二字。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是有一定道理的。m利润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的差额,而且是按照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加以计算的,它反映了当期经营活动中投入(所费)与产出(所得)对比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企业追求利润增长,就必须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2)利润是增加业主投资收益,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的来源,也是企业补充资本积累、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多少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而且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利润最大化对于国家、企业和职工都是有利的。(3)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倡企业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对于改变人们对利润的偏见、纠正那种“只要出东西,赔赚没关系”的片面做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实践中也暴露也一些问题。(1)利润总额是一个绝对数,它没有反映所得利润额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2)如果片面强调利润额的增加,有可能使得企业产生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例如,实行“两包一挂”(包上交国家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承包经营制时期,一些企业为了完成承包的上缴利润任务和达到工资总额增长的目的,往往费用少摊,损失不计,废品按正品估价,材料盘亏不反映,利大的商品积极推销,冷背的商品长期积压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企业利润虚增,资产虚估,把许多潜亏留在账上。一旦进行清产核资,这些潜亏就要演变成明亏,使企业和国家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少论著都对它异口同声的指责说,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是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价值,它没有说明利润产生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且也没有有效地反映风险问题,可能导致企业不顾风险大小而一味地追求最多的利润。这里应该看到,如果采用利润最大化的观点,在业绩评价时用来与目标利润额进行比较的是实际利润额,而不是预测利润额,实际利润额不是未来值,当然就不存在折成现值的问题,也无法估量它在今后可能遇到的风险。所以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在“未来收益贴现值”方法的角度来要求企业当期实现的利润额,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该观点确实不能说明企业未来获得的收益和风险的大小。
1.2.3权益资本利润率最高
针对利润总额最大化目标的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权益资本利润作为考察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指标。如“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是要在遵守国家法规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本金(资本)利润率满意值。气实际上与西方则提出每股利润最大化的观点较一致。这一指标的特点是把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额同投入的自有资本(或股本股数)进行对比,能够恰当地表明企业盈利水平,因而对财务分析、财务预测都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个指标尚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和不能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及风险这两个缺陷。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在实行承包经营制条件下是比较突出的,而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倾向的发生主要是经营者利益同所有者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结果,我们只要合理地协调经营者同所有者的矛盾(如果让经营者持股、延长其任用期限等),这个问题是可以适当化解的。
1.3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学术争论阶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外部运行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们认识到了“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的缺陷。在理论界提出了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理论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下面是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现汇总如下表:
序号
主要观点
持此观点
提出的年份
1
利润最大化
陈毓圭
1992
2
净现值最大化
陈毓圭
1992
3
股东财富最大化
陈毓圭
1992
4
现金股利最大化
刘贵生
1992
5
经济效益最大化
王化成
1994
6
产值最大化
王化成
1994
7
投资者、经营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朱海芳
1996
8
超利润目标
潘经民
1996
9
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直接目标是利润
张先治
1997
10
综合现金净流量最大化
向显潮
1996
11
长期资本增值
陆正飞
1996
12
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郭复初
1997
13
企业价值最大化
王化成
1999
14
权益资本最大化
王庆成
2000
一般认为,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
1.4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根据不同的系统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可以确定相应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又称为企业理财目标,它是企业进行理财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或结果。为了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有效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认真地研究。因为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又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不研究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无法正确确定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财务运行的一种驱动力。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科学的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企业财务运行的导向力量,若设置偏差,则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合理。因此,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既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需要,也是优化我国财务管理行为的需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2.1关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不少论著主张把我国企业的理财目标确定为经济效益最大化。如“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最佳选择”。
以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理财目标的总思想是有客观依据的。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工夫”。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体现这一要求。作为企业价值管理的理财活动,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其他管理不可替代的功能。提出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扬弃过去实际上推行了的“产值最大化”目标也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理财目标的总思路,却不能作为理财目标本身。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的要求,无疑是合理的,然而却缺少可操作性。经济效益本身不是某一具体的经济指标所能表示得了的,它需要借助一些经济指标来加以表现,与此相联系,对它也难以进行控制,难以追溯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样宏观的战略目标,尚且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按照“三步走”的部署,分别确定国民生产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具体的数量要求,作为微观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更应该能够用各单位的量化指标来表现,否则是不可能落到实处的。可见,具有可操作性是确定理财目标的一项重要约束条件。我们应该在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总的目标思想指导下,探寻一个可以具体应用的理财目标。
2.2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2.2.1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企业价值又称企业财富,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内在价值,既资本的收益价值,是以资产的现金流为计价基础反映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的价值。通俗地讲企业本身值多少钱。“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又称“企业财富最大化”。这一定义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适应了“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理财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当今企业发展中,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软资源与硬资源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它包含着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等其它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只有其它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能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企业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2.2.2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各利益相关者
要想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究竟哪些利益关系人会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对企业理财产生重大影响,那磨,究竟哪些集团对企业理财,进而会对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呢?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三条标准:(1)必须对企业有投入,既对企业有资金、劳动或服务方面的投入;(2)必须分享企业收益,即从企业取得诸如工资、奖金、利息、股利和税收等各种收益;(3)必须承担企业风险,即当企业失败时,会承担一定损失。笔者认为,根据这三个标准,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下四类:
1、企业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2、企业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都会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以便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当然,债权人权利的大小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在日本,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对企业财务决策会产生巨大影响。
3、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职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必须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分享企业收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当企业失败时他们要承但重大风险,有时甚至比股东承担风险还大。因此,在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职工的利益更应优先考虑。
4、政府。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方面的服务,因此要分享企业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对企业财务决策也会产生影响。政府经常通过政策诱导的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当然,除了以上四类利益集团以外,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还有其他利益集团,但均没有以上四个方面重要,在此不赘述。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董事会直接任免企业经理甚至财务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集团的目标都可以折中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
3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确立正是适应企业治理结构由“股东至上”治理结构向“共同治理”治理结构转变而确立的。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制约下财务治理结构作为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种制度也面临着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依据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产生的“共同治理”,逻辑,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
3.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管理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应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企业财务应当划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这个做法,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趋势。如1988年德国100家大公司的496名监事中,员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系国家虽不要求员工直接进入董事会,但通过劳资纠纷的谈判参与多层次的财务决策己是普遍现象,此外,银企人事结合也已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鉴于银行是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3.2人力资源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以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据美国学者统计,1950年时企业最高领导层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业公司中,属个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现在,除几少数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业的多数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员也几乎全部退出大企业的领导,只有几少数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会中挂个名,并不担任实际职务。
3.3金融机构参与财务治理
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意思是: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也是80年代以来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1981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干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个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现实性。
3.4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IBM公司有74%,英特尔公司有62%DEC公司有91%。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产权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另一种让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的方法,是在董事会下组建有他们参加的“财务委员会”。
4结论与建议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较好选择,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即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均衡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体现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层内涵,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企业价值的创造是企业理财的核心,企业价值可用企业资本内在价值计量,即以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来衡量。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以资产的实物构成反映了企业资本的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右方以资金的来源构成反映了企业资本结构,由此笔者设计出企业价值计量的两种方法:一是适合于一般企业价值计量的方法为资产现值评估法,二是适合股份公司企业价值计量的方法,即用“股权资本内在价值+负债资本内在价值”计量。从而解决其计量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靳新、王仕成、刘俊彦主编:《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汤业国《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4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3期。
5郭复初:也谈财务管理地位、目标、观念、环节,《香港管理会计》,1999年1期
6祁怀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议论文,1999年第一期
7.何清波、邢建平:《企业财务策划》,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8吴久琴、吴久荣: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中国财经报》1999年6月24日
9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10王庆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11刘玉廷:关于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12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2000年第泊期。
13周守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14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管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5于长春:弥补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监督缺位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16美费雷德·J·韦斯顿、托马。E.科兰普著:《管理财务学》,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