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负债筹资风险防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负债筹资风险防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负债筹资风险防范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各高校利用银行贷款负债办学,有效缓解了高校发展同政府拨款和自有资金不足的矛盾。高校通过负债筹资,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竞争力,但同时也为高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文章对我国高校负债筹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高校负债筹资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负债;风险;防范

一、高等院校负债筹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政府拨款增长不多的情况下,各高校负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高校积极利用银行资金,有效缓解了高校发展同政府拨款和自有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高校负债办学也为高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我国高校负债筹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负债筹资现象普遍且金额大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2007年8月14日在《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这是官方第一次公布全国高校负债的整体数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4.4亿元,自2002年起年均增幅达到76%,现有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这些高校收入的51.1%。而这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元,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也就是说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这部分高校收入的51.1%,且这一趋势还在逐渐扩大。这一现象在省属院校也都普遍存在,以山西省为例,到2007年底,全省高校贷款总额约为34亿元,每年仅利息就高达1.8亿元。

(二)贷款期限长但利率低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原有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高校贷款大多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由于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建设周期长,因而具有长期占用银行贷款资金的显著特点。同时,高校具有长期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因此银行往往愿意主动与高校合作,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高校获得的贷款利率一般要低于市场利率。此外,高校主管部门往往还能对预算内项目的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

(三)还款渠道单一但稳定

高校的收入渠道主要有教育经费拨款以及教育事业可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中的学费、住宿费收入等),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同时,高校办学的连续性又保证了高校还款的稳定性。

(四)贷款保证形式有限

按照法律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不得抵押。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其性质决定了其不得为他人提供担保,其他企业也不愿意为高校提供贷款担保。因此,目前高校贷款一方面主要是靠银行提供信用额度,实施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则主要是把学生学费收费权进行质押取得贷款。

(五)投资项目变现性差

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高等学校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与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相比,由于企业的资金支出可以通过循环和周转得到补偿获取利润,而高校则是一种消耗性支出。当前高校的银行贷款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条件的改善方面,这些项目不具有流动性,变现性差。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高等院校通过负债筹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带来的压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容乐观。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两会期间诸多代表表示出对这一现状的担忧。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一份建议中提出,“目前我国高校的两千多亿银行贷款,到2008年前后,将面临还款高峰期,但是众多高校目前并不具备还款能力,这就面临着危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透露,“由于盲目扩张,国内不少高校的确存在资不抵债的现状,有些学校每年的经费还不够还银行利息。”

二、高等院校高负债筹资的原因

造成我国高校高负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体制变革形成的外部推动力,也有高校自身扩张需求产生的内在冲动力,在这两种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高校贷款规模的急剧扩大。

(一)高校高负债的外部因素分析

首先,主要起因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一转变发端于1999年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341万猛增到2006年的2500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7.9%迅速提高到2006年的22%。一方面高等教育逐渐融入了市场经济,其扩张速度之快、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管理机制得以调整、改善,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教育规模对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扩招带来收费增加的同时,更要求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远远无法满足新的需求,首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如学生住宅、教室、师资力量、馆藏图书等物质资源的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实现高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高校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而各高校资源短缺的矛盾则更加突出,财政拨款与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银行贷款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资金供给方的银行来分析。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造成了银行对企业的惜贷。和企业相比,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但高校没有破产法,虽是独立法人,但不承担倒闭的风险,而且高校还有可靠稳定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作为资金来源,为此银行对高校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充满自信。较之对企业的贷款,银行对高校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规避风险,更倾向于选择学校作为贷款的对象。

(二)高校高负债的内部因素分析

高校扩招固然是造成高校普遍高负债的体制原因,然而部分高校盲目扩大负债规模却是与其自身因素密不可分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风险意识淡薄。部分高校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贷款决策过程存在非理性化倾向,在确定贷款规模时,高校通常只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作为第一标准,盲目贷款或超规模贷款,对资金成本和自身的还贷能力考虑甚少。然而,高校负债资金主要用于非营利性项目。虽然近期内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其主要从事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资金一旦消耗则无法收回,若资金运作不当,则有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无力发放工资、无法维持日常开支、乱收费和财务违规等现象。过度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势必造成高校正常财务开支的削减,这种非正常的支付削减又将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财务危机。二是教育支出安排不合理。高校负债发展,扩大招生规模,为增加学校的事业费收入,解决正常运行中的资金缺口打下了基础,然而许多高校对支出的控制严重不足,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

三、高校负债筹资风险解决对策(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实施对贷款的有效监控

由以上分析来看,高校负债主要是由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形成的,高校通过基本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且公办高校不同于营利性的国有企业,它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不能像企业那样可以破产,应由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共同来承担和化解这个难题,且国家应承担起主要的偿债任务。正如总理在2006年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强调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通过三至五年时间,完全有可能顺利化解高校巨额债务问题。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由教育主管部门对贷款高校筹资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主权,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又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利。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避免部分高校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高校贷款的额度一定要掌握在可以偿还的限度之内。

(二)拓宽筹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

高等学校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而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但是这两项资金来源的增长是有限的,很难满足高校快速扩张的需要,负债融资自然成为首选。在负债筹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对负债融资确定合理的数量区间和时间跨度,债务规模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如果利用不当,容易产生财务危机。实际上,筹资渠道有多种,高校应改变传统筹资观念,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合理范围内扩大筹资渠道,筹集更多资金,降低借款风险。在美国,社会集资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为高校办学捐款,可以集中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高校软、硬件建设。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加高校收入;另一方面可大大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三)提高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主要应提高高校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中给出了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可借鉴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方法,设置确定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偿债能力、运营绩效、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同时,结合高校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四)合理安排支出,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应本着勤俭办事业的思想,切实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科学合理安排支出,保证教学科研质量,压缩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在预算管理中,一方面将贷款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合理测定分年度的债务偿还计划并严格执行。把学校的贷款作为资金来源在预算编制中加以说明,本年度年初贷款余额为多少,本年度需归还的贷款是多少,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多少,项目贷款多少,据此计算出本年度可供支配的贷款有多少,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把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在一块做预算。长期以来,高校事业和基建执行两种会计制度、归口两个部门领导,但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需要的建设资金由原来的财政拨款逐步变为学校自筹,而学校自筹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和事业结余。只有将这两块统筹考虑,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掌握负债规模,防范风险,以充分发挥负债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2006(3).

[2]李定清.高等学校负债筹资财务风险探析[J].商业时代,2006(32).

[3]曹升元,陈国政.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浅谈[J].财务与会计(财政部),2007(8).

[4]王振松.浅析高等学校资金运作及风险防范[J].经济师,2004(1).

[5]朱建芳.高校高额负债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8(1).

[6]郑丽珠.浅谈高校办学中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