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盈余管理控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的人为操纵和管理。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因。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盈余管理也有弊端,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弊;控制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教授(WilliamR.Scott)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会计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即盈余管理实质上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利,只是改变了企业盈利的分布时间;二是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盈余管理与伪造盈余是有明显界限的。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增加经营者的报酬、避免企业债务违约、平滑利润、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等。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由于企业的上市、配股、退市等市场行为都受到政府的管制,而会计盈余指标又是政府实施管制的基本依据,因此盈余管理也可能是出于配股的需要、保牌的需要和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需要等。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会计方法,包括应计项目的管理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其中应计项目是指利润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应计项目管理是指改变折旧年限、坏账计提比率等会计估计以及改变利润的年末调整项目。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有非会计方法,如交易的规划等。
二、盈余管理的利弊
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
(一)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
大众传媒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件坏事,人们还比较喜欢采用“盈余操纵”(earningsmanipulate)的概念。实际上,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从信息观的信号作用的角度看,盈余管理是经营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人的一种工具。合理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计项目的披露,可以把企业有关的内部信息传递出去,并以此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例如,企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会被认为是负担不起加速折旧的信号;相反,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是其财务状况良好的表现。盈余管理还可以避免企业的利润波动过大,利润平稳化本身也是对企业未来和长远趋势良好的一个说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就是一个成功运用盈余管理的巨型公司,该公司通过精心安排收益和损失的发生时间以平滑波动较大的利润,特别是避免发生利润的降低。对于一个多种经营的公司而言,通用公司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利润,使得公司看起来可以不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另外,经营者还可以利用盈余管理对未预期的状况作出灵活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合同违约,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一定的盈余管理的存在还是必要的,盈余管理其实是一个中性概念。
(二)盈余管理的弊端
1.盈余管理是一种无效益的短期行为,它不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反而可能会加剧企业的经营困境,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害。2.盈余管理故意歪曲了一些会计数据(如净收益),从而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和可比性,有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并损害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在我国资本市场就存在着由于盈余管理而使得该被特别处理的公司未被特别处理,该被摘牌的公司未被摘牌,结果必然是市场风险剧增,资源被低效或无效占用,甚至被浪费。3.盈余管理会破坏投资者对企业收益质量的印象。虽然财务报表使用者不能识别盈余管理的全部形式,但有些形式却是可以识别的,例如企业报告的盈利与现金流量相去甚远。因此,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衡量企业业绩的盈利指标的可靠性进而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甚至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1998年在纽约大学发表的题为《数字游戏》的演讲中,表示了他对盈余管理及其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忧虑。他指出: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入、不切实际地提取准备,冲销已发生的研发费用,这些方法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美国会计学教授霍华德·施利特评论道:“盈余管理对投资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你在创造人为的现象。数字应该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①
此外,盈余管理还不符合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判断经理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关键是看其实施这种行为时有无考虑他人的利益。在盈余管理中,由于企业经营者忽视了盈利报告使用者的利益,因此虽然他们是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但这种操纵利润的行为仍然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而且,如果经营者一贯地管理短期收益的话,可能会创造出一种缺乏相互信任、真诚和忠实的企业文化。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盈余管理利弊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在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会多一些,盈余管理的正面效应更加明显些;相反,在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人们更加注重会计报告收益与真实收益之间的偏差,盈余管理的弊端相应地更为突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证券市场还很不完善,因此应当更注重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三、盈余管理的控制
由于财务报告是用来传递经营者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因此会计准则必然允许经营者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以便凭借其对公司经济活动的了解来选择符合该公司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披露方式。经营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实施职业判断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对长期资产的预期寿命和残值、坏账损失和资产减值进行估计;在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和先进先出法及加权平均法间作出选择;对存货水平、存货发出或购买的时间分布、应收账款的政策进行职业判断等。经营者还必须决定如何规划公司交易,例如,通过规划公司合并使之符合权益结合法或购买法,通过规划经营性租赁或融资租赁契约以便在表内列示或表外披露等。职业判断的存在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另外,审计固有的局限性也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因此,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下,盈余管理会长期存在下去。
想用详细的规则来消除盈余管理是不切实际的,原因一是增加规则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二是具体规则越多(公允披露的总体目标得不到重视),那些希望利用规则的人可钻的空子反而越多。只要财务报告是用来传递经营者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准则就必将允许经营者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即使职业判断有可能存在偏差。
要对盈余管理进行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公开体系是关键。
(一)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间限定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规定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年度报告披露可以延长至第二年的4月。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来看,这种安排可能过于宽松。因为信息披露越及时,意味着信息披露不对称的状态得到的改善程度越大。因此,应当提高财务呈报工作的效率,改善中期报告、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整体上比较滞后的现象。从信息披露的载体看,由于网络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应通过网络加快会计信息的提供。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呈报频率
实证会计有关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定期报告的间隔期越短,就越有助于限制干扰信息的作用范围,引导投资者注重公司内在价值的变化,促进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最短的报告期间是季报,这就为公司管理当局操纵定期报告提供了较多的机会,一是披露时机可有较大的选择范围;二是可通过内容方面较大范围的信息呈报来掩盖公司的实际状况或干扰使用者的判断。所以,应当提高会计信息的呈报频率,以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增加信息披露的明细项目
可以通过表外披露在财务报告中提供更多相关的信息,为投资者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依据。
(四)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专门的信息公开及研究机构,提供定期的投资分析报告与盈利预测信息,帮助投资者获得正确的决策信息。
(五)对盈余管理进行控制,还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
1.政府有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尽可能克服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现有的政府干预措施包括新股发行、配股、摘牌等方式和控制参数的设计还不够完善,容易诱发盈余管理,有必要加以改善。2.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加强外部监督。3.企业自身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机制,对经营者采用股票期权等报酬形式,使其经济利益与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一致。4.对经营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KatherineSchipper,1989,“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D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