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文化建设事件营销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文化建设事件营销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企业文化建设事件营销应用

摘要]企业文化的贯彻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事件营销在贯彻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探索一条塑造企业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意念地图身心语言程式学

企业文化自导入我国以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和理论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文化只停留在VI层面上,即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许多企业为了彰显本企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公司门口、老总办公室及媒体等公共场合大打标语横幅,不惜重金大作宣传诸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之类的口号,其中也不乏“以品质创市场,靠信誉求发展”等至理名言等等。企业文化绝非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几条标语,也不是肤浅的几句名言警句,而是一种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能否唤起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觉醒,并能自觉指导员工行动,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哲学信仰和企业精神。

所以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塑造员工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理念的过程,是漫长、艰苦的,正是因为这样提到企业文化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难以驾驭”,许多企业开始打退堂鼓。但我们研究一些成功的企业发现了一个企业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事件营销。

一、贯彻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3M的员工在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创新;海尔的员工在生产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质量。没错,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在思考问题时,在做决策时自然而然会用到它,就像我们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自然。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的见面礼节是亲吻时,我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外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稀奇的。对同样一个事情的态度,人们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意念地图不同,我们中国人受儒教的影响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但西方人就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们的观点与行为就和我们不同。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成功的企业文化是转化为员工头脑中意念地图的文化,它被员工接受并自觉执行。

根据身心语言程式学我们知道个体采取具体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以外界的真实环境为基础,而是以个体所看到的或所相信的环境为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我们大脑的意念地图为现实赋予了颜色的同时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通过信息输入通道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信息输入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外部事件通过信息输入通道进入认知程序后,再经过内心过滤器——我们的意念地图加工处理,进行删减、曲解和概括,然后形成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并作出相应行为。

当我们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的某方面时,我们往往会删除、忽略或遗漏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果保留所有的信息的话,我们就会因为“信息超载”而不堪重负。另外对于任何事物,大脑总是会试图从纷乱中找到一些相互联系,以便迅速敏锐地洞察该事物,这就需要人们从自己的经验、知识中提炼一些模式来运用。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意念地图,并用它来加工外来的信息、认识世界。如果我们企业的理念与员工的意念地图不一致,那么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会被员工扭曲、抵触甚至破坏。相反如果我们能把企业的理念成为员工意念地图的组成部分,让员工对事物的态度、认知与我们所期望的一致的话,我们将看到一个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团队,其能量可想而知。

二、事件营销在影响员工意念地图中的作用

我想以塑造质量文化为例。假如一个企业想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它可以购买先进的设备,或可以通过申请获得ISO标准来提高质量。但如果员工没有质量意识,他们认为只要生产出来能用就行,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等等,那么,企业会发现它耗费很高成本采取的措施是无效的。所以,要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关键在于改变员工的意念地图,塑造质量文化。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手段和方式。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像蒙牛等企业用实际成功的例子一次次印证了它的威力。事件营销对外营销的能力可以说有目共睹,它对内营销(即影响员工理念方面)的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视。

帕罗阿托学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改变定律。根据他们的理论,改变分为两种。第一种与实体改变相关,即改变现实,它产生与系统内部。第二种改变是真正有价值的改变,即感知改变,即我们所说的意念地图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至少需要系统中的一个规则——一种假设、一个判断或一个固定思维——已经被打破。第二种类型的改变是瞬间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一直以相同的思维方式观察某事物,直到有一天,突然产生一种割裂,于是我们发现事物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并不再是年轻人了,而已经步入中年了。

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改变,就必须改变两次。你不仅需要改变现状,还需要改变对现状的认知,即改变人的意念地图。改变感知是跳跃式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它的推动力来自质疑、惊奇、诧异,以及并不完美的想法。某个事物如果令我们感到诧异或对我们的思想有某种冲击,它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将推动我们对感知的改变。

事件营销的最大作用是能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人的注意,引起人的警觉、反省,对第二种改变即我们感知的改变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海尔在转产电冰箱时,面临的市场形式是严峻的:自己在规模、品牌都是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市场上挣得一席之地?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起诉”。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

海尔又成立了质量保证体系:SST体系:索赔、索酬、跳闸。这样将质量理念牢牢地扎根于员工头脑中。

无独有偶,首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文利在开展“质量、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的主题教育活动时,经常挤时间跑工地、转现场,用数码相机将质量优劣点记录下来,组织专题点评。去年,他听到汇报,本企业在内蒙古施工的一座公路水泥桥存在质量问题,便立即赶去调查。建桥的出资方对王文利说:“问题不算太大,又是你们自己发现的,修补一下就行了。”但王文利说:“我要是今天放过这座不合格的桥,明天还会出现第二座。那时你们还会原谅我们吗?”领导班子决定炸桥,重新建。桥一炸,炸醒了职工,炸出了新理念——不制造合格产品就不是合格职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等,从教训中认识的理念一下子就植入职工的心田。[摘要]企业文化的贯彻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事件营销在贯彻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探索一条塑造企业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意念地图身心语言程式学

企业文化自导入我国以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和理论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文化只停留在VI层面上,即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许多企业为了彰显本企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公司门口、老总办公室及媒体等公共场合大打标语横幅,不惜重金大作宣传诸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之类的口号,其中也不乏“以品质创市场,靠信誉求发展”等至理名言等等。企业文化绝非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几条标语,也不是肤浅的几句名言警句,而是一种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能否唤起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觉醒,并能自觉指导员工行动,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哲学信仰和企业精神。

所以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塑造员工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理念的过程,是漫长、艰苦的,正是因为这样提到企业文化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难以驾驭”,许多企业开始打退堂鼓。但我们研究一些成功的企业发现了一个企业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事件营销。

一、贯彻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3M的员工在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创新;海尔的员工在生产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质量。没错,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在思考问题时,在做决策时自然而然会用到它,就像我们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自然。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的见面礼节是亲吻时,我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外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稀奇的。对同样一个事情的态度,人们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意念地图不同,我们中国人受儒教的影响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但西方人就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们的观点与行为就和我们不同。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成功的企业文化是转化为员工头脑中意念地图的文化,它被员工接受并自觉执行。

根据身心语言程式学我们知道个体采取具体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以外界的真实环境为基础,而是以个体所看到的或所相信的环境为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我们大脑的意念地图为现实赋予了颜色的同时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通过信息输入通道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信息输入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外部事件通过信息输入通道进入认知程序后,再经过内心过滤器——我们的意念地图加工处理,进行删减、曲解和概括,然后形成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并作出相应行为。

当我们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的某方面时,我们往往会删除、忽略或遗漏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果保留所有的信息的话,我们就会因为“信息超载”而不堪重负。另外对于任何事物,大脑总是会试图从纷乱中找到一些相互联系,以便迅速敏锐地洞察该事物,这就需要人们从自己的经验、知识中提炼一些模式来运用。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意念地图,并用它来加工外来的信息、认识世界。如果我们企业的理念与员工的意念地图不一致,那么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会被员工扭曲、抵触甚至破坏。相反如果我们能把企业的理念成为员工意念地图的组成部分,让员工对事物的态度、认知与我们所期望的一致的话,我们将看到一个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团队,其能量可想而知。

二、事件营销在影响员工意念地图中的作用

我想以塑造质量文化为例。假如一个企业想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它可以购买先进的设备,或可以通过申请获得ISO标准来提高质量。但如果员工没有质量意识,他们认为只要生产出来能用就行,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等等,那么,企业会发现它耗费很高成本采取的措施是无效的。所以,要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关键在于改变员工的意念地图,塑造质量文化。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手段和方式。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像蒙牛等企业用实际成功的例子一次次印证了它的威力。事件营销对外营销的能力可以说有目共睹,它对内营销(即影响员工理念方面)的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视。

帕罗阿托学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改变定律。根据他们的理论,改变分为两种。第一种与实体改变相关,即改变现实,它产生与系统内部。第二种改变是真正有价值的改变,即感知改变,即我们所说的意念地图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至少需要系统中的一个规则——一种假设、一个判断或一个固定思维——已经被打破。第二种类型的改变是瞬间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一直以相同的思维方式观察某事物,直到有一天,突然产生一种割裂,于是我们发现事物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并不再是年轻人了,而已经步入中年了。

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改变,就必须改变两次。你不仅需要改变现状,还需要改变对现状的认知,即改变人的意念地图。改变感知是跳跃式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它的推动力来自质疑、惊奇、诧异,以及并不完美的想法。某个事物如果令我们感到诧异或对我们的思想有某种冲击,它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将推动我们对感知的改变。

事件营销的最大作用是能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人的注意,引起人的警觉、反省,对第二种改变即我们感知的改变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海尔在转产电冰箱时,面临的市场形式是严峻的:自己在规模、品牌都是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市场上挣得一席之地?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起诉”。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

海尔又成立了质量保证体系:SST体系:索赔、索酬、跳闸。这样将质量理念牢牢地扎根于员工头脑中。

无独有偶,首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文利在开展“质量、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的主题教育活动时,经常挤时间跑工地、转现场,用数码相机将质量优劣点记录下来,组织专题点评。去年,他听到汇报,本企业在内蒙古施工的一座公路水泥桥存在质量问题,便立即赶去调查。建桥的出资方对王文利说:“问题不算太大,又是你们自己发现的,修补一下就行了。”但王文利说:“我要是今天放过这座不合格的桥,明天还会出现第二座。那时你们还会原谅我们吗?”领导班子决定炸桥,重新建。桥一炸,炸醒了职工,炸出了新理念——不制造合格产品就不是合格职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等,从教训中认识的理念一下子就植入职工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