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后勤仓库建设思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后勤仓库建设思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后勤仓库建设思索

后勤仓库建设需要自动化

生产、管理是否高效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单位先进性的标准。在现代管理中,光靠手工去完成工作,已不现实,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动化已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仓库建设也无可非议地必须实现现代化。由于后勤仓库保管的物资有许多的种类,每个种类又有许多的型号、规格,导致物资显得杂而乱,如果简单的依靠人工,就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当前的后勤仓库,受保管的物资性质的限制,有的仓库还不便于大力开展自动化,但自动化必然是一个趋势。有的仓库,如油库、军需库,则可以大力提高自动化程度。就军需库而言,若采用自动化,建立高架库,就能够做到对库存的数量和品名掌握准确,清仓查库的工作就可以省掉;通过计算机控制,可以方便快捷地调拔物资,进行汇总,并可最大程度地利用库房空间。自动化的提高,几乎可以节省和提高近50%的人力和效率,其经济和军事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我军的油库中,还有相当部分自动化程度非常低,严冬季节,保管员还得爬到油罐上用传统的量油尺进行油高的测量,若采用自动测量油高装置,就可以切实减少保管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保障效能。各类后勤仓库,尤其是储备库和中转库,必须加强自动化建设。储备库的品种比较单一,收发任务较轻,自动化后可以用较少的人员干更多的事,而中转库,由于其收发任务重,实现自动化可以把管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总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会给全库带来巨大的效益,对提高全库物资的收发效率意义也十分重大。我军后勤仓库建设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为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后勤仓库建设需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的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标准化是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有利于促进军工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后勤保障力。军队是贯彻标准化的典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后勤仓库的标准化程度并不高,而且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军需库,各种包装并不统一,各个厂家,执行自己的一套包装标准,结果库房在堆垛时,高低不一,既不便于物资的发放,又不便于统计数量;又比如棉衣、大衣、寒区棉衣等物资的外包装几乎是一样的,难以区别,再加上经过一系列的周转,包装标志已不是那么清楚,有时,单从包装上根本无法识别,甚至是男式还是女式也分不清,非得打开包装来辨别。若能制定更加合理的包装标准,坚决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则可有效增强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此外,油库,是我军仓库建设的又一重点,标准化建设也迫在眉睫,利用标准化方法,大量采用通用件、标准件,促进各种零件的互换性,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油品进行化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因此,可以这样说,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体现了我军后勤保障力的强弱,对我军战斗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仓库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我军的仓库现状却难以与之相适应,在战士和干部中,还有许多的同志当谈及后勤标准化时则显得不知所云。因此,我军仓库的标准化建设,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道路依然漫长。

后勤仓库建设需要联勤化

现代战争,已不再局限于单兵种作战,可以说,没有合同,就没有胜利,合同程度差,便意味着失败。在战斗中,参战部队多,兵种不一,装备各异,对后勤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后勤必须实行联勤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但是我军目前的联勤还是初步的,联勤程度并不高。目前,我军实行的是以军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联勤模式,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能解决。后勤仓库,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自然必须走联勤之路。但是,仓库的联勤建设几乎是空白,如驻渝某军需仓库,根本不对海、空军进行供给,海、空各部队仍要到自己系统仓库去领取被装。这不是仓库不愿为海、空军部队供给,也不是海、空部队不愿在这个仓库领取被装,而是整个联勤体制不够顺畅。联勤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一个牵涉到各个军区、各个兵种的一个颇具难度实现的体系,需要方方面面做出巨大的工作与努力。所以,后勤仓库的联勤建设任重而道远。此外,联勤不能仅限于军区,还应该延伸到团级仓库,如果仓库都没有存储其它军、兵种的物资,那么联勤也只仅是一个愿望。既然后勤仓库是我军后勤建设的重点,而现代战争又迫切需要联勤,那么就必须加强仓库建设的联勤化,做到储存物资的联勤化,没有平时联勤建设,就不可能有战时的成功联勤。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的要求,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军队要实现现代化,后勤也要实现现代化,后勤仓库同样需要实现现代化。在实现后勤仓库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统筹化、自动化、标准化和联勤化,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为我军的“打赢”夯实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王成友李玉军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