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股权收购中财务风险与对策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股权收购中财务风险与对策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企业股权收购中财务风险与对策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参与国权收购业务的国有企业逐渐增多。国有企业在收购股权时,不仅需考虑经济效益因素,还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国有企业资产产权为国家所有,行政方面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因而其对风险防范的要求更高。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股权收购中常见的财务风险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股权收购;财务风险;对策

引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在此情况下,部分不能依据市场需求改革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部分企业则选择了资产重组改革[1]。很多企业为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选择被其他企业收购股权。在股权收购过程中,将涉及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其他股东三方面的利益在重构企业业务与资金结构后,可保证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对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股权收购过程中,将出现多种财务活动,可能引发一系列财务风险问题。为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需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并采取多项应对措施。

一、股权收购含义及流程

(一)股权收购含义。股权收购即采用合法方式获取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一种方式为购买目标公司股东股份、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另一种方式为向目标公司股东发行收购方股份。这两种方式中,采用第一种方式获取目标公司股权,用于收购股权的资金将流入目标公司股东账户中。在收购方获取目标公司一定比例股权之后,可取得目标公司的经营控制权,称之为“接收此企业”。通过购买股权但未获得目标企业经营控制权的股权收购行为被称之为“投资”。有别于“接受此企业”为了获取目标企业经营控制权,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双方合作、获取经济效益。同时采用第二种方式获取目标股权时,并不会形成现金流,采用此种方式可达到掌握标的无形资产但避税的目的。收购股权指的是A企业将B企业的股权投资转让给C企业,在股权重组过程中,A企业出卖股权,而C企业购买股权。

(二)股权收购程序。起草、修改股权收购框架协议→详细调查股权出让方、担保方、目标企业的重大投资行为、资信情况→详细拟定股权收购合同,与出让方进行当面沟通或提出书面意见→拟定内部授权文件→初步拟定连带担保协议-初步拟定债务转移协议→依据每次谈判结果对合同进行修订,以规避风险、保证企业权益→依据谈判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或风险拟定书面法律意见书→针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法律意见→支持资产评估等第三方机构的工作→开展公司章程修改、权证变更的工作→依据目标企业经营状态,出具书面法律风险预防方案→帮助目标企业处理内部授权等问题→完成其他股权收购涉及的法律问题。

二、国有企业股权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融资风险分析。融资风险指的是能否可依据合同的约定,按时筹集相应资金,确保股权收购活动顺利开展。股权收购过程中,企业需充分利用多种方式筹集必需的资金,为股权收购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3]。第一,股权收购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国有企业多数为重资产型公司,2020年以来,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让资产负债率在一段时间内不降反升。到2020年6月末,国有企业平均负债率达到了65.9%,上升了0.9个百分点。监管机构后续可能会重新收紧贷款额度和控制贷款投放节奏,因而企业在股权收购活动中的资金来源途径较少,发生融资风险概率会进一步增加。第二,企业融资方式也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国有企业在收购股权时,并不能由一个途径筹集到足够资金,采用多途径获取融资,可能由于融资结构不合理引发财务风险。企业融资过程中,若主要利用债务方式融资,在股权收购完毕后,经济效果若未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将面临巨额债务风险。企业融资过程中,若主要利用股权融资,在股权收购完毕后,经济效果如果未达到预期效果,可能由于过多使用企业自有资金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收购方式引发的风险与直接购买股权的方式相比,国有企业可选择并购这一方式获取目标企业股权,采用此方式可规避部分法律限制[4]。例如:针对部分特定企业,收购企业可能未获得此行业经营许可,因而可选择股权并购这一方式,顺利实现跨行业收购活动。此外,股权收购可用于规避财产转移限制。但是股权收购方式也可能引发风险,在股权收购完毕后,目标企业股东将承担企业之前的各种风险,主要涉及:法律风险、企业产生的或已经存在的债务、其他隐形法律纠纷。通常情况下,股权收购前,收购方需详细调查目标企业经营情况、征信情况等,以避免财务风险。但是依据实际股权收购活动可发现,在股权收购前,收购方可能不能详细、充分调查目标企业,致使股权收购活动存在多种风险,一旦引发将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

(三)支付方式引发的风险。股权收购双方不仅需通过谈判、沟通,明确股权收购方式、收购价格,还要确定支付方法。目前,股权收购过程中,大多采用换股并购、现金支付、杠杆收购等方式。股权收购过程中选用不同支付方式,也对股权收购财务风险产生一定影响。股权收购过程中,若采用换股并购这一支付方式,收购企业不需要筹措额外资金,可有效降低收购企业压力,且适用于并购规模较大的股权收购活动。同时,双方可采用推迟收益时间这一方式避税。但是此种支付方式最主要缺点是会对原有股东权益造成负面影响。股权收购过程中,采用杠杆收购方式引发财务风险概率较高。采用此支付方式虽可达到降低收购企业自有资金支出量的目的,但是将增加收购企业债务压力,若后期企业经营效果不够好,可能被这些债务压垮。因而,杠杆收购方式更为适用于经济状态较好、发展较为稳定的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采用现金收购方式,此交易方式较为简单,但是受资金的影响股权收购规模不够大,且对企业融资能力要求较高。采用此支付方式,目标企业并不能享受合并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原有股东也不能延迟纳税。

(四)收购后整合的风险。整合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整合工作质量不足,将影响企业后续经营及发展。企业在签订股权收购合同后,并不意味着整个收购工作完成。在签订股权收购合同后,企业需进行资产交接、产权交接工作,同时需对财务、人员、企业文化、岗位等进行整合。若签订股权收购合同后未做好企业整合工作,将影响企业运转及经营情况,进而引发资源浪费问题。目标企业资产管理要求、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都与收购方有一定差别,因而股权收购后企业的整合将影响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力。

三、应对措施

(一)确定政府在国有企业股权收购中的地位。国有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尽量少用行政方法,国有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是整个活动的主体,因而整个活动需由双方企业发展现状、市场发展规律等决定。政府部门要尽量不用行政方式影响国有企业股权收购活动,以降低国有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推动国有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由政府部门控制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收购活动,将对企业生命力、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虽然政府部门需介入国有企业股权收购活动,但是政府部门要严格控制限度。

(二)加强对目标企业资料的收集。股权收购前需重视并做好目标企业信息收集工作,不能仅仅收集目标企业财务数据信息,还需加强对相关行业宏观环境信息、上下游供应链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信息的收集,以保证资料准确性、全面性。国有企业以往在收购股权时,易出现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财务风险。因而,在采集资料时不能仅限于一个途径。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详细分析并购双方资产情况;同时,可雇佣中介机构,对并购双方资料进行采集,由专业人才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及研究,以提高国有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了解程度。

(三)科学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国有企业在股权收购前要科学、详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以免后期目标企业价值出现较大偏差,引发财务风险。国有企业可采用资产价值基础法、收益法等方式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国有企业可由企业账面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价值等角度,明确目标企业资产现状。同时,可雇佣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咨询机构进行专业化评估。

(四)合理选择支付方式与融资途径。融资方式、支付方式都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因而国有企业需进行科学规划,以免出现财务风险。股权收购过程中,可选用多种支付方式。同时,国有企业需依据企业实际情况、目标企业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支付方式。融资过程中,企业需确保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合理,尽量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科学规划自有资本、权益资本,以保证融资分配合理性。在全面、准确分析目标企业后,可开展股权收购活动,以保证企业顺利重组、整合。

(五)加强财务整合。股权收购完毕后,被收购企业性质改变。受到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影响,被收购企业需由制度、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层面进行整合。国有企业需依据市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以达到提高财务整合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股权收购属于一种常见经济活动。国有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仍存在融资风险、收购方式引发的风险、支付方式引发的风险等多种风险,需加强对目标企业资料的收集、科学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等措施降低财务风险,保证股权收购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成华.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大众投资指南,2019(23):161–162.

[2]张经亮,张浩.企业股权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环球市场,2019(32):121.

[3]吴慧蓉.浅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与防范措施[J].经济管理文摘,2020(10):117–118.

[4]黄国勇.国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与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9(10):92–93.

作者:李博 单位:华能宁夏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