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级技术人员短缺因素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因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级技术人员短缺因素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经济后果;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经济原因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高级技工数量严重短缺.高级技工人数少且比例结构严重失衡、高级技工流失严重、产品质量差、现有设备正常运行无法保证、人力投资激励不足导致技工短缺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文章描述了我国当前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并指出了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从人力投资激励不足、经济结构变化和外部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工人;短缺;经济原因;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而产生了大量的失业工人急需再就业;同时,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因此,对我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和解释,并基于此提出更有效且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我国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

我国城镇企业现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3.5%。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约占35%,中级工约占50%,初级工约占15%。我国技术工人的组成结构造成了企业中传统工种“十人争一个岗位”,而新兴工种、高技术工种却少有人问津的局面。

(一)高级技工数量严重短缺.高级技工人数少且比例结构严重失衡

广州市“十五”规划中提出需求技师10万人,而目前不足8000人,其中高级技工不足300人。更严峻的是我国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高级技工大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对上海60家制造企业完成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年龄在22岁以下的仅占3%,23岁至35岁的占40%左右;36岁以下的高级技工一个也没有。

(二)高级技工流失严重

现在一方面企业急需技术工人,一方面面临着现有的技术骨干被“挖墙角”的危险。由于使用中国本土技术工人的成本较低,我国的外资企业纷纷到国有企业中挖走其“高级蓝领”,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情况。

二、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经济后果

(一)产品质量差

某汽车厂从国外引进了一条汽车生产线,但组装出来的车辆有很多方面达不到标准。分析原因,多为技术工人操作不当所致,而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整车的质量。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合格率不到70%,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

(二)现有设备正常运行无法保证

技工缺乏使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无法正常运转,造成设备的生产率降低或闲置,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损失是本可以避免的。

(三)使我国的比较优势弱化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非常低,所以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也正是看到了这点,将其生产和研发中心迁至中国。我国技术工人的短缺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虽然劳动成本低,但工人劳动生产率也较低,因此,低劳动成本和低劳动生产率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这大大降低了我国在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弱化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三、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经济原因

(一)人力投资激励不足导致技工短缺

1厂商对人力投资的激励不足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级技术工人大部分存在于大中型国有企业之中,国有企业通常都开办有自己的职工技术学校和夜校,通过这些学校从工人队伍中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而开办这些学校各种费用一般都以各种形式的预算报给国家并由国家负担这部分费用。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工人进行人力投资的部分成本是由国家而不是由企业承担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严格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此,企业可以收回其对人力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厂商从人力投资中获得了大部分收益,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为厂商进行人力投资提供了激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已经荡然无存。首先,国有企业改革使政府和国家不再是企业的靠山,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环境中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展开竞争。现在国有企业开办职工技校和夜校的费用一般由企业自身负担,本已不适应残酷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其经济效益在不断下降,有的甚至负债累累,很少有企业愿意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对职工进行培训。因此,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其次,我国还对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为了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更好地得到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国改革了计划经济时代僵硬的就业制度,取而代之以灵活多样就业体制。这固然对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水平非常有利,但也给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人在不同行业和本行业流动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获得了大部分人力投资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以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水平,而国有企业支付给技术工人的工资往往较低,因此市场上的高工资会促使工人离开国有企业,而到工资更高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业。这就使进行了人力投资的国有企业因工人的离开而无法获得其投资收益。收益的降低也使国有企业进行人力投资的激励降低,从而使技术工人的供给大大降低,这就使技术工人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对个人激励的不足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工人的职业阶梯较长,因为通过个人努力还是可以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甚至国家干部,整个制度给工人提供了机会。而工人把握此机会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在技术上过得硬,也就是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技术工人从而提高自己的待遇和职业生涯前景。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人自身进行人力投资是有利可图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职业阶梯较短,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一个工人成长为企业管理者的机率已经很低了。

一个普通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至成长为高级技工,其间通常要经历20-30年的时间,而最终成为高级技工的人更是少数,所以,高级技工是一项成才周期长且风险高的投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必须有高的收益才有人愿意进行这种投资。进行高级技工这项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具有高的收益才能激励人们进行这种投资,否则,就会导致技工短缺。我国工人的工资长期偏低,这就导致了人力投资的收益也很低,所以,愿意从事这种投资的个人就很少。

(二)经济结构变化使技术工人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粗放型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集约型增长就要求有大量的技术工人来操作先进的设备,但技术工人的生产是有周期的,即技术工人的短期供给弹性是较小的。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短期内的增加导致了技术工人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外部因素导致技术工人短缺的恶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这些巨额外资在带来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操作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外企的大部分技术工人并非自己培养的,而是通过高工资、高待遇从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引进。目前,国有企业缺乏培养高级技工的激励,因而高级技工的供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外资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FDI涌入中国,这就导致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的程度。四、解决我国高级技工短缺的对策思路

从上面技工短缺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两方面的因素导致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第一,由于需求结构和需求数量的变化导致技工短缺;第二,高级技术工人供给的不足导致的技工短缺。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当前技工短缺的根本措施在于使高级技术工人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增加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一)微观对策

1对个人的激励措施

要刺激个人对人力投资的积极性就要从提高人力投资的收益率人手。要提高人力投资的收益率,也就是说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应提高高级技术工人的收入,还应提高普通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高级技工的成才周期长,如果仅提高高级技工的工资水平并不能提高此项人力投资的收益水平。因为高级技工从开始获得高工资到退休的时间不是很长,也就是说高级技工的收益期比较短。因此,只有提高工人的普遍工资水平,才能提高此项人力投资的预期收益水平从而提高人们对该项人力投资的积极性。

2对厂商的激励措施

厂商之所以不愿意对工人进行人力投资是因为此投资的风险较大,为降低这一风险,企业内部就要建立一个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该机制使工人离开企业也同样遭受损失,这就会大大降低工人的离职率,从而降低企业人力投资的风险。

因此,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拓展工人的职业阶梯等措施使工人和企业利益一致,降低离职率和该项人力投资的风险,从而刺激厂商进行人力投资,提高技术工人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二)宏观对策

政府应在解决我国技术工人短缺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应该借鉴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80%-90%)则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为70%)。“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私营的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按联邦制的特点,德联邦制订职业培训的有关法律、培训条例和职业分类等关系国家职业体系一致性的有关制度,各州政府则主管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支付职业学校的费用,企业方面的培训条例和学校教学计划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相互协调,具体的培训则通常由国家委托各地工商协会负责监督。

笔者认为,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对我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我国政府应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和技工培养的条例和法律。政府也要对职业教育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可以对企业实行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我国技术工人短缺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此问题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技术工人供给的质量和数量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