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流动性过剩现状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流动性过剩现状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流动性过剩现状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流动性过剩的成因;综合性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调整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巨额贸易顺差、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不合理、存贷款利率过低且存贷差过大、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单一、积极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进一步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CPI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

论文摘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很长一段时阎以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通过近年来所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引出了流动性过剩,详细阐述了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对策。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所谓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出银行超额储备过多,具有很强的放款能力。

(一)CP!居高不下

从2007年底到目前为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相信就是各种商品价格的飞速上涨,其速度和程度令人乍舌。尤其明显的是生活类用品,以前所未有的价格和涨势呈现在我们面前。物价的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之一。自2007年开始,全球性的粮食价格、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上涨传导到了国内,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流动性过剩,也导致了国内消费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2007年全年的CPI上涨了4.8%,成为自1996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由于CPI是一个滞后指标,如果仅用全年CPI的平均数来拉低CPI过高的严重性,实际上可能导致一种政策上的失误。因为,自2007年3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从8月至12月,同比增幅连续5个月在6%以上。而2008年的情况更为严峻,第一季度CPI上涨了8%,第二季度CPI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7.7%。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这轮由食品带动的物价上涨,虽然是结构性的和阶段性的,但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由于2007年的物价在高位运行,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很大,再加上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巨额贸易顺差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则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738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23.5%。其中出口为1218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0.8%。在经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之后,2008年前7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为1237.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6%,净减少131亿美元。截至7月底,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482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4%。其中出口8029.1亿美元,增长22.6%;进口6792亿美元,增长31.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数年保持了超过10%的快速增长速度,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宏观经济结构性的失衡也明显暴露出来,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拉动经济的比重过大,而国内消费虽然增长快速,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重相对较小;在这样的格局下,经济对出口存在过多的依赖,而在美国经济出现放缓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大的情况下,过多的依赖出口将使我国经济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对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国际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则已经成为货币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当前,外贸顺差仍然很大,外汇占款过多,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进而又会支撑投资扩张,成为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顺差过大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矛盾。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国际贸易摩擦压力加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能够反应出当前中国经济所存在的一些反常的金融现象,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而消费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国际购买力提高,国内购买力却在下降。而导致这些反常金融现象的原因就是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表面看是资金问题,实际却是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内外经济失衡下对内对外多种政策、体制不够合理、完善所共同产生的结果。

(一)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不合理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内外需求关系不平衡加剧,国际收支盈余型失衡居高不下的结果,这与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未能及时调整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但是无条件鼓励外资流人的做法依旧存在,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为了追求高经济增长目标,政府依然保持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因此在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下,就很容易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扩大投资挤占消费,从而加剧了总供求、结构供求和生产与消费日益尖锐的矛盾。于是政府出于政绩,企业出于生存,必然是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招商引资,各级政府竟相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为其提供减免税、廉价土地、超低价劳动力等,甚至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和大量消耗短缺资源的外资企业也顺利进入中国,造成了外资增长的巨大“外部不经济”。与此同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的试点开放不同步,越发加剧了资金流出入的不平衡,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二)存贷款利率过低且存贷差过大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储蓄率过高导致了消费率过低,因而央行在政府管制下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经济体系内到处都充斥着廉价的资金,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因此过多的流动性使大量资本在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市场上寻求投资获利空间,推动资产价格上扬。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实施的低利率政策,不会使国内居民储蓄下降,相反,却同时造成了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高。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地向房地产等资金密集产业转移,使得居民财富迅速减少,消费力不断下降,从而整个金融系统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强。由于资本稀缺性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所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让有效的投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这样稀缺的资本效率才能有效地加以体现。因此如果不改变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宏观调控要想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是很困难的。

(三)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单一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由于十多年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不断攀升,加之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向利差的作用,短期国际投机资金也大量涌入,使得央行的外汇储备随之持续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到2006年末的10663亿美元,而2007年末已达15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将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进而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各种途径涌入的外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央行在形成外汇储备的同时也被迫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因而就为银行体系注入了巨额流动性。由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不够完善,总体上是资金流入容易,而流出较难。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使公众不能任意持有外汇,导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与此同时由于汇率政策调整滞后,汇率变化幅度的限制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少弹性,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相背离,不能有效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三、综合性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调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缓解内外部经济失衡的逐渐加剧,只凭借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快政策调整步伐,采取综合性措施共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加以化解。

(一)积极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

加快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努力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制定相应的限制条件,同时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制定相应限制条件。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增加高新技术及资源性产品进口。例如,从2007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次,有序有效扩大对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投资和资源开发性投资,并努力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最近,银监会、证监会先后放宽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正在因势而变。

(二)提高存贷款利率并缩小存贷差

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外贸出口仍然保持强势、CPI和资产市场价格膨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显然是缺乏适当理由的。首先,为了化解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使经济过热、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从根本上加以逆转,其关键就在于限制银行金融杠杆对资产市场投资者的便利性,尽快上调利率,让银行信贷利率水平达到民间信贷市场的水平。其次,在利率上调的同时,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银行存贷差,缩小存贷差不仅可以使银行减小对政策保护的依赖,以促进其自身市场生存能力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过度的放贷冲动,同时也有助于吸引资金回流,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避免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进一步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首先,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因为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只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应适时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加快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波动存在双向走势,加大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从而稳定预期抑制投机。对于投资性的资本流入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放松,进一步发挥汇率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独特作用。其次,在严格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同时,拓宽外汇流出渠道,改变资金进入容易流出难的趋势。在外汇使用上,企业与居民应拥有更多自主权,不断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的限制,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持有外汇,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尽快实现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与此同时,实现官方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减少央行购买、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