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讨大学生就业环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讨大学生就业环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讨大学生就业环境

论文关键词: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市场教育体制舆论导向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表现出新的特点,就业环境由多方因素共同合成,就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水平和质量。要促成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致力于改善就业环境,其中涉及到政府、高校、社会等多的主体,正确认识与改善当今就业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来解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经常性地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与焦点,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就业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业必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水平和质量。因而,把目光投向就业环境,对就业环境进行科学认识,优化就业环境是政府、高校、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就业环境状况

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决定了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毕业生数量的单向增加或者不均衡地提升,引起了就业环境的改变。士幼叩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虽然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会新增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但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表一: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汇入,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争夺更加剧烈。

区域经济形势不但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也容易引起人才流向的不平衡。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区域人才需求不平衡以及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某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后续的保障政策不到位,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国有企业以及地区间的流动还有政策性障碍等问题。

近几年,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包括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就业歧视已不是个案,造成了人才浪费,就业环境混乱。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教育体制出现了对市场力量屈从的倾向。有的大学用“市场需要”来衡量大学教育的社会实用性,课程、专业的设置是否必要及其适当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需要,满足市场需要成为判断教育行为的标准。

舆论导向也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画上一笔。少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择喜避忧,过多渲染就业紧张气氛;对学生择业缺乏引导,常流于表象,深入分析的少,甚至有少数媒体或贬低大学生素质或对高等教育过多批判等脱离实际的言论等。

当今的就业环境呈现的新特点,客观上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值得深思。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分析

1.就业岗位“争夺白热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城镇失业人数和下岗人员的不断增多,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我国经济处于农业与工业化并存的阶段,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吸收高学历人才的有限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依然严重,大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来参与求职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使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2.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化”。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流向的集中性,都直接表现就业的地区差异化。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需要掌握分析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利用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正确定位好就业目标。不同地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发展形势、行业发展形势、地方的政策力度等。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一定程度预示着就业环境的冷暖变化.

3.就业政策“落实失衡化”.

总体来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就业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情况是好的,但一些地区还存在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如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有些地方只管让学生去了,并承诺三年后回城安排工作,可是期限一到,领导换的换走的走,都不管了。地方性政策障碍仍然制约着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政策不匹配,有些政策优惠力度不足:如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自主创业学生可以享受减免税优惠等政策在许多地方尚未落实。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流动的过程中,人事、户口等方面接转渠道不通畅,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选择空间,淡化了政策实施的直接效能。

4.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现有的就业市场出现混乱的状况,就业市场机制尚完善.各类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制约机制,不少招聘会的组织者为了获得特殊的利益,夸大宣传,没有很好控制招聘会规模;出现了很多的非法职业中介,在招聘过程中伴随着各类欺诈行为;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引起轩然大波,种种的表现方式其实质是就业市场异常化。如何提高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使就业市场回归常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化”。

大学教育体制出现市场化倾向不是偶然的,正确疏导大学发展方向,需要我们克制过强的教育实用主义,重视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深对大学本位的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5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立“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并提出了“必要的乌托邦”这一重大哲学命题,“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大学必须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保留其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价值的追求。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基础之上,大学教育应该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必须全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有一种引导社会前进的精神。

6.典论媒体“导向误区化”

对待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为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性效果,少数媒体却将公正公平抛诸脑后,不惜以牺牲大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片面夸大就业难度,以偏概全,贬低大学生的公众印象。不断营造的求职紧张气氛,加剧了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和心态不稳定。2005年就有报道宣称大学生形象跌到20年最低点,少数媒体在遇到涉及大学生素质的问题时大发评论,丑化大学生形势、素质,使社会评判标准失衡。社会舆论在导向上给社会以错误信息,此时非但没有为大学生就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反而为其就业添压加阻。造成社会各方用非正常的眼光来审视大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其就业要求。

三、当前就业环境下就业问题对策探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关系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切身利益,战略性地影响国家的长远竞争力。

1.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加快发展经济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容量,千方百计拉动各方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要将大学生就业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领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从历年状况看,名企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当数量就业岗位,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据中国毕业生网分析,民营企业将成为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2完善配套政策,狠抓政策落实.

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政府要宏观规划,充分结合各省市区的情况实施好政策,并对出台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保持长效;有关部门的政策、配套文件要定期清理、修改和废止,从而逐步消除制度障碍,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化分配。从2006年起,教育部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和“农村教师岗位国家支持计划”试点,人事部等部门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同时完善配套就业政策体系等.福建省结合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允许报考公务员可加分等鼓励政策,增强了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狠抓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快就业政策的合理化改革,根据区域经济情况作必要的政策倾斜,把国家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找准政策落实中的薄弱环节和根源;要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宣传,促进政策落实效应的扩大。

3.规范就业市场,实现信息联通.

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规范。有些招聘会存在安全隐患,有些机构举办招聘会效果不理想,或虚假招聘信息,或夸大宣传等问题。要加强和组织就业市场的规范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举办招聘会,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秩序,消除安全隐患,控制规模,取消不合理的招聘,取缔非法招聘,总结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的联动优势。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维护、发展好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就业市场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交流传播手段贯通市场,搭建及时有效信息交流平台: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教育机构进行广泛深入沟通和交流,努力推行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无障碍连通,建立一整套的保障提升机制,共创良好的就业信息环境.

4.推动立法进程,建立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陈万志指出,要消除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为大学生就业清除障碍,将反就业歧视立法尽快提上立法日程。通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力争早日形成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环境。对于就业歧视不立法明令禁止,便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扭曲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常行为,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必然损害政府促进就业战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积极推进就业立法进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定《促进就业法》等途径,重点围绕公平就业、用人单位责任等方面来加快就业立法,以法制的力量肃清障碍,从而形成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

5.科学特色定位,形成信息体系.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任务。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都要科学定位和突出办学特色,不能盲目扩招,要保持适度的规模,注意内涵,防止盲目市场化等结果出现,加强对各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改革教学模式,调整学科结构,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防止陷入重视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误区.同时,要注重开展高等学校结构布局、发展规划、办学评估、特色研究等工作。

形成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体系。高校要积极开展毕业生踉踪调查、调研;对就业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评估制度和就业监测体系;及时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等就业信息状况。让毕业生客观地了解就业环境的状况,掌控最新就业资讯,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机遇,促进高效就业。

6.优化典论环境,加强教育宜传.

十六大报告指出:媒体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典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媒体必须格守传播的法律,牢记并承担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新闻信息、把关制度;媒体工作者要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信息.在对待大学生问题上应慎重处理,整体考虑,严格制度规范。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就业舆论氛围。要发挥媒体和舆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宣传好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宣传好先进经验。坚持弘扬主旋律,凡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事情多宣传、多鼓励,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案情况少渲染、不炒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关心鼓励大学生,拒绝不负责任的言论,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结语

就业环境是变化发展的,从国家政策到经济形势,从高校定位到社会舆论,随时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环境的特点,要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下,自身首先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充分看到就业环境积极的一面,有自信心、责任感;对待就业环境严峻的一面,要有紧迫感、压力感。修整思想,保持思想观念上紧跟就业环境变化,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理论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科院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