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子商务环境下资产重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电子商务环境正不断演进,从原来支持简单业务沟通、交易自动化,发展到应用、服务集成,再进一步向以流程资产重用为基础的、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流程资产互动与增值治理发展。业务流程是企业人财物以及知识资源的长期积累,是企业资产的一种组件化动态视图。在新型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需求拉动因素和技术能力成长推动,促使原有的企业流程资产互动关系及其支持技术发生相应变革。新型业务流程治理技术重在实现流程资产的有效重用和价值再现、局部流程资源对全局流程治理的透明化、流程对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流程创新向战略的直接对应能力。本研究吸取国际BPM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分析了业务流程治理的最新前沿动态和关键问题。
一、引言
对企业本质特征的熟悉是企业治理理论的基础,企业的基本单元及其抽象是什么,不同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治理学派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社会系统论观点、规模经济和交易理论观点、人与组织互动观点等,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本质分析及其相关治理问题提出了各种解答。其中基于流程的视角是近些年来快速成长的一个观点,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企业的整体和组成、企业的物理基础设施和抽象的信息、参与企业运作人和所有运作资源、以及企业间的关系统统归结为流程,即全面流程治理思想。在这一思想体系下企业的一切皆是流程,从最高层的全行业完整的多组织价值链,到中层的各种运营治理,直到底层的操作活动,均被看成是不同层次、不断交户、具有移动特征的流程。企业的竞争力被看成具有差异化优越特征的流程及其治理能力。在更为激进的观点中,原来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统统被看成是流程的副产品,而流程才是企业真正的产品,竞争能力的产生就是依靠流程并产生流程(forprocesses,byprocesses)。比如Microsoft之所以在桌面软件领域取得无以伦比的竞争力,并非因为制造了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套件,而是因为它拥有产生这一软件的卓越流程;GE公司之所以取得电气行业的一流地位,并非其制造了某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因为其拥有了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价值增值流程,或者说是拥有以可持续价值增值流程为表现的企业能力载体;在服务型企业,流程视角更加轻易理解,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流程,外包服务本质上就是提供流程租借。部分流程基因观点还认为流程好比生物的基因,基因与生物环境交互从而决定了生物的特征,而流程(企业基因)与企业环境交互则决定了企业的绩效表现,核心价值链流程相当于企业的关键基因;非核心流程则被认为是产生企业非本质特征的辅助基因资源,比如基础设施或一些行业共享资源的相关流程。流程视角的支持者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建立在优越的流程资源动态交互组合基础上,价值链流程是所有其他流程的演化依据,或者说是种子(seed)流程,其他流程围绕价值链流程并响应环境变动因素演化出新的流程,即流程变革或流程优化,企业的生存就是流程互动演化进程。基于全流程治理的观点,尽管目前未必会被所有治理理论和实践者所完全接受,但这一视角至少为进一步深入熟悉当今组织灵敏互动、边界模糊、快速变革环境下的企业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概念思考方法,正如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未必可以直接用于设计制造汽车,但却从根本上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演进。基于全流程视角的治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各种运作均被统一于“流程”概念,尽管这一全流程治理理念未必需要在企业实际运营的每个具体的日常活动中当作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但却至少为高层治理提供了一种战略思维演进依据。基于波特价值链模型思考的企业价值形成分析方法是现代基于全流程治理思想的一个标志性起点。在此基础上,流程思想向外延伸到企业间协作关系,向内深入到具体的底层运作分析。国外部分研究机构,比如BPMI组织正在尝试研究解决如何克服中间层企业元素的复杂性问题,试图将高层的波特价值链流程模型与底层的RobinMilner移动流程演算体系相结合,参照关系数据治理系统原理,建立全面的流程治理系统,被认为具有严密数理逻辑基础的流程观点。尽管过去认为严密的数理逻辑并不一定导致有效的企业治理,但缺乏数理逻辑必然是现在很多治理理论的硬伤。事实上目前的数理逻辑之所以难以直接支持企业高层治理,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和决策的紧迫性,支持能力的瓶颈在于计算能力和环境分析能力的不足,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理逻辑方法与高层治理的距离正被不断拉近,严密的数理逻辑方法被认为是未来治理的潜在趋势之一。
目前引入基于流程的新型思考模式并非企图采用大统一方法完全取代以前所有的经营治理理论,一般认为流程思考模式为以往的经典治理理论提供一种新的诠释视角和优化思维方法。比如,流程治理思想将原来的资产治理进一步深化理解为“流程资产”,企业的人、财、物、基础设施和知识积累均可以被归纳到不同的流程中,企业的资产治理就是流程的治理,企业之间的兼并运作就是企业间各种流程的交互合并或演进过程,用学术化的词语表达,即:“流程演进(processevolving)”,企业的各种要素被进一步被抽象为:移动流程(mobileprocess)。企业的流程资产通过各种流程移动获得资产积累和快速变革能力。基于全流程的治理理论尚未完全形成体系,本文仅尝试探索在全流程治理思维模式下如何进行企业流程资产治理,既考虑环境变革促动下的流程创新,又兼顾保护和发掘现有流程资产的潜力。这一思路的实现一方面起源于经济环境需求的拉动因素,一方面是流程支持技术能力的推动作用,企业需要有能力以根本性的全局价值链增值流程为基础导向,对作为企业能力载体的流程资产进行交互演进和动态创新。文章先回顾了业务流程资产治理的演进历程,然后分析新型电子商务的经济与技术环境下企业流程资产治理的新需求的和技术可能性,最后展望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未来可能的趋势,旨在为治理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提供一种新的审阅企业流程资产治理战略实施的参考型框架。
二、业务流程治理思想及其支持技术的演进
业务流程治理本身并非新概念
,从广义的业务流程概念来说,自从有了社会组织形式就有了治理,也就有相应的业务流程以及对业务流程资产优化组合及其相应的治理,业务流程是对组织内外各种资源间运作逻辑的抽象和视图刻画,企业所有运作资源均分别分布于各种具有动态交互能力的流程上,流程是各种资源资产最自然的动态有机组合方式,流程更加强调了是资源组合的动态特征。正式成为治理理论的流程治理思想则起始于以追求作业效率为首要目标的泰勒和福特时代,这一时代采用手工化的流程资产治理及局部优化为主要实现手段。流程治理理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日渐丰富,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流程治理的重要支持手段使在信息时代初期[4],信息技术先是作为流程资产自动化协作的使能器(enabler),将原来部分依靠手工实施的流程治理转化为自动化流程。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企业运营环境变迁,流程治理目标逐渐向追求流程资产的价值效果提升转变,出现了以客户为导向、以企业价值增值分析为主要手段的业务流程资产改善与重组技术,但这一阶段的流程治理技术仍然停留于流程固化集成思想框架下,而非柔性集成,流程资产的动态优化能力不足。当市场需求出现高频率波动甚至市场方向发生根本转变时,流程固化集成技术的弊端逐渐显露。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能力初步显示成熟期特征,并逐渐成为可迅速供给、日趋廉价的普通商品,同时企业间跨组织流程交互活动更加频繁复杂,企业意识到单凭信息技术对流程资产进行自动化改造和固化集成都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来自更广范围的竞争,企业间协作伙伴关系顺畅化治理难度陡增,这些问题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目前的流程资产治理及技术方法均期待着新的突破,企业治理者和理论研究界正努力探索适合多方参与者、跨业务平台、高动态协作环境,且可直接支持战略的高效可灵敏扩展型流程资产治理技术,新型的流程治理技术还被要求对既往流程资产进行新环境下的价值挖掘。业务流程治理在目前的环境中出现了全新的特征。2003年NicholasG.Car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现在的时代是“ITdoesn’tmatter”[16]。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企业新型竞争力的来源?第三代流程治理技术的倡导者HowardSmith和PeterFingar认为“ITdoesn’tmatter,BusinessProcessesdo”[9],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载体是卓越的流程资产治理能力。回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流程治理,当时以IT支持下的流程资产变革治理为主线,在取得以BPR理论为代表的理论突破之后,却又迅速遭遇阻碍,高达70%的BPR失败率促使研究者们对流程资产治理与优化变革理论本身进行反思[3],预示着流程变革理论及其支持技术自身同样需要重大的优化和变革(reengineeringthereengineering)。流程治理的演进历史到目前为止可以概括为三大阶段:
1、泰勒和福特时代的流程资产治理技术:局部流程的手工化结构改善.
早在上个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治理学派就开始了对企业流程优化治理的理论探索,当时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底层作业流程资产运作效率的提高,提倡以科学明确的治理规程替代过去的经验治理,将流程中原来分散隐性的经验资产集成提炼。同时代的福特在泰勒单工序过程活动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单一化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对汽车制造流程进行并行化协调优化,首先创建了第一条大规模生产流程(流水线作业模式)。泰勒和福特时代的流程治理技术旨在解决企业内较低层次的车间操作控制流程问题,主要方法包括:减少产品类型,以较少数量的流程实施大规模生产;通过零件标准化提高互换性,降低流程治理的复杂度;通过流程的专业化分工,固化流程内专业知识,如车间职能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工人作业专业化;采用简单反复的作业与工序,组合成较大规模的企业内机械结构类型自动化流程。泰勒与福特时代的流程治理标志着现代高效率工业的开始,这一时代的探索为今天的流程治理技术积累了不少有效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如隐性经验知识向显性流程知识转化、流程细分、并行协调、反馈控制等思想至今仍然有效,并被后续的研究者逐步理论化。由于技术背景的局限性,尤其是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当时的流程治理能力非常有限,期待着突破性技术的出现,计算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是泰勒与福特时代流程治理向信息时代流程治理的主要推动因素,带来了流程治理能力的一次阶跃。
2、信息时代初期的流程资产治理技术:从流程自动化到流程再造
上世纪中叶计算机发明,标志着信息时代开始,计算、存贮、通讯和微控制等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很快被引入流程治理领域,这个时期的流程治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的自动化改造,从底层的车间操作流程自动化逐渐延伸到中层的部门级运营流程集成、参谋部门辅助流程集成、再到高层决策与协调流程集成。信息时代初期60年代的业务流程治理并未改变当时广泛流行的阶层制组织结构,流程治理边界主要局限于阶层型组织的各级单元内,以单元自动化为特征,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将单元流程内原来依靠手工完成的计算、信息传输、工序编排等作业任务逐步自动化,以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获得某个局部领域暂时相对的效率优势。例如当时闻名的Sabre系统用数据实时更新技术突破性地实施了对美国航空公司订票流程的自动化改造。70年代流程治理开始出现跨部门信息共享特征,如IBM采用多部门共享的公共制造信息系统,辅助其计算机制造的组配流程,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而美国AHS(AmericanHospitalSupplier)的ASAP(AnalyticSystemsAutomatedPurchasing)系统则利用了当时相对强大的远程通讯能力在采购治理领域首先实施电子化和自动化改造,ASAP可支持分布式采购流程治理,取得了长达将近10年的竞争优势。随后由于信息技术在这些局部流程治理应用中所取得卓越绩效的示范作用,信息技术被很快引入更广范围的流程治理,数据处理系统被提升为治理信息系统,并试图对各种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这一时代出现的主要的信息化流程治理技术,如MRP、MRPII等被应用于车间调度、库存治理、猜测项目治理、质量治理、服务中心批处理等局部流程领域。到了80年代,信息技术逐渐向全企业战略级流程支持能力发展,出现了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JIT、TQC、FMS、CAD/CAM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
(CIMS)为主导的流程治理支持技术;跨组织流程的信息则出现了EDI支持技术,以电子化商业语言的标准化沟通方式协调企业间业务流程协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Hammer等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PR)思想[7],这一理论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流程治理理论的飞跃和创新,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当时的流程资产治理领域进入了瓶颈阶段,紧迫需要变革。起因是全球化经营环境巨变使得一些原来沿用多年的流程基本逻辑本身已经过时,信息技术单凭对原有流程资产的自动化和模拟型优化已经难以满足环境变革因素造成的对新型柔性动态多参与方业务流程治理的实际需求。业务流程资产重组要求重新审阅过去曾经代表着高绩效、被沿用多年的流程逻辑,通过分拆原有流程组件的逻辑交织关系进行创造性重新组合,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删除不利于整体价值增值的环节,增添新型流程联结机制和新的流程组件业务逻辑,寻找解决流程失效的新方法[6]。BPR理论一般只被认为是一种思想,或者说是用于指导流程治理变革的一般性原则,而并无具体的实施体系。BPR理论出现的目的是希望能解决流程治理实践需求与理论缺乏之间的冲突,旨在对企业现有流程资产运作的合理性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组织和信息技术为使能器,以求企业整体运营绩效指标得到巨大和突破性的改善提高。然而在实际BPR项目实施中,高达70%的失败率,促使更多地研究者对BPR这种反思理论本身进行反思。大多数BPR项目失败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在实施中难以处理与“人”有关的因素,同时该理论本身作为一种剧烈型变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却同样缺少严谨的理论支撑体系,尤其是它忽视了对既往流程投资的保护和再利用,这些既往投资被称为legacyprocess,这些流程包括了以人为中心活动因子的财务、基础设施、运营知识等重要的企业竞争力基础资源。与BPR理论同时出现的还有业务流程改善(BPI)、全面质量治理(TQM)、SixSigma等,这些理论可以被看成是防止BPR高风险的补充形式或风险弱化形式,以缓和渐进的方式从局部领域开始,逐级对流程资产进行优化。90年代流程治理实施技术以ERP为代表,早期的ERP属于局部流程固化的企业内部集成技术,在模块选择与参数设置方面已经具有微动态柔性特征,ERP的实施一般需要在BPR的辅助下推进。BPR理论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初期结束的标志,虽然BPR理论被许多企业所抵触,然而BPR理论的失效现象却意味着新一代流程治理技术的诞生。
3、流程治理技术第三波的兴起:以流程资产重用技术为基础的流程创新
90年代ERP系统进入鼎盛时期,而互联网技术也同时迅速在全球普及,企业以ERP系统作为内部流程资产集成的主要工具,全球大多数先进企业进行了适合信息时代加速期运营环境特性的流程调整或重构,互联网强大的全球通讯能力使得复杂型跨组织流程成为可能。到了90年代末期互联网成为全球通讯技术的基本标准,称为“全IP化”(everythingoverIP,IPovereverything),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互联促进了业务流程在全价值链范围(end-to-end)柔性动态集成治理设想的实施。企业间的流程联结系统在通讯底层尽管实现了无缝流畅互联,但由于在过去30年,企业各自为了形成竞争优势而建成的各种应用系统之间却存在巨大差异,形成了中间层各种多样的异类应用系统(heterogeneoussystems),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技术与业务语义本体(ontology)差异,其互操作连接成为高层流程集成治理的主要障碍,甚至在单个企业内部由于系统实施的时代和技术选择差异也同样存在异类系统的集成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出现了middleware,EAI,Workflow等系统或流程集成技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或部门间的协作型流程集成则以基于服务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结构为基础,出现了WebService、Biztalk等技术与语义标准。在具体的行业或业务类型领域还出现了企业间流程的接口标准或参考体系,如电子器件行业开始的RossettnetPIP标准、供给链治理领域参考模型SCOR等。这些新兴技术、标准和参考体系部分解决了特定的异类系统和流程间的集成问题,但仍未从根本上消解异类动态型流程的集成问题,缺乏普适性和动态柔性。在企业内部流程集成方面,ERP、EAI等技术,尽管声称具有柔性,它们只是相对于过去非组件化的信息系统是一种飞跃,这些系统的柔性仅仅体现在实施之前,即在实施之前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特征柔性地选择实施模块、灵活设置模块和系统的技术与运营参数,但这种柔性在系统实施之后则基本消失,被PeterFingar等称为“湿混凝土型一次性柔性”,因此不具备灵活动态的流程资产重用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曾试图以循环反复的BPR加以解决,但实际上每一周期的BPR的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尤其是对既往流程资产投资的破坏作用巨大,企业难以承受如此伤筋动骨的不断巨变型改造,因此BPR快速反复实施的现实可能性很小,企业只能在基本框架流程不做重大调整的前提下进行BPR之后的BPI,仅在局部对流程进行微调,或者对流程的部分参数进行重设置,这些调整尽管起到了局部绩效改善的效果,却难以从根本上在全价值链范围取得灵敏适应动态变化的柔性能力,难以既保护过去的流程投资又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最新变化。针对这些涉及组织内外动态协作环境变化因素的流程治理新问题,国际上众多流程治理研究者和机构分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新一代流程治理体系被PeterFingar等研究者称为“流程治理的第三波”[8],实现以流程资产重用为基础的流程创新,相关研究正在全面推进。按照Gartner等组织猜测,新一代较为成熟BPM技术将在5-10年内出现,HowardSmith认为现在BPM的发展将决定今后50年IT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趋势。
三、新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全流程资产重用与价值再现
在全球化经营和互联网逐渐普及和能力提升的今天,企业运营所处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发生巨大变革。市场需求因素是新一代流程治理技术产生的根本拉动因素,如全球化、大规模客户化背景下,客户需求多种多样、波动因素复杂,企业难以猜测市场变化、难以实施平缓治理、跨组织协作关系频繁、参与者关系多变、需要在全价值链范围进行流程资产的动态治理,依靠旧有技术难以有效协调。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新一代流程治理技术产生的推动因素,如:更高
的计算与存储能力、更强的网络沟通能力、以及新型信息资源治理技术、平台技术、流程智能技术、流程元模型技术、系统集成与多方动态协调等技术的出现,使得市场因素带来的新型流程治理难题得到可能的解决方案。正因为新型业务流程治理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支持体系能力的提升,未来的业务流程资产重用技术至少需要具备如下几种能力特征:
1、直接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流程资产治理能力
按照哈佛学者诺兰(RichardL.Nolan)的信息技术被业务系统吸收演进模型[12],由于信息技术支持能力的渐进性,业务流程治理技术的发展历史遵循着由底向上逐步延伸集成的演进模式,即最先从车间层具体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开始发展,先后经历了部门内集成、跨部门流程集成、企业内全局流程集成、再到目前跨组织流程整合,因此以前大多数流程治理支持技术在起源上存在缺乏全局思考和难以直接支持战略目标的局限性,缺乏战略资源的思考理念。尽管企业在进入全局流程集成阶段以后,流程资产治理已经开始日趋强调客户导向和企业价值增值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缺乏有效的实施技术支持。在过去普遍流行的阶层制类型组织结构体系环境下,流程治理与企业战略的对应方式通常是:高层战略目标按照阶层型组织结构逐级向下分解到底层流程的运作目标,而后再由底向上沿着组织结构的框架逐级组配集成,组织结构中的中高层战略治理层与底层运营层之间的层次距离造成具体流程与企业总体战略对应上的间接性,这种非直接的对应形成方式使得具体流程的实际运营状况与企业战略存在脱节风险。因此新型的流程治理需要具有从企业战略到业务流程的直接转化能力,并可支持实时动态的流程资产变化与重用治理。
在流程运作与企业战略之间形成直接快速对应能力改造的初期,企业流程治理实践开始试图突破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限制,按照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内的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分析、直接设计出一些按照客户价值导向为依据的跨部门流程。一开始企业内这些按照价值链设计的跨部门流程的运作依靠多部门间的协作参与完成,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可能会作适应性调整,但并不需要作根本性的变革;而后随着企业跨部门间流程的数量增多和交错关系复杂化,导致原有的阶层型组织控制结构难以同时为多条复杂交错并行的价值链流程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和能力协调机制,企业中高层治理重点逐渐转向了基于价值链能力的战略治理,原有的部门界限被逐步模糊化,组织结构需要按照价值链的自然形式重新划分整合[22],而非过去层次型组织结构中的按照职能的专业化划分。这也转变也正是大多数BPR项目的主要任务和难点。与跨部门间价值链交错复杂化趋势相伴随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可视性结构的扁平化是企业内价值流程优化整合的外在表现,扁平化分布结构是信息技术支持下企业价值链流程动态能力整合的结果也是其后续改造的基础。组织扁平化最重要的贡献是企业高层战略目标与底层运营能力单元的距离被拉近,能力单元自身即为流程或企业总体流程的组件,企业更加有效地实施基于战略价值的流程资产治理,战略与流程的对应直接化。在21世纪,这种组织部门单元间的边界模糊化趋势扩展到企业级组织间的边界模糊化,跨组织运作关系由原来零碎的简单信息沟通和孤立的交易转变为正式完整的跨组织流程,企业间多角色协作战略的实现同样需要企业间的跨组织流程具有迅速直接与之对应的能力。
企业竞争优势有生化(vitalization)并非来自于战略本身,而是如何执行战略,即具有准确有效快速直接战略对应能力的流程资产治理,以应对大规模客户化情景(scenario)和复杂动态环境下,客户价值变迁、流程导向转变、参与者更换、运营资源变化、流程结构变更等多方面的“实时变革”(changeonthefly)问题。相关支持技术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践上均期待根本性的突破。在一些支持流程治理与战略直接对应的治理技术与工具研究中,尝试先在扁平化组织、网络化组织内提供支持高层战略对流程运营体系的直接操控治理能力,而非过去手工化漫长的逐级流程治理意图传递与分解。中高层在流程治理系统的辅助下,可以根据企业战略意图设定,利用流程资产积累与创新,直接自动部署具体的业务流程排布;在其成熟之后还将可以依靠流程治理系统屏蔽组织结构间的差异,对各种类型企业进行战略到流程的直接排布,并积累不同环境的流程知识。目前出现的部分探索性实现策略与技术包括:高层视图技术、高层流程监控接口技术、流程外包决策支持技术、流程设计与实施并行工作技术、流程组件低耦合热插拔技术、基于Pi-calculus的流程移动交互行为表达技术等,而其核心引擎为流程治理系统(BPMS,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System)。同时为了避免底层具体的常规化非战略性流程干扰高层战略流程的决策,底层将通过透明化公共流程规范化将底层的复杂度屏蔽,避免底层非关键复杂度因素上浮到高层流程与战略决策。好比赛车手主要关注于提高驾驶能力而并不需要具体了解汽车复杂的发动机制造技术一样,企业治理者将可以专注于战略的中高层治理,而并不需要知道底层通用的非战略流程的实施细节。这一机制的实施主要依靠底层流程的专业化外包或产业的公共流程服务体系,租借外部流程资产实现。BPMI组织于2000年起,开始以业务流程资产重用与协作为出发点对这种基于BPMS的流程治理技术进行了探索,2001年公布BPML(BusinessProcessModelingLanguage)草案,2003年公布了BPQL(BusinessProcessQueryLanguage)草案,正寻求更广范围的探索改进,目前尚未完全成型,这种技术设想的起源是受关系数据库技术(RDBMS)对关系数据治理原理的启发,BPMS用流程(过程)演算数学体系表达流程间复杂的交互行为和状态变迁,并对高层透明。BPMS作为流程治理引擎,对流程资产进行全面治理,支持高层流程设计与底层流程布置的直接并行工作,通过提供高层视图对战略语义进行转换,旨在实现流程战略表达对流程直接实时操作的动态治理。该方法具有对流程资产进行动态灵敏实时地发现、设计、布置、优化、变革等多方面直接并行操作等能力。这一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相关的流程语义等技术标准需要产业间多方漫长的协商方可建立,其核心引擎需要进一步优化,真正实现流程资产的灵敏重用创新,并与企业战略进行直接对应还需多年的努力。
2、支持流程资产的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治理
全价值链流程资产治理: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为企业价值与客户导向的战略级流程资产集成提供了参考性思考框架,企业熟悉到局部流程资产的优化未必带来全局的价值优化,单纯的流程运作效率不等于运营效果。在信息技术促使企业扁平化的趋势之下,企业业务流程资产集成逐渐突破部门界限,企业内跨部门的全企业范围流程资产整合成为克服过去企业内信息与流程孤岛危机的主要手段,下一步将继续迈向整个产业相关范围的跨组织流程的互联互操作整合,以追求协作化网络绩效为导向,把产品(或服务)的最初原材料供给商到最终客户的整个价值链参与者有机整合起来,产业价值链范围成为流程治理的新边界。未来的企业运营需要更多地考虑产业全局价值链因素。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运作的流程治理,需要充分利用客户、各级供给商、协作伙伴、分销商的以各类流程为载体的核心能力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各方通过流程资产能力的有机整合,应对客户动态需求变更,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波动风险,并以此作为流程资产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之一。BPR理论的发起者Hammer等在近两年发表的文章中均指出了在跨越整个产业价值链范围实施流程治理的紧迫性、Champy在2003年则提出了X-engineering的概念,强调企业应围绕客户需求拉动为核心,从整个价值链、需求链上进行流程治理,以更低价格,更高质量、更好的服务满足客户动态的需求。随着价值链的交错延伸,企业实际运作在价值网之内,在网状企业协作关系环境下,还要求流程治理系统具有网络化流程治理能力[17]。尽管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在企业价值形成机制的高层描述了企业全局流程资产分析的基本框架,但这仅仅有助于企业在高层形成非常抽象概括的增值流程思考的参考模型,如何将高层概念化的价值流程模型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运营流程,并自动转化,是未来流程治理技术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全生命周期流程资产治理:未来的流程资产治理在要求流程治理在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时效性、动态性,以获得对环境变化因素的灵敏响应能力。因此流程治理不但需要实现空间坐标上的全价值链流程(end-to-end)整合[13],而且要在时间坐标上实现流程生命周期内(lifecycle)的价值整合。在对全价值链流程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中,流程的跨组织、跨地域、跨技术种类特性均已成为流程治理的常态特征[23],处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各种流程系统之间需要进行频繁的并行协调。以往的流程治理以由内向外的延伸集成为主要步骤,而在全价值链环境下,流程的参与者更多、更复杂,并且由于分布在各处的各个参与者流程资产可能具有各自独立的产权属性,过去在“一致所有权”环境下的流程资产集成与重组方法部分失效,流程治理呈现以由外向内协调治理为主的趋势。一般认为未来的流程分布与集成模式是:在高层价值链治理上的集成化,在底层价值增值环节的分布化。面对这一趋势需要在底层实现流程资产的组件化,形成具有柔性和移动特征的流程能力单元,能力单元之间表现低耦合特征,方便实时无延滞的动态重组(changeonthefly);在高层则完成各种流程能力单元之间的协调型有机整合,通过高层整合并实施实时化的动态调整,取得整个价值链生命周期的动态适应性,满足多变的大规模客户化需求。克服以往的ERP系统仅仅具有流程实施前柔性、而缺乏实施后柔性的缺点,实现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柔性能力特征。流程资产的生命周期治理包括:在全局流程范围内进行流程发现、流程设计、流程部署、流程执行、流程交互、运营、优化和分析。新的流程治理技术必须能支持生命周期各阶段并行工作(designbydeploy)。
3流程资产重用和潜力挖掘
多年来在流程治理领域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又具有互补特征的治理方法:以TQM、BPI为代表的渐进型流程改善和以BPR为代表的扬弃型流程治理。BPR强调直接以高层价值链导向为目标进行根本性的流程剧烈变革,彻底否定现有的业务逻辑,因此一般较少保护既往的流程投资。而BPI则以现有的流程资产为依据,在接受目前基本业务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流程资产的局部优化。BPI尽管保护了既往的流程资产却忽略了流程基本逻辑过时情境下的变革需求,难以应对环境的巨变,或者说长期微小量变积累成的环境质变。研究者们努力尝试对两者的优势进行融合,最初的尝试是BPR之后进行BPI,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再次进行BPR,并不断循环。这一方法的确既保护了流程资产的既往投资又考虑了变革因素,但却难以适应高速变革的动态经营环境。在高速变革环境中,这一方法的使用使得BPR周期缩短,结果就变成了以旧式流程技术支持下的频繁BPR,企业难以承担经常性的彻底变革压力,因此使得此方法在快速动态环境中失效。针对这一问题,新型的流程治理技术试图将高层流程变革与底层流程运作分开,称作为透明化的流程变革,即:将企业的各种流程看成能力资源,底层具体的流程单元运作基本不变,当高层出现战略流程重构时,只需对高层流程进行组件化重新排布,包括流程间的切换和流程间连接关系的路由,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既往的流程资产,在底层的实际操作者甚至感觉不到企业整体流程已经发生的变化,从而克服了BPR中最难以解决的“人”的因素。这一方法运用的前提是:底层运作流程的效率经过多年优化,已经几乎没有进一步可改善的价值,并形成具有卓越运作效率特征的组件化分布流程资产,企业的价值增值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高层价值链关系的重设来获得整体经营效果的提升。事实上以往的BPR理论出发点就是高层的价值链导向,然而却缺乏底层可重用高效率分布型流程资产进行支持,原来的BPR实施被迫牵涉到底层流程资产的彻底打乱重建,既往的流程资产投资极度受损。新型的流程治理技术试图将高层流程变革与底层分开,组件化的插拔特征,使得高层可以通过流程资产的重用,直接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因素,而底层则可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在高可控的局部范围进行绩效改善。这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人为的流程变革难题。可支持流程重用的流程资产治理技术已成为市场的迫切需求。
四、新一代流程资产重用与价值再现的支持技新型业
业务流程是企业人财物以及知识资源的长期积累,是企业资产的一种组件化动态视图。在新型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需求拉动因素和技术能力成长推动,促使原务流程资产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目前的企业信息环境经历着整个体系结构的变化:底层的基础设施层,正朝着以网格(grid)[11]和peer-to-peer技术为代表的分布计算和分布存储发展;网络向自组织结构发展;移动网络将更多分布流程中的流程单元、组织、机器系统、人汇合进全球网络;主动服务系统(proactiveservicesystem)可以提供实时的监控、协调、进程控制、意外处理等。尤其是grid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服务成为较为廉价的商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可以像电力能源一样即用即付(pay-by-use)。在软件应用层面,软件的可视性加强;组件化结构使得即插即用型应用服务得以部分实现,用户对流程中组件的运行具有更高的可视性;WebService技术使得各类应用服务可被全球企业网络间更广范围的用户(流程)所调用,实现异类分布应用和组件网络之间无边界化且具有互操作能力的无缝联接;尽管WebService属于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离理想化的完全POA(ProcessOrientedArchitecture)[19]体系尚有距离,但它作为POA的先导,已经成为跨系统、跨部门、跨组织业务流程联接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他一些原来的主流应用软件也逐渐向网络化发展,比如传统的以企业业务集成为主的ERP系统内增添了网络组件以支持部分跨组织、跨系统的应用集成或协调治理;随着应用层的网络化,应用层的安全和服务治理变得更为重要。在业务流程治理技术层面,则利用底层基础设施和中间应用层的网络化支持能力进行新的流程设计、运营和治理。业务流程治理支持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企业高层可以更有效增强以卓越流程为载体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标准化的流程治理平台和流程描述方法正在形成,新的流程治理网络化平台使得业务流程可以实现快速设计、布置、重用、互联,具有跨越部门、企业、地域、异类系统本体(ontology)差异的互操作能力,更强的即插即用、随时可变、可扩展等能力。[21]
原有流程资产协调技术的能力扩展:随着信息技术支持能力的不断增长,新型流程治理方法与技术正在孕育,而同时现存的各种在过去信息技术水平下出现的各类流程资产协调治理技术也正不断进化,不断加入新技术的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流程治理技术提供商希望在推出全新的流程治理技术之前依靠原有的技术产品继续获利,为下一代流程资产治理技术积累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新一代流程资产治理技术的尚未成熟,主流引擎技术以及标准化尚未确定,冒然投入具有较大市场风险。因此原有的一些流程治理技术系统提供商采取了过渡策略,出现ExtendedERP、ExtendedWorkflow、ExtendedEAI等。比如,以前的ERP以企业内部业务集成为主,而目前也出现网络化趋势,如SAP的xAPPs、PeopleSoft的AppConnect等,这些跨系统平台使得来自不同供给商的各种优势流程模块可以实现基于WebService标准的集成,在异类环境中获得一定的可扩展性。基于松散耦合SOA的WebService被认为是新一代流程治理的技术先导,利用组件化服务互操作技术标准,包括XML语法、SOAP消息交换、WSDL服务描述、UDDI服务注册,把应用和组件转化为服务描述,实现动态自动的服务发现与调用,服务具有可视性,支持更广范围的互操作,提供灵敏服务,并且开发成本较低、还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系统的潜力、具有高的适应性、动态能力、创建和修改便捷,支持大范围的异类系统兼容,使得相关的流程可以有更多类型的参与方、流程资产具有变革的柔性。WebService是复杂业务流程集成的有效工具。但WebService与第三代流程资产治理技术尚存在不少区别,主要是对流程的直接支持能力,和体系差别(SOAvs.POA)。原有各类流程治理支持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流程与底层技术分离,透明化,提供参与者接口、平台中立、标准化、meta-language、即插即用、组件化等。这些旧有技术的扩展形式将会暂时和全新的流程资产治理技术共同形成解决方案市场。
一种新型的业务流程资产治理系统(BPMS)雏形出现:这一新型的流程治理系统的概念由BPMI组织于2002年提出,目前尚未完成,它将融汇以往流程资产治理领域的多种方法与工具的支持能力,包括:BPI、BPR、TQM、SixSigma等,并以支持流程的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治理(discovery,design,deployment,optimizationandanalysis,acrossvaluechain)为目的,具有流程知识积累与重用能力。这种系统的实施可以并不抛弃原有的流程治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原有流程系统(legacyprocess)的潜力,这也是新一代BPM与过去的BPR的主要区别之一。另外与以往的依靠指导思想或经验进行流程优化治理技术不同的是,BPMS技术被认为具有可靠的数理基础,即流程(进程)代数,主要采用了pi-calculus和join-calculus两种演算[10]。而pi-calculus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下一代流程治理技术的核心技术引擎[15],起源于1991年图灵奖得主RobinMilner参照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所作的关于信息世界各种活动类型的统一表述与验证方法[18]。在一些更为极端的观点中Pi-calculus不但是一种严密的演算及证实交互相似性方法,还被部分流程治理倡导者看成一种思维体系,即:“everythingisprocess”思想的理论基础,这部分研究者试图利用pi-calculus把企业运营中的一切元素抽象为“具有移动特征的流程”,上到高层的跨产业全局价值链,下到底层最基本的堆栈处理,甚至可以把企业内具有主动移动交互特征的“人”同样看成流程[14],而企业的运营就是各类pi-calculus的交互(移动行为),企业间的跨组织协作流程被表示为流程之间交互行为,流程的参与者就是流程。这一思想并不被所有研究者完全接受,比如工作流研究界的顶级人物W.M.P.vanderAalst虽然认同了未来将是基于流程的价值治理趋势[20],但他还认为过去基于Lambda-Calculus基础上的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所有21类可能的工作流程模式,因此他认为Pi-calculus在流程治理领域并不具有突出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