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白俄罗斯对外经贸发展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从对外经济关系的角度看,各国经济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型。其中,内向型又可分为低级形态的闭关性和高级进口替代型两个子类。外向型则可分为低级形态的相对开放型(或出口型)和高级形态的完全开放型两个类型。其中,完全开放型意味着国内外市场完全打通,开放对外经济关系,而且国内经济关系也高度市场化。
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根据白俄罗斯对外经济总体活动,它属于低级形态的相对开放型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经济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白俄罗斯的许多经济指标在原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中名列前茅,是一个在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和科研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的国家。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在物资—技术资源和成品销售方面完全依赖于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前夕,白俄罗斯的进出口产品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白俄罗斯共和国的工业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工业品的进出口额占工业生产总额的近75%。
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共和国成为真正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开始走上探索自己改革发展的道路。但经济遭到破坏这一事实对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拥有巨大生产潜力和高超的工艺加工技术的白俄罗斯事实上陷入了既无销售市场、又无原材料及配套材料的境地。因此,在我们论及白俄罗斯对外经济发展问题时,必须对这一历史背景予以充分的认识。现在,白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改革走过了十余年的历史进程,尽管其改革开放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规模和程度上都显得十分不足,其改革效果也很不理想,但市场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市场机制也开始在国民经济的某些领域发挥作用。特别是它制定了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改革第二阶段在对外贸易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司效应”,其对外经贸也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白俄罗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贸易往来。占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产品通过国际市场销售。因此可以确信,对外经贸政策的优劣对于发展白俄罗斯经济和实现其他主要经济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与此同时,白俄罗斯现行的对外经济政策又使它在国际市场上明显处于孤立地位。于是,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和前景越来越令人怀疑。如果我们认真审视白俄罗斯共和国1999—2000年经济发展状况总结报告,这种怀疑的程度就更加深刻了。鉴于这种情况,非常有必要对白俄罗斯的对外经贸政策之特点、前景及其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地位进行研究。
白俄罗斯近70%的生产资金都归国家所有,还有不足20%的生产资金表面上看来未被列入国家所有,可事实上也是由国家通过行政的或经济的杠杆完全控制着。国民经济中的进出口部门也完全被国家严格控制。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白俄罗斯共和国现存的出口率、出口限额和出口许可证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行政监督上,而且还表现在有关提取外汇收入的现行管理制度上。出口企业或出口商必须按通过行政手段确定的汇率向国家出售部分外汇收入,其余部分的外汇收入也要由国家直接控制。同时,为了扶持某些出口企业或出口商,还制定了国家资助制度和特惠税率。例如,“戈梅利壁纸”股份公司就可以不向国家出售必要数量的外汇收入。
由德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三国建立的合资企业,“福特—尤尼奥思”汽车公司于1997年也享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税收优惠,这家合资企业主营汽车组装业务,约占90%的产品都面向国际市场。这种优惠政策在短期内对于吸引外资、提高生产率、占领国际市场有很大作用,但长期实行这样的政策,其弊病也就逐步显露出来,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间开展经济活动的平等条件,人为地为这类出口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费用再分配为手段),实际上是靠牺牲非出口企业的利益巩固了白俄罗斯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接下来国家就可凭借自己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垄断地位,随心所欲地改变出口企业的活动条件并利用“自己企业”的外汇进款来达到财政的或其他方面的目的。
白俄罗斯共和国在经济市场上的身份实际上像个独立的公司。白俄罗斯作为一个国家,从对外经济的角度讲,其基本经营实体的任务实际上都是为国家而工作。国家管理着这些经济实体并支配着他们的收入。白俄罗斯政府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为国际市场上的其他成员所证实,而且,这至今是白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障碍。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白俄罗斯很难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也难以利用国际分工的成果。
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金和潜力使白俄罗斯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的目标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白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这种倾向在一段时间内变得非常明显。1998年白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络部并入外交部后,外交部的主要任务(至少是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是为白俄罗斯的产品寻找投资人和买主。白俄罗斯外交部近两三年来实际上承担了白俄罗斯这独家“公司”的策划和广告部所应承担的任务。这样,属于这独家“公司”的某些企业就不必花费许多精力和财力去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和研究市场,而且可以“无偿”地利用官方的专门机构来做这些事情。我们认为,1996─2000年间白俄罗斯对俄罗斯的出口额迅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此。对外经济流通方面的这种迅猛发展对于白俄罗斯共和国来说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从经济发展条件这个角度来看就更是如此。例如,1997年白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能提高8%完全是靠扩大对外贸易,而且首先是靠扩大对俄罗斯的贸易的结果。
因此,白俄罗斯政府在经济上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过程中,把积极利用“公司效应”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其他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认为,这种“公司效应”使白俄罗斯经济能在俄罗斯市场上表现出活力得益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与俄罗斯签订了关于统一经济空间和消除关税壁垒的协议;第二,俄罗斯的市场对白俄罗斯的商品有着一种自苏联时代就形成的技术上和心理上的适应性。白俄罗斯的出口企业利用同俄罗斯签订的上述协议,并靠国家方面提供的有力的广告信息支持,占有了小型开放性经济的优势。
从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小型开放性经济不难在广阔的俄罗斯市场上寻得一块未被占领的地盘。而对于那些得不到国家保护、处在市场转型时期的为数众多的白俄罗斯其他部门的企业来说,要想在俄罗斯市场上寻得一个空间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俄罗斯的雇用劳动者的平均工资大大高于白俄罗斯(在生产劳动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也是白俄罗斯的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如果要谈俄罗斯市场对白俄罗斯商品的适应性问题,就不能不指出,在工艺和技术加工方面白俄罗斯经济是苏联经济中最为发达的一个裂片。过去白俄罗斯的经济特点是,能为满足苏联各个地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满足向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而加工高科技产品。在苏联解体和“丧失经济联系”时期,白俄罗斯利用“公司效应”不仅恢复了自己在俄罗斯市场上曾经占有、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又一度失去的地位,而且使这种地位比苏联时期还有明显的扩大,到2000年年初,与俄罗斯的商品流通额约占白俄罗斯商品流通总额的60%。它的对外贸易对俄罗斯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
1998年秋俄罗斯发生经济危机后,白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条件也迅速恶化。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白俄罗斯对外贸易在1999年年中出现发展不利和流转不畅的局面。白俄罗斯1999年头7个月的出口总额下降了20.9%,进口额下降了近32.7%。1999年后几个月的对外贸易形势变得更加萧条。白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赤字达到10亿美元。可以肯定地说,出口总值的大幅下跌必然导致1999年的实际出口总额低于1998年的水平,这一年也是白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各项基本指标显著下降的一年。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大幅度下跌,通货膨胀速度之猛然似有不可遏止之势,农业生产规模也显著缩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生产在微利的情况下取得了年增长近6%的业绩。这种业绩有一种“最后冲刺”的味道,而且只能导致国民经济的彻底“亏空”。这样,2000年的进口总值和实际进口总额也呈现下降趋势。应当指出的是,白俄罗斯2000—2005年的出口发展纲要在我们看来缺乏新意,没有体现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精神。因此,预计今后发展的势头也不会太理想。
通过对白俄罗斯对外经贸政策和形势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仅仅把一个国家确定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国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来源于外贸市场的国家来说,上述倾向就显得更加危险。第二,白俄罗斯共和国利用的“独家公司效应”显然只能在短期内产生积极意义。
当然,应当指出,“公司效应”的这种积极意义不同程度地被许多希望振兴国民经济的国家,其中包括德国、日本和韩国所采用。这些国家在1950—1960年间扮演的也是“独家商”的角色。然而他们的情况与白俄罗斯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点主要有:第一,国家不是国民经济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第二,对国内市场上的内部竞争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而只是有效调节;第三,其对外经济政策是旨在实现向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市场进行扩张,从那里换回廉价商品并得到新的生产资金和技术工艺。
那么,为什么白俄罗斯不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利用“公司效应”的积极成果?这里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白俄罗斯经济像一个独家公司似的国民经济的框架内,竞争受到严格限制,或者说不存在竞争。然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是更新工艺技术基础和提高经济资源利用效能的刺激作用的主要因素;第二,白俄罗斯的“公司效应”的主要作用空间有限。那些正在实行过渡经济的国家(首先是俄罗斯),构建独立的国民经济综合体的过程在客观上已经基本完成(不管白俄罗斯的主观愿望如何),他们正在逐步地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联系体系,并积极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找到了新的经济合作伙伴;第三,“公司效应”在短时期内取得的积极成果实际上不能被用于经济结构的重组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也不可能使国民经济保持必须具备的竞争能力。另外,白俄罗斯同世界范围内的最发达国家之间的资金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差,这严重制约了白俄罗斯对外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白俄罗斯对外经济政策中的西欧化发展前景近年来也日渐暗淡,这是受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生产中的全球化趋势影响的结果。据测算,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由1997年的4.2%降至1999年的2.2%,而国际范围内的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则由1998年的6%降至1999年的4%。这种状况将进一步加剧出口商之间在一切比较开放的市场上的竞争。
白俄罗斯共和国社会经济改革既定方针中的薄弱环节是投资政策。尽管国家领导人很乐观地宣布,自1999年起,外国对白俄罗斯的直接投资每年不低于10亿美元,可是投资问题确实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对白俄罗斯的投资项目缺乏实际刺激的原因在于投资环境不好。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立法依据、缺乏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稳定的优惠政策、税率高、工作效率低和对进口的限制以及在关税方面做出的不谨慎的决策等。白俄罗斯政府目前的做法是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手段,通过多层次的对外经济联系,千方百计地改善自己的经济环境。而这种做法未能奏效。世界范围的主要市场统统被高质量的商品所覆盖,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有一个雄厚且发展强劲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白俄罗斯今天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基础。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白俄罗斯对外经济政策中的“公司效应”的积极意义气数已尽。遗憾的是,它没有利用这一时期来为其国民经济构筑高效的市场经济模式。
因此,如果不对白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进行相当大的彻底改革,那么,白俄罗斯很难建立全面而良好的对外经贸联系、提高外资企业活力和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因为影响白俄罗斯对外经贸政策之效能的主要因素在于白俄罗斯经济本身,这些因素包括:1.形成竞争氛围,在国内市场上尽可能地完善竞争机制;2.把国家制定的发展小型企业,其中包括发展农业的计划付诸实施;3.在实现国有财产股份化和私有化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重组,刺激海内外的投资积极性;4.设立国家投资基金(由政府担保)以便吸引国民和其他人参与外汇储备;5.对出口企业赋予一定的独立经营自主权,使其利用自己的实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但不能由国家代替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6.建立广泛的对外经贸联系,完善国家的立法,并通过立法程序来实现商品、资财和劳动力在白俄罗斯境内的自由流转。
我们认为,鉴于白俄罗斯经济是个外向型经济,如能使上述因素变成现实,肯定会对白俄罗斯对外经济的数量参数和质量参数的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根据白俄罗斯的社会现状和改革实践,要使对外经贸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还必须明确认识以下问题,并在实际的经贸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得以落实:1.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协调性问题,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规模,实现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换优化配置。这一问题对白俄罗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2.要尽快实现市场制度和管理能力的变革和提高。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市场制度和管理能力方面的缺陷,限制了白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但这不能成为拒绝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成果的理由;3.调整和落实外商投资优惠政策,降低高额税率,提高工作效率,大量吸引外资,保护外商利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外商工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