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内服务贸易影响要素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任兆鑫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
(一)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设定
本文以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因变量,选取人均GDP增长率(X1)、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增长率(X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率(X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X4)、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增长率(X5)、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长率(X6)、通货膨胀率(X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X8)共计8个变量为自变量(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并经过简单的计算,样本区间为1982—2010年。对上述8个序列进行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8个解释变量相关性较强,应予以降维。本文利用SPSS17通过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经过KMO检验,上述8个变量的KMO值尽管不高,但也达到了0.611,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概率为0,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二)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提取公因子,SPSS17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公因子数量为3。从方差贡献度来看,三者方差贡献度分别为39.03%、20.97%和18.90%,总贡献度为78.90%;从公因子对单个变量的提取程度上可以看出,有两个变量的提取率在91%以上,两个变量的提取率为80%~90%,3个变量的提取率为70%~80%,可见三个公因子不仅能表达8个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而且可以充分说明服务贸易的波动性。根据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得到原始变量与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可知:因子1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进而反映了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总量;因子2与人均GDP增长率、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率高度相关,这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人均GDP表示量的增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动可以表示GDP结构的变动)以及外资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FDI净流入与我国经济前景正相关);因子3与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增长率、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增长率高度相关,两者构成服务贸易发展的拉动力量———货物贸易(带动与货物相关的服务贸易发展)和人力资本(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运用回归法计算三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Fi(i=1,2,3),并计算因子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略)。根据表4,从因子综合得分可以看出:第一,1986年至2009年,各年的因子综合得分都在(-1,1)区间内,但2010年的因子综合得分为1.56,显示当年服务贸易受到了较剧烈的正冲击,这可能与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政策有关;第二,因子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方向并不统一,有正有负,且基本正负相当。具体来看,1986—1991年、1996—2000年、2002年表现为负向影响,其他年份表现为正向影响;第三,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来看,前十名有7个都在2004年以后,说明上述分析因素在近年来对服务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2002年之前,三个公因子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总体来说存在负向影响,正向影响的年份仅有5年,且从单个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三个公因子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在不同的年份各有不同。在1996年前,除个别年份(1986、1989年),对服务贸易贡献最大的是因子2,表现为出现正向影响的次数相对较多且正值较大,即使出现负向影响,其负值也较小。这说明1996年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服务贸易更多地受益于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可以理解成伴随经济总量增长而增长。1996年以后,1997、1998、2001、2003、2007年,对服务贸易贡献最大的是因子3,即货物贸易和人力资本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拉动力量;其他年份对服务贸易贡献最大的是因子1,即国内的市场规模,自2003年以后,因子1一直为正向影响且影响越来越大。对此,可做如下解释:第一,自1996年开始,经济规模的增长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不再像之前一样大,而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可证明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44%,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几乎处于停滞阶段。而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俄罗斯、巴西,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4.7%、60.6%、66.6%,远远高于中国的43.1%。由于经济结构的停滞,我国服务业、服务贸易无法像之前那样享受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红利而高速发展。第二,自2003年开始,国内购买力和市场规模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日益加大。这一时期我国加入WTO,贸易自由化程度日益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服务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应变化。国内服务业借助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迅速成长并打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第三,货物贸易和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统计学上就是因子3对服务贸易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基本次数基本相当,没有明确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层次较低,贸易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人力资本并没有直接成为服务产品的生产力。另外,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联动机制不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发达使生产商不得不进口国外的生产性服务,而货物贸易商也主要利用国外的营销渠道将我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从而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政策建议
从以上对我国服务贸易影响因子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动力源于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这构成了国内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基础;最大的问题在于停滞不前的经济、贸易结构。实现服务贸易的“十二五”目标,一定要充分发挥各项因素对我国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改善贸易结构。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0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5%,远低于美国的71%,也低于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的57%。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降至2004年以来的最低,为36.8%。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要以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为切入点,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劳动要素长期受供应数量和经济结构等因素抑制,其收入份额远低于资本等其他要素。改变这种初次分配的格局,必须变“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为“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把“蛋糕”切好。二要以调整社保缴费比例为切入点,调整再分配。我国近两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表现为政府对居民部门的挤出,但在社保缴费时,个人和企业却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世界银行近日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含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纳)是45%,几乎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比美国等国高将近一倍。因此,应适当减轻个人和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而让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服务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上升,当一国服务经济产值超过该国GDP的60%时,该国就进入了服务经济状态。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却表现得与此规律大不相同:尽管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服务业的比重却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基础薄弱,大大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发展服务业是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经济增长从“两架马车”拉动转向“三驾马车”拉动。在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褪去、全球经济复苏尚在襁褓之中的今天,过多指望出口和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尤其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相比于消费、出口,投资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尽快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打破服务业的垄断局面,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流动,并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应以大力发展与上游商品研发、下游商品营销相关的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货物贸易的优势,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联动机制,更好地实现协调发展。
(三)增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
首先,教育本身就是服务业,发展教育产业及相关的文化产业,让更多对东方文化心驰神往的外国友人来中国求学,可直接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引进外国高端人才来我国从事教育、科研等工作,在直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同时,也能提高我国教育产业的整体水平,间接地促进服务出口。其次,以电信、金融、商业咨询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自然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淡化的今天,人才是发展一切产业最重要的资源,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必须有与现代经济结构所匹配的人才结构。最后,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教育机会公平,是避免“贫困陷阱”,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全社会购买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