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研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纷纷进行改革,但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导致教学现状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基于此,本文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一、引言

自2001年加入WTO组织,中国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不仅包括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高端人才,也包括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贸主体的进一步扩大,与市场需求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愈加重要。很显然,单纯的传统理论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理论教学与适当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的号召,这也成为现今众多高校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方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导致教学现状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基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急切需求和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本文及所在项目试图对两者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探究两者存在差距的原因,以此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提供可行思路。首先,本文在社会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概念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和特点;其次,本文通过概括描述现今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以及其实施现状,最终形成关于当前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的系统性认知;最后,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本文试图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创新,认为应正确引导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环环相扣为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软硬件条件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以系统全面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需求特点

(一)综合素质要求高

如今对外贸易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部分之一,这些企业对其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包括其对外贸易业务开展的熟练程度,还包括员工对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其他经营业务的了解和掌握。而对于员工所负责的对外贸易业务,企业对其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员工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首先,应用型人才应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政策和规则。作为国际各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准则,外贸人员只有熟悉才能帮助企业有效避免贸易摩擦,增强企业的业务效率和生产能力;其次,应用型人才应熟悉并能高效运用对外贸易相关经营业务,其中不仅包括商务谈判和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还包括相关的市场定位和开拓,以及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收回,这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谈判经验,还要熟练掌握单证这一对外贸易业务的核心要素;最后,应用型人才应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的对外贸易形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其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抓住机遇,并能够帮助企业顺应形势,增强其产品竞争力和获取国际市场份额。

(二)外语交流水平高

对外贸易相关业务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业务人员具有较强的对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其中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其必要的技能。首先,英语作为各国贸易和交流较为通用的语言,熟练掌握并能够使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谈判和业务洽谈是外经贸人才的必备技能。同时,在以后的业务跟进和货物交接等经营业务过程中,能够在每一项业务和每一个环节中熟练使用英语,运用其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撰写能力,保证业务能够毫无差池地顺利进行,还可以保持以后的相互合作和共赢,帮助企业维持长久的市场地位和其贸易产品的市场份额。另外,为了企业在其他国家市场的开拓和竞争力的维持,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并能够精通其他国家语言也成为企业对外经贸人才的新的要求。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

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现今企业对其业务人员的职业精神也出现了较高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现今企业在追求生产效率的同时,对其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在与国际接轨、与外企有了良好接触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吸收其高效的管理技能和文化。因此,这些外贸企业不仅在要求其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对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些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努力遵循忠诚和竭尽全力的原则,同时也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勇于承担责任并自信于自己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现状

(一)主要实践教学模式为更切实地培养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现今大多数高校都有对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第一,进行课内实践,开设相关实践性课程,利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课堂训练的结合锻炼学生们的实践技能。例如,对外贸易实务中将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任务让同学进行思考和解决,并让其了解实际情况中的处理方式;国际贸易结算中运用外贸单证实习平台和模拟软件进行仿真练习,让学生通过变换自己在业务中的当事人角色,切实了解外贸业务的运作流程和方式。第二,安排学生们进行企业观摩和毕业实习,通常高校老师会在带领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企业或者海关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其企业文化的同时,能够对货物贸易的实际流程进行了解;而在所有理论和实践课程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学生们到实际企业实习,通过亲身参与公司相关业务,对所学课程知识有更实际的掌握,在实习结束后也会有撰写实习报告,学院也会根据学生们的成果提出考核意见和成绩。第三,为学生们组织或带领其参加实践比赛,以此鼓励学生们的实践训练。这种比赛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们增强其外贸实践能力,巩固其外贸专业知识,同时,其提供的仿真训练会给学生们提供平时教学中难以完成的真实市场环境模拟,训练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还会通过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实施现状与问题

经过几年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各高校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设施、基地与团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整改革。在学生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包括课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针对性和实现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但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了较多问题。首先,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设施、团队、经费、场地等局限较多。虽然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中会带领同学们到实际企业参观学习,但也只是占课程一小部分,其他实践教学多以小组展示和课题讨论的形式进行,受到场地、经费、时间等方面的局限影响,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相对欠缺。同时,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几乎大同小异,虽然教学方法有相对的创新,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其次,毕业实习环节形式单一,流于表面,效果不佳。

大多数实习基地不能同时接受大量实习学生,其实习岗位提供受到自身经营业务和相对需求的限制,所以只能接纳相对零散的学生,对学生相互沟通不利;学生实习时间大多在假期,需要兼顾学业,这与公司业务有冲突,因为一般订单从合同签订到最后支付需要较长的周期,学生只能参加其中部分环节,对其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效果吸收存在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实习在于完成学习任务,存在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劣势,可能会影响其积极主动性,对于不感兴趣的业务,不会主动承担而是被动接受。最后,实践教学体系相关的效果监管和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多数课程考核仍重于理论考试,实习报告评价也是流于形式。实践考核较难,主观意向太过明显,这对于追求公平公正教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很难做到相对平衡,因此,在相关课程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学团队都选择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但最后考核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仍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以达到公平教育,但这就造成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心理,最终倾向于与最终成绩相关的理论掌握,导致实践作用并不见效。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现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创新性出发,正确引导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并尽快完善实践教学系统,确保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准确实施和顺利完成。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致力于培养与社会接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培养此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其具体定位应以不断发展的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基础的要求的不断变化为基础。首先实践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即作为新世纪的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应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投资基本理论,实时了解国内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趋势,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一定的国际商务谈判和纠纷处理能力,适应能力强,敢于实践创新,精通英语及其他外语。同时,随着学生接受教育年限的上升及基础知识的不同,可以逐步制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目标,从综合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到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再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这样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到达最终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环节,并针对每一环节的基本目标,制定相应的具体教学内容,最终形成庞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其内容也是互相关联的,因此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是以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其教学形式也会因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细化而综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有效避免因教学目标的变化需重新制定所造成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可以根据大方向的变化找到实际相应变化的小模块,只改变相应模块教学内容即可。相应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的层次,也需要逐步制定阶梯式教学内容,从综合基本能力教学内容到专业基本能力教学内容再到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也会有相应变化,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同时也需要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和校外实习相结合。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有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及条件作为保障。对于硬件设施,需要加强建设校内实践的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改善学生实习实践条件,投入更多资金开发能够符合教学要求的软件;同时针对现今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较少的现状,应与更多的优秀企业开展实习基地合作计划,在帮助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实现真正的双赢;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校内建设实验室及其他实训基地。而对于软件条件,则主要体现在教学队伍的培训,应通过增加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实地企业调研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水平;积极派送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校内培训,定期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积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

(四)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有效性,应设置全面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全面评估实践教学情况,进而对其进行实时监督与调控。首先,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操作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校内实验和实训项目,制定专门的规则,对学生和教师的操作规范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其次,针对校内和校外的不同实践内容制定相应的有所差异的考核方式和指标。对于校内实训,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组织专门的效果评估小组,制定有别于理论考试考核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对于校外实训和实习,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和标准,建立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还可以从校内和校外等多方面、多角度搜集实践教学反馈结果;而在最终评估体系中,应注重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从参与情况和完成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实时监控和统计学生实践环节的参与度,对于结论评价也要从完成率和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2015(10):156-157.

[2]胡炜,王菲,李庆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384-385.

[3]刘世鹏.浅谈技术应用型大学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贸实践,2015(10):270.

[4]庞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文理导航,2015(8):16.

[5]韦苏倢.面向我国开放经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A].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

[6]项义军,王钰.创新型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8):126-129.

[7]杨文芳.应用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4):125-136.

[8]张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学研究,2015(3):189.

[9]周春红.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9):29.

作者:席艳乐,王开玉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国际经济模式下英语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英语的相互结合衍生出英语教学新模式。本文从国际经济发展出发点,提出英语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会计英语;英语教学;研究

引言

英语在语言范围认为是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商业语言”,作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化语言被普遍接受和使用。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经济领域的合作项目和英语的结合引起关注,尤其是在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因为英语能力层面的缺失,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突显。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下,已经成为一种长期发展的障碍,这些事实激发了相关内容的学习用以满足需求。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转变与英语接触

国际投资和世界金融的快速发展,国际化经营模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是从业者与管理者本身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首先,国际化的目的是跨语言的交际、协调、规范、统一的国际实务,当不同的企业出现完全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处理问题方式时。一种更为标准化的国际标准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大量增加,双方的经济往来必须通过英语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快速适应,通过学习了解国际英语的相关要求,这种经济职能的转变已经转化为语言沟通的学习和诠释过程。经济国际化不仅要熟悉一般的经济准则和程序,而且要掌握广泛使用在工作中的英语语言表达。语言障碍的出现迫使从业人员做出改变,随着我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强,汉语的应用得到重视,英语依然是公认的世界语言,国际交易中的第一选择,企业在会计信息、财务报表以及经济报告等采用的都是英语。在我国,相关的英语教学已经开展,比如专门从事经济领域的商务英语教学,普通英语教学中对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章也有提及,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专门的英语学习,另外一个只是通过英语学习来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在日后的国际化应用中所起作用极小,这样的局面足以引起身为教师者本身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的思考。英语应该如何学习?在企业发展中需要的英语层面如何在教学总体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出现更为理想化的英语教学设计?

二、国际经济下英语表现出的特点

想要找出问题的答案,必须从国际经济活动中对英语的使用自身出发,从词汇的角度来讲,国际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英语词汇更加简单直接,缩略词的使用大大增加,一些相关术语通过词缀添加而得出。复合词汇在英语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和国际经济合作自身的特点有关,在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国际化以前,经济领域涉及到的英语词汇相对较少,随着经济领域的不断增加,一些衍生词汇大量出现,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只能通过词汇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形成了大量新的复合词汇,尤其是一些新生行业,复合词汇的大量出现造成很多困扰。词类转换也是一大特色,对于这些词汇特点的分析探讨以及追根溯源能使我们尽快地熟悉既定的表达方式。对于国际经济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句法,一般遵从经济的系统性、严谨性原则,尤其是一些经济合同或者经济报表之中,对英语词汇的精确度要求极高,那些生涩或者带有衍生意的英语词汇极少使用。在实际应用中会发现被动句和复合句在应用比重相对较大,并且在相关文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不管是对于经济理念表述还是相关信息的翻译都用到很多被动句和复合句。时态表达比较单调,更多是以现代时的方式出现。因此,具有通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还要尽可能多的去掌握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把握,英语在其中的表达。

三、英语教学设计时需要做出的改变

(一)实践在英语教学中比例的提高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和教育制度本身拥有一定的关联,首先,在课时设置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英语教学任务,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完善相关的阅读、听说技能,这样的方式如果只是用来简单的阅读或者英语口语对话完全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英语相关方面文件、合同等,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企业经济发展相关方面的经验,同时在英语方面具备两者之间衔接,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对英语教学自身要求较高,在我国,专业领域的经济英语人才相对较少,一些高校采取外语人才进行商务英语教学,这种方式,教师只能通过对英语的翻译来完成课程的设计、目标的实现,对会计自身的特点还有不同环境下应用的语言属性。会计英语是会计专业术语的教学,应更多地注意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英语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时代的发展

信息通讯技术改变了世界格局,不再局限于一定的边界,空间、时间的约束完全消失,全球化促使世界多种经济进行整合。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国际交流己成为许多商业交易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否用国际通用语英语快速有效的交流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经验告诉学习者,英语的变化只是众多变体中的一种,而且与今后遇到的交流者所说的英语可能不一样。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变体能够在所有的国际交流语境中适用和通用。经济全球化正在快速改变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企业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时对从业人员提出更大的要求和挑战。高校英语教学,尤其是面对经济领域人才输送的相关院系,首先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做出变化,不再受传统的教学内容约束,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过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从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作为突破口,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经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为英语教学带来挑战同时带来机遇,通过社会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一些院校已经提出相应的改革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和进步,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课堂互动内容,其次,优化英语教学内容,最后到相关人才的引进,这些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在改变英语教学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文化的融入,美国学者萨皮尔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提高自身英语学习能力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英语在国际经济中应用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相关企业遵从的标准,这些都是建立在使用者自身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之上,这种英语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同时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颖.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英语通用语的思考[J].东岳论丛,2015(7):174-175.

[2]张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105.

[3]谢连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183-184.

作者:丁明杰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第三篇: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整合

摘要: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及出口总额居世界之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蓝海市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外贸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对岗位英语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整合和改革英语课程体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英语课程体系;整合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逐年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年至2011年,中国进出口年均增长21.5%。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受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震荡下滑。但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出口情况仍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13.8%,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中国的进出口及出口总额位居全球之首。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在对外贸易快递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大幅上升。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便是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具体而言,体现在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沟通,都不是简单的日常交流,而是具有法律效力、关乎企业经济效益乃至成败的交流。因此,研究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需求合理开设英语系列课程,对于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国贸专业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1.对于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国内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国贸专业,但是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国内读研读博或出国继续深造,因此英语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在校内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者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或出国留学及生活做准备。而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企业走上外销员等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岗位,因此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在外贸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忽视培养对象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对英语课程的开设照搬本科院校。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谈之色变。英语课程及格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课程,在毕业时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寥寥无几。盲目地以四、六级考试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无法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

2.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整体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把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定位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缺乏行业针对性,脱离工作情境;在教学上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未来职业发展及岗位职能中对英语技能的实际要求;基础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几乎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缺乏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此外,国贸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整体性。以我院为例,基础英语课程由公共学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所在学部开设。这就造成两类英语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传递不畅,各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机制等缺乏整体性架构。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很好地衔接,容易出现重复或空白之处,在开课时间上可能存在不合理安排。

3.英语课程体系中缺乏真正落实到位的实训环节。无论哪种语言,无论是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就是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目前国内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尤其是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上,还是以单词、语法、阅读为教学主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即使某些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实训环节,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缺乏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软件、实训室及与企业对接的校外实训基地,让教师很难在教学模式上做出改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三、基于工作过程分析

岗位英语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高专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传统外贸行业及跨境电商行业。就传统外贸行业而言,最主要的三个就业岗位为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其次是相关行业岗位,如: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等。从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看,英语技能的要求贯穿于每个工作环节。从交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四个阶段来看,外销员主要对应交易准备、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阶段,跟单员和单证员主要对应合同履行阶段。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很常见,所以对于从业人员听、说、读、写英语能力有着全方位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听说方面。通过电话或面谈的形式进行,主要的商务情境为接待国外客户、商务宴请、参观工厂、口头交易磋商等。二是书面形式,主要是利用外贸商务函电,通过电子邮件、电报或电传的方式和客户进行交易磋商,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就包装、保险、货款结算、装运、索赔理赔等问题进行沟通。除传统外贸行业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跨境电商,即外贸电商化,呈现“井喷式”增长。

在传统外贸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跨境电商异军突起,自2012年正式出现以来,以年均30%以上的增速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还刚刚起步,社会人才缺口巨大。70%的跨境电商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都首选国贸专业的学生,具备外贸知识及良好的英语水平是学生就业的一大优势。跨境电商岗位主要有跨境电商专员、网络市场调研员、网络营销平台策划员、网络客服员,其工作过程主要是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实现。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可知,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将产品的相关参数、详细介绍等翻译成英文,在国外主流社交平台上英语广告,读懂并缮制相关单据,设计英文调研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使用英语处理来自平台买家的关于商品、价格、物流等售前咨询和售后问题等。

四、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对英语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1.树立适合高职高专层次国贸专业的英语课程培养目标。2000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经过180至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将两者结合起来,树立适合高职高专层次国贸专业的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即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外贸相关行业及岗位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对英语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和整合。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应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进行架构。在设计课程体系之前,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应召开教研会议,从外贸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集中讨论所开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开课时间等。比如:针对国贸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可在第一及第二学期开设,所选教材内容可主要涉及两大块:一是关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外贸法规等领域的内容,二是关于跨文化背景方面,如: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商务交往中的惯例和习俗等。而专业英语课程可在第三、四、五学期开设,针对跨境电商行业岗位需求开设《跨境电商英语》,这是针对外贸发展新形势新增课程;针对传统外贸行业书面交流开设《外贸商务函电》、口头交流开设《外贸英语听说》。具体开课时间,各学院可结合外贸大赛、顶岗实习等实际技能需要做个性化调整。同时,要调整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课时分配比例。以高职高专层次“重实践、轻理论”为前提,提高专业英语课程在整个英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深入学习,避免出现因为学时不够,每个教学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的现象出现。

3.基于外贸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展实训教学。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其没有时间、精力也不愿意花成本去培训新员工,上岗短期内就能胜任工作任务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质量并不满意,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把实训教学落到实处。就高职国贸专业英语而言,实训教学可从三个层次来设计。

第一,学校可投入资金购买专业英语课程实训软件,建设课程专用语音实训室。例如:在外贸商务函电教学中可采用南京世格研发的BEC商务英语函电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这一实训平台将教学任务与情景互动自然融合。在生动活泼的答题环境中穿插多样化的题型和耳目一新的问答方式,并提供人性化的反馈效果,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函电阅读的场景和人物对话中引入纯正的美式真人发音,不仅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而且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函电,加深理解信函的写信目的和具体内容。人物对话环节融入符合情景的对话语音,让传统的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类似的情境化模拟类教学软件都很适合原本枯燥的专业英语学习。

第二,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可以以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或合作办学的模式,由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三学期可到企业实习,在真实的商务活动中、在对口的岗位上锻炼英语技能。第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外贸大赛。比如:针对传统外贸行业的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大赛等。在比赛中、在模拟或是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中,快速提高专业英语实战能力。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对国贸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建设来说意义深远,对于每一个英语任课教师来说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朝晖.高职英语教学策略中的职业目标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3]殷艳阳.关于完善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30).

[4]聂晶晶.浅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09(07).

作者:郭心 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第四篇: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中,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众所认可的,而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从教学目标、规范管理、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1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新建地方院校由专科学校或与其它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认为学生的理论应比原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理论课程的开设与综合性大学保持一致,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课外实践,课堂讲授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成绩评定以考试成绩为主。地方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基本相似,首先开设公共基础的实践教学,军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然后开设专业课程(实验)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各种实践是相互独立,缺乏前后连贯。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不协调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协调,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湖南xx学院以“重基础、多方向”的培养原则,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适当减少了理论教学学分,但在实践教学中,课程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室其占90%以上,而创新性实验几乎为零,培养的本科生充其量是比高职高专学生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甚至不及他们。

1.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升格为本科地方性院校,其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是前身学校的教师,出现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业务水平不高,钻研精神缺乏,其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升本之前和升本后面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急需招聘大量的教师,满足教育部的师生比要求,大量引进教师,这样引进的教师90%以上是缺乏到实践锻炼的经历,理论水平很高,授课时只能讲解空洞的理论,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

1.4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内容研究不足,其真正的问题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教育导向出现差错,大学的职称评定和考核其最重要的指标是完成多少科研发表多少论文,而不是完成多少教学(但也有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社会也是以申报课题项目来评价学校水平的高低,导致很少有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上文科实践(实验)项目缺乏量化指标,大部分通过写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就完成了实践活动。1.5实习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在人文社科类专业相比理工科专业办学成本低很多,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愿意增加该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其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收益。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连锁性的反应,首先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已有的实验室超负荷的运转,影响实验效果。实习经费偏低,某校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毕业论文投入经费500多元,导致学校投入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够,实习单位并没按照实习协议中条款进行对学生实践,加上招生人数增加,很难找够实习单位为学生实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习基本上是企业商业核心部门岗位实习,很多企业不愿让学生接触实际性业务,自然降低了学生实习的效能。

2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模式

2.1国外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在入学前学生在企业有半年时间的预实习,对企业有感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为进校后打下基础;在入校后的第三个学期组织学生到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企业或岗位进行生产实习,其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能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帮企业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学生利用顶岗实习获取的素材进行毕业设计,企业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及成绩评定,学生必须完成详细的实习报告之后才能获取学分应用科技大学的理论课程与校内的实训内容与企业密切相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多数是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校内实践内容也是解决为企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聘请资深企业人员讲授理论知识,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发展问症把脉,因此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英国是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专门从事某一岗位需求的国家级职业证书和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两种,前者根据某一岗位需求的素质能力设计的特定职位的资格认证,促使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完成“干中学”、“做中学”,要求资格认证者必修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业务能力,才能达到资格认证的基本要求。

2.2国内实践教学模式:

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湖南G学院为例分析G学院是湖南省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二本院校,学校提出了“基础实、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总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在实践教学中以模拟实验为基础,以校外实践教学为平台,以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校外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为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从初级到高级,逐渐提高学生实践层次,形成良好的递进推动,初步形成基本技能训练、初级综合技能训练、高级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四层次的实践体系。在高级和创新技能训练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基地,少范围进行卓越计划,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精英进课堂,学生进驻校内和企业“双课堂”,这样有利于高校教师研究的方向更有社会意义并及时转化成社会成果,人才培养中减少高校教育的盲目性,培养的人才更能接地气,学生在基地实践中提高了实践水平,缩短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同时有利于企业建立充足的储备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系列的问题,如实习基地不足,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将全校的实习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形成条块分割,如工科学院的联系的实习单位必然需要管理、会计、物流、贸易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才,文科学院联系的单位也需要工科人才,如果这样整合资源,就能缓解实习单位不足的问题;实习经费不足,企业精英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估理念、标准、方法、机构缺乏权威认定,国家没有法律制度约束企业必须承担高校实践教学的义务等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中理念好但实施中受到困难重重。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补充、综合,也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升华,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进行创新,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能脱离理论知识,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实践教学的成果可以进行监控及评价;实践教学的实施充分得到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和学生的接纳并认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3.1.2系统性原则

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两条主线,在构建实践体系中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中,首先根据不同时期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任务;其次是随着课程的开设,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关系,整个系统才会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最后是体系构建中应该是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才能培养出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1.3规范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制度和指导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方法进行严格的要求与管理,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完整的考核办法和要求,强调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3.1.4创新性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还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与创新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在原有现状的基础上创新,必须符合辩证统一的原理。现代教学原则体系,作为现代教学活动的指导规范,它要求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结合参考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与要求而构建的。因此,构建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超越与突破传统、陈旧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途径,它为构建实践性、多样性、实效性、灵活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益的依据。

3.2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2.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根据各个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地运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而加强实践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3.2.2实施规范化管理,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指导实训教学的文件一般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计划、实践课程大纲、实践指导书等。实训项目则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训的内容划分成的一系列可单独进行实训的实践单元。实训项目训练的具体操作性文件一般有实训项目管理卡、实训项目报告等。学校制定实践教学目标、计划、大纲等,明了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达到的目标和开展的基本原则。同时文件中也要涉及到以下内容: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明确进行人员分配,责任落实到人。重视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把好实训质量关。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责任心,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

3.2.3校内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①建立专业实验室,仿真模拟实训。该专业开设初级的专业实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国际货代模拟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电子商务实验等模拟实验,开设了高级的专业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是模拟厂商、出口商、进口商、海关、进口银行、出口银行、检验等角色在实际贸易的流程,以及处理突发的事情,提高外贸实务的操作能力。

②利用交叉学科,打造自主创新创业平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海外市场的开拓,国际市场的分析,外贸业务流程的运作等,所有的这些实践都是通过课程实训和综合性实训来实现,结合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学习,开展网络贸易,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③利用校内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工管论坛开展了商务谈判、商品拍卖会,财经协会开展了学术沙龙,学生会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开辟了阵地。

3.2.4校外建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学生实践的基地。学校与企业可以互利双赢的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培养定制式人才、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及开设相应课程、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企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方式,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得到真刀实枪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活动,引领学生直接进入专业前沿领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基点。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和学校在合作期内,签订协议,安排学校的实训老师在企业提供的岗位上挂职锻炼。每年企业安排1到2个岗位给学校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在锻炼结束时企业为教师做出书面评价。员工培训。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有偿或者互惠性服务,为企业人员提供企业所需的理论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和学校签订协议后聘请学校资深教授成为常年性的或者阶段性的营销顾问。这些教授或者专家为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的时提供战略规划和理论支持。

3.2.5建立评价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是衡量和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提升整个教学队伍质量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实践实训的效果,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列入教学课程要求中。

参考文献:

[1]刘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32-36.

[2]聂春丽.广西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优化策略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49-50.

[3]何小溪,仲伟峰,周威.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1):75.

[4]湖南工学院2013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湖南工学院编制,2013.

作者:赵少平,李闯 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