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互联网的普及是科技革命的成果,它也带来了一场经济革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贸易的方式、途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跨境电子商务,它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贸易的变革与发展。在互联网+跨境的背景下,分析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跨境电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贸易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贸易的融合,新兴贸易方式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在新业态环境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的主体。不仅传统外贸企业纷纷向跨境电商转型,传统制造型企业也开始涉足跨境电商领域,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布局模式把业务向国际市场延伸与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的步伐。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传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新业态新贸易方式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转型发展和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运作模式的转变

外贸企业一改“交易媒介”的角色,在向“整合服务”供应商转型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供应链全流程整合延伸,提供包括进出口通关、物流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信息及结算等配套环节在内的整合供应链服务。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海关、保险、物流等环节的贸易数据转化为企业信用,形成各种供应链金融衍生产品,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外贸企业凭借其信用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从而解决其融资难的实际问题。

(三)平台的转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和销售商品与服务,跨境电商的发展呈平稳上升趋势。贸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进物流送达商品来完成全流程的商业活动。跨境电商企业从最初的仅依附传统贸易,到采取线上供需信息的整合、线下完成交易的模式发展成熟的跨境电商运营模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计算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跨境电商企业开始精细化运营,创新模式持续渗透,跨境电商平台全面线上化。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完成,跨境电商平台将日益完善,跨境贸易也将实现质的变化,向“全球数字贸易发展”[1]。外贸企业依托跨境平台,实现销售渠道数字化、贸易流程数字化、管理思维数字化,实现智能化运营、云供应链管理。平台的转变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技能要求。

(四)政策的转变

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达50余项,在效率提升、流程优化、试点城市、基础建设、降低税费等方面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首次设立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为最早以跨境电商为专门主体的独立文件。2014年1月海关总署颁布《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增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9610”代码,提高通关效率。2014年7月,海关总署颁布《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框架;增设“报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1210”代码。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这是我国政府首次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18年9月,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商务部颁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跨境出口无票免征政策[1]。202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2020年6月,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代码的推行,在跨境电商领域将一部分跨境电商B2B贸易从一般贸易中剥离区分出来,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统计口径,准确掌握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及其发展形势,使监管部门能够准确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颁布相关支持政策。一系列政策使跨境电商的运营环境更加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体系与行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在传统贸易受到剧烈冲击、跨境电商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仍受固有模式的影响,注重理论教学环节的设置与考核,从而导致现行课程建设体系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建设中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多专业在教学体系设置中也加入了实践操作技能课程,但由于某些实训项目设置环节、流程较为单一,尤其是在互联网+跨境的背景下,没有将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实践课程、文科生薄弱的互联网实操课程引入体系的设置中,仅开设相关理论课程,不能综合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新业态。

(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落后于行业高速发展的实际,实践、实训课程多数停留在实习、课程设计、独立实训课程等形式,缺少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训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转化创新能力。本科高校仅注重基本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机制跟不上行业发展对于新业态领域人才的需求[1]。

(三)创新创业训练基础条件薄弱

近年来,由于管理部门与专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创新创业训练的培育方向上无法实现与行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对接。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校内导师的培养上缺乏长远规划,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流于形式,没有在时间、途径和经费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导致专业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在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由于机制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全员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概率较低,学生所学技能无法真正得到锻炼与检验。

(四)协同育人机制无法充分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众多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很多合作模式仍然仅停留在形式上。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与企业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缺少深度的合作。一方面,由于学分管理机制的限定,导致学生真正能深入企业进行学习的时间与机会有限,不能全方位深度体验企业运营的全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机制的限定,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无法真正接触专业实质性业务的操作环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无法真正提升教学实践环节与校外企业实践环节的匹配度,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基于创新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创新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找准人才培养的方位和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合“互联网+跨境”的行业背景,构建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专业交叉拓展课、实训仿真模拟课、创新创业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在基础理论课的设置中要将通用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相融合,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要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并且补充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将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基础、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跨境电商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商支付与结算等课程,适应行业发展方向,定位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跨境电商涉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课程设置中还要适当进行专业交叉拓展课的延伸,开设网站建设与运营、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解决文科学生网站建设与运营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升其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实训仿真模拟课,应围绕专业核心课及专业交叉拓展课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训课程,明确岗位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实操能力。

(二)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构建逐层递进式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认知—实训—实践—实习”多层次的逐层递进式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体系[3]。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熟悉创新思维训练的相关原理、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与发展潜力;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熟悉创新创业管理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熟悉企业管理运作中的各个环节、业务技能的实际运作模式,熟悉相关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创业创新竞赛训练促进理论学习与实战创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综合性实践平台;通过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帮助其实践所学知识、积累社会经验、增强岗位意识。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提升实际操作运营能力,进而参加专业相关竞赛以检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最后实习阶段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做到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相结合,创新创业竞赛训练与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善于识别与把握创新创业机会。

(三)注重竞赛训练,搭建“岗—课—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遵循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训相结合、创新创业竞赛训练与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搭建“岗—课—赛—创”一体化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岗—课—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中,“岗”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企业运行过程中所设置的岗位,即校企协同合作中学生应该去参与的企业实践,也是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在其岗位上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课”是指课程内容,设置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一方面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通过理论的讲授和操作的演示,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创新。“赛”是指大学生素质大赛、学科竞赛及课程中设置的技能竞赛,通过参与相关竞赛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验学习成效。“创”是指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敏锐的商业模式洞察力。

(四)发挥联动效应,建立“校内校外双循环”育人机制

在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形成了企业需求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显著矛盾。在这一变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实战型人才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建立校内双创实训基地,引入具备实战经验与前沿技术的企业培训导师,与专业原有教师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相关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跨境电商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校内双创实训基地学习真实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运作真实项目,“真店、真货、真交易”操作运营,使学生在真实的跨境电商环境中,运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选取真实的商品,面向国际客户开展真实交易,锻炼职业能力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就业基地,通过对学生前期校内实训基地的考核成绩评定,为学生精准匹配适合的就业企业,举办线上线下混合双选会,使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自主选择,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的推送率。在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双方师资团队高度融合,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共同进行教学研讨,使得企业不断把最新的前沿技术以知识转移的方式传授给校内教师,全面培养和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实操经验与教学能力,将校内教师培养成具备理论授课能力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最终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双循环”协同育人的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输送。

四、结语

在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跨境电商行业高速发展下,“新商科”亟须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逐层递进式”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在平台机制的注入下,搭建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在协同培养的联合下,建立“校内校外双循环”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郭静.数字贸易时代小微跨境电商业竞争力提升路径[J].对外经贸,2020(11):44-47.

[2]冯晓鹏.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雷钢.高校双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10-214+280.

作者:李静 董思思 李梅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