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接外贸行业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优化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前,全球经济依然难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度调整压力,正处于结构调整期,经济复苏趋缓。世界贸易总额2014年增长2.6%,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增长率6.7%的水平。我国外贸发展也面临复杂形势,突出表现在外部需求回升困难、竞争优势不明显、贸易摩擦增多等方面。在这一形势下,一方面外贸企业急需大量懂业务、会创新、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其中部分原因就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策略没有根据外贸发展形势进行调整优化,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外贸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出外贸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1.人才需求数量递增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相继在金融、物流、旅游、电信、建筑、教育等更多领域开放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权下放激活了外贸行业,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投身外贸行业,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水涨船高。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排名前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供不应求。
2.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如今,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出于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希望招收的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岗位,不愿意对新招收的员工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长时间的培训,这对外贸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新是推进企业迅速成长的动力源泉。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复杂的外贸环境中,外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外贸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不符合外贸行业的发展要求,只有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外贸企业基本都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创新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应对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为企业提高效益、开拓市场。
4.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
外贸行业不同于生产制造等行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高要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不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胜任外贸岗位的各项工作,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业务沟通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此外,外贸从业人员还必须了解业务相关国家的历史、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熟悉外国的相关法律,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能力偏弱
近年来,外贸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远远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实践能力偏弱对就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外贸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高校对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教学实训软件或创办仿真实验室,对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有很大帮助,但是基于软件的虚拟实训方式,情景设计过于简单,与贸易企业的实际运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软件仅仅立足于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简单案例的熟悉,无法模拟工作中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非常有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入外贸企业后,由于没有经历过真实的外贸过程,很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熟悉外贸业务。
2.“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理论知识深厚、实际经验丰富、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中选聘,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授课基本停留在书本上,与实际相脱节。由于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理论基础不够,很难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目前往往局限于做几场讲座,与教师进行座谈交流方面,企业骨干进入高校任职的渠道还不畅通。高校也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缺乏获得实践锻炼的渠道和动力,导致“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3.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仍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教学主要目标。尽管越来越多的教材增加了实训方面的内容,但仍出现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的现象。外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业务操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业务类型不断涌现,这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但是,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实践课程设计往往无法及时反应外贸行业的要求,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4.考核体系不合理
一个专业的考核体系充分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向。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促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最急需和最有用的方面,促进学生把精力合理分配,提高学习积极性。然而,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就是一门课程最后的成绩,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甚至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和网上抄袭拼凑文章。虽然有些课程考核增加了平时实践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理论和实践成绩比例不合理、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主观性强等问题。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考核也停留在理论研究能力、数量、课题申请多少、学生测评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教学中学到多少东西,学的东西是否实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合理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改变考核方式以适应外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内容。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从业适应能力的基础。高校应该对国际贸易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如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进行分析,获得相对应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需求,根据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多,实践操作课时少,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动手实践和企业实习。必须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时,为学生实践操作留出时间。同时,理论课程中也必须突出重点,增加外语学习的比重,将外语学习贯穿于其他业务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
2.自办小微外贸企业,创造实践平台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通过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实习企业等手段进行。软件仿真平台是利用软件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交易环节,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软件、杭州比特公司的比特外贸通、南京商友的外贸实训平台等。场景模拟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中的各个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比较真实的业务氛围,全方位地接触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仿真实训基地同样要依托仿真实训软件来实现,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来构造业务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外贸企业实习一般由高校与外贸企业结成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企业工作锻炼一段时间,或者学生自己寻找外贸企业进行实习。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企业实习等方式有效弥补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条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软件仿真、场景模拟、实训基地等方式无法真实再现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体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与客户交流沟通等真实场景,学生经过仿真培训依然无法迅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而对于企业实习锻炼,很多企业由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因,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到具体操作岗位,再加上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在实习期往往只能跑跑腿、打打杂,效果不理想,实习流于形式。由于目前的实践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此基础上由高校自主创建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和学生轮流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平台。高校创办小微企业,既具有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又不需求太多的场地和启动资金,便于付诸实践。自主创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不做生产,专职服务,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出口业务服务或者为各类国外进口企业提供进口业务服务,不为盈利多少,主要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轮流在小微外贸企业中任职锻炼,能够接触到国际贸易过程中真实的交易环节,成为交易的主体,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在国际贸易实际环境中,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熟悉和掌握进出口贸易和业务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必须以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教师不仅要具备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大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弱的情况。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又能熟悉实际外贸业务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自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参与外贸实际业务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在实际外贸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4.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对接外贸行业教学优化的保障。当前,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教学成果考核中,大多着重考察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如申报完成多少科研课题、撰写发表多少论文等方面,考察教学成果也一般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证情况、民主测评等,不能充分反映对“双师型”“双语型”教师的要求。这也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参与实践能力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只愿意做课题、写论文,不愿意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问题。国际贸易专业既需要理论素质过硬的教师,也需要熟悉外贸业务的教师,高校必须改革考核教师的机制,鼓励教师培养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只有在教师考评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充分衡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能力,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避免死记硬背等情况,灵活采用闭卷、开卷等形式,突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外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等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测试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改变以往单一理论考试或理论考试占绝大比重的情况,增加平时表现、实践操作等项目的成绩比重,防止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重视实践锻炼等。
作者:周道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