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和特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二、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和特征
从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实践看,围绕着建设现代农业化的目标,世界上不同国家都根据国情的差异,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一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模式。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主要以劳力节约型为主,他们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良种技术,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的优势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二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模式。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的国家,首先在充分利用劳动力方面找出路,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精耕细作,致力于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的模式。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既重视农业的工业化,又注重农业集约经营,把以上两种模式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但是,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生产工具和能源消耗代替简单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能源,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以及农村交通、通信网络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经济、人文等综合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带。
三是农业技术现代化。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术等等,实现作物及畜禽等劳动对象的良种化,耕作、饲养技术的科学化,把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科技进步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具有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覆盖整个农村的农科教网络体系。
四是农业经济形式现代化。即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着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实现高度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突破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人口的城乡分布,引起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刻变化,两个文明都将有一个大的提高。
五是农业生态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和维持生态平稳,力争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农业高产高效化的同时,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况,使人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
认识世界上发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可以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现状是:农业自然资源人均资源量相对稀缺,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农业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传统,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基层科技力量严重不足;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村已形成潜在的失业大军。因此,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人、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人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我国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呢?我们既要遵循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国情,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逐步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一)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Et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①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主导产业,改进农业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竞争力;2.有利于引导农户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3.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快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4.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的效益,相应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实现农业产业化——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增值越来越多地依靠二、三产业,依靠农村各业之间互补和协调,从而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存在特定人口转移障碍的背景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政策,“工人”和“农民”成为一种身份,而不仅是职业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壁垒分明。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极大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人口分布发生了积极变化,城乡差别日益缩小,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不断涌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80年代初,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发展小城镇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即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除了让现有的大中城市根据可能的条件容纳一部分人口外,作为主要的流向,引导向小城镇集聚,复兴原有的小城镇,促使新的小城镇崛起。由于小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反哺效应、联接效应及融合效应,它不仅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村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首先,依靠办在小城镇的乡镇工业对农业进行补偿,实行“以工补农”的微观调节,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稳定农业。第二,小城镇可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农用机械、农用化学品和农业能源等现代物质基础,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还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农业先进技术装备要在农村推广使用,需要树立典型、进行维修、提供配件、燃料等服务工作,而小城镇拥有这些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物质装备在农业中的使用。第三,小城镇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小城镇及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首先为小城镇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完成原始积累;而小城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可“反哺”农业,为农业增长提供资本积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还能为农业发展作出市场贡献。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工业对农产品的大量吸纳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都对农业发展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目前,拆除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壁垒和政策约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是发展小城镇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三)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生产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生产结构所替代。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农业信息化将带来农业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业资源信息的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信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经济资源,像资金、材料、人才等资源一样,需要政府有组织地进行宏观管理。其次,加大投人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以及有关软件的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地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列为基础性体系建设内容。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业信息化加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主导着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