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技术吸收能力技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技术吸收能力技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技术吸收能力技术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我国铝行业技术创新实例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虽然在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准确定义、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结构对企业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影响的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技术吸收;技术创新;协同演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竞争的日盛,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在熊彼得所提出的5种创新形式中,技术要素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型垄断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和形态都定型已久,技术的创新和领先,尤其是技术要素和企业资源要素以及组织要素的协调与匹配,就意味着生产的优势,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研究指出,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成败与否,并提出各种能力的假说,用以解释企业创新的过程。技术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企业学习新技术能力的角度,给出了合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现实的分析框架,深化了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广义的吸收能力概念是指企业在消化的基础上掌握新技术知识,改进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动态能力。其中,在过程上强调的是技术知识从企业外部流转到企业内部的一系列动态的过程,在结果上强调的是吸收后产生的新技术及其所带来企业的产出。

吸收能力的概念虽然在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准确定义,但是其在企业研究相关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重视,且已被用来解释大量的企业组织现象,尤其表现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现象和过程较强的解释力。文献显示,吸收能力所涉及的企业研究领域有战略管理,组织学习,认知管理和技术管理等。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首先经由Cohen&Levinthal(1990)的提炼和总结,在战略管理领域提出了其基本的定义,即为企业评估和选择,消化外部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具体来讲,企业吸收能力包含了3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识别外部新信息的能力、消化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该信息于提高企业产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划分,细化了企业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提供了一个研究吸收能力的大体框架。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他们认为吸收能力是先验知识的函数,被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库基础上,前后知识之间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和路径依赖的特点。基于企业组织分析的角度,企业吸收能力依赖于个人吸收能力,但并不是个人吸收能力的简单相加,更多的依赖于企业组织的吸收能力,这取决于接收企业组织和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接收企业内部组织构建之间的交互界面、对知识吸收的适配性。这样的理解被学界广泛认同,并成为后一时期研究吸收能力的基础。后来的研究者中,Mower和Oxley(1995)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应用范围较广的技能,它主要用来处理从企业外部转移过来的新技术中的隐性知识,并使之适合于本企业应用,这强调了不易于表述的隐性知识才是企业要吸收的主要对象。Kim(1997a.1997b,1998)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组织学习的函数,会影响到组织探索性和利用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与组织学习呈现出共同演进的关系,这将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

Zahra&George(2002)则整合了Cohen&Levinthal、Mow—ery&Oxley以及Kim的研究成果,提出吸收能力体现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以及利用外部知识的一系列组织惯例和过程。这样的定义,较前人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知识的消化和转化过程做了区分,强调吸收能力是黏附于企业组织惯例和过程中的动态能力,认为吸收外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整合企业已有知识的学习过程。这就进一步地指出了企业吸收能力概念在企业研究领域的立足点,提供了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具体来讲,他们把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过程划分成4个不同维度:获取(acquisition)、同化(assimilation)、转化(transformation)和开发利用(exploitation)。并突出强调了各个维度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获取,企业从所处的知识信息环境中辨别出相关可用知识的维度;同化,企业按照自身的组织惯例和过程来分析、处理、解释和理解已被辨认出知识的维度;转化,企业修改外部知识,并将之与自身已有知识进行融合的维度;开发利用,企业运用新知识产生竞争优势的维度。4个不同的维度都构建于企业的组织惯例和过程之上,受其影响。

同时,Zahra&George(2002)将这4个维度区分成两种不同部分的吸收能力,即潜在(potential)吸收能力与实际(realized)吸收能力,前者包含获取和同化外部知识的能力,后者包含转化和开发利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划分,对于理解创新活动的过程是大有裨益的。从企业边界的角度来看,这是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转阶段的一种划分,着重于观察研究企业外部知识如何由外而内的过程和机制,进而认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基于企业组织惯例和过程的角度,潜在吸收能力引发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影响企业组织成员的认知模式,但本质上是在组织惯例下的过程,不会改变组织惯例,而实际吸收能力为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进行编码和整合,以便开发利用,在此过程中就会发展和优化组织惯例,提升企业的技术整体水平。这种潜在能力与实际能力的区分首先提供了一个检验和观察企业内组织用以发展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及其动态过程的基点。其次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明晰了吸收能力与组织惯例的循环演进关系,这也有助于分析不同的管理方略对培育不同的吸收能力维度的影响。最后借以理清企业内外要素对企业吸收外部知识过程的不同影响方式,进而解释企业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

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的分析框架,在辨析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归为两类来理解,分别和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相联系。与潜在吸收能力相联系的因素有企业的社会资本、先验知识以及引起企业组织变革的触发事件;与实际吸收能力相联系的因素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人力资本以及社会整合机制;研发(R&D)投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影响了两种吸收能力。

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其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与企业外相关实体、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等社会关系总和,以及该企业获取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摄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能力总和。企业的社会资本是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嵌入企业网络结构中显在和潜在的资源集合。包括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3个维度。

企业的先验知识既包括基本技能、共同语言、学习经验,也包括既定领域内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已有知识,它对于企业认知、吸收、应用外界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组织团队层面上,Cohen&Levinthal就认为吸收能力的前提就是组织需要先验知识来消化和利用新的知识。通过考察企业先验知识和学习强度的相互作用,发现企业的学习强度与先验相关知识具有这样的关系:企业的学习强度高可以使企业的先验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反之,则降低了先验知识水平。企业的先验知识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外部知识的选择、获取和吸收,也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的高低。

组织结构对企业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影响的,但其主要影响存在于企业转化和开发利用已经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决定了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的高低。Tsai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内部层面,处于企业内部组织网络中心地位的部门,更容易获取其他部门的知识,其吸收能力水平就较高。在企业外部层面,George(2001)通过分析联盟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发现,水平或垂直关系的联盟结构可以使企业有机会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吸收能力。

组织结构中载负的组织文化,影响着对信息的储存和传播,知识的获取和保留,决策框架的构建及人类学习的性质和程度。如果企业一贯经营策略比较保守,对于外部经验和知识比较排斥,那么企业内的成员会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知识,从而对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新技术成果的产出。

研发投入则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企业在外部知识源中寻求广泛的合作,可以组织更多的企业资源消化引进的知识,可以为技术创新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持,这必将全面地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

企业吸收能力的分析框架,站在新的视角梳理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再现了企业引进技术后自主创新的过程和机制。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市场状况以及战略上的深刻变化等激发因素和企业生存的压力因素,引导企业去寻求技术的创新。企业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和先验知识,在外部环境中选定引进技术。当技术知识被引入企业边界后,通过在不同方式上的增加和删改,最终与企业内部的知识整合演化出新的可实际应用的技术知识,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其中,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的关键步骤是知识的开发利用,新知识的开发反映了一个企业通过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再造将整合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产和收获新产出的能力。

三、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我国铝行业技术创新实例

随着世界各个行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对金属铝的长期需求将持续强劲。作为具有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型特点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我国铝行业的发展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机遇。在国内,1992年6月,郑州铝厂、中州铝厂、郑州轻金属研究院、郑州铝矿山公司4家合并组建为中国长城铝业公司。2002年1月,中国长城铝业公司将氧化铝、电解铝生产板块的优质资产上市,组成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隶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坐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中铝河南分公司,与中铝公司的其他企业相比,产品结构不如山东分公司、规模不如山西分公司、成本不如广西分公司、产业链不如贵州分公司、发展条件不如中州分公司,如果在主导产品的增产降耗方面不取得新的突破,河南分公司将会在竞争中落伍。为降低氧化铝生产能耗,中国长铝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自行研究设计,并引进德国部分设备,针对河南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可磨性差、硅矿物结构形态复杂、难溶等特点,设置了磨矿、化灰、原矿浆预脱硅、管道化溶出、熔盐加热和酸洗等工序,使之成为了一个适合我国一水硬铝石的管道化溶出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原矿浆处理量为300方/小时的一水硬铝石管道化溶出生产线。这项被评为“十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一水硬铝石管道化溶出技术创新”项目,就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解决了原料配置、管道磨损与结疤、溶出时间短、溶出温度低等诸多技术难关,成功地研制开发出了适合处理我国主要铝土矿(一水硬铝石)的管道化溶出成套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仅收获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使我国一水硬铝石强化溶出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是我国氧化铝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成就。

纵观中铝河南的成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吸收能力的框架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分析逻辑和现实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首先,企业环境生存的压力和企业的重组引导了企业选择新技术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变革,中铝河南的前身4家国有企业分别是河南铝行业中各个端口的优质单位,经过整合成立了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新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包含了铝行业链条上从矿石资源、设计到生产的不同部分。为了实现企业合并后最大的产出绩效,技术创新是必然的历史选择。同时,铝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体系比我国要领先,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走技术引进的创新之路,是合理和明智的。此时中国长城铝业公司,通过企业自身社会资本的甄别和先验知识的比对,经评审放弃了前苏联的压煮溶出技术,选择引进了西德的管道溶出技术设备。该技术设备是基于西德矿产资源的特点而成型,从工艺角度讲能够满足我国实际情况,但由于该装置本身的一些问题以及该设备所处理的矿石特性不同,致使国内企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最佳工艺操作条件。通过10年的创新探索,根据我国企业自身的资源特性,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设备及其备件的国产化,并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关键阀件,使之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延长阀件寿命。在前部技术不断成功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技术重大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高了企业产量,降低了企业生产系统能耗,实现了对外部知识吸收的最佳产出效果,达到了技术引进吸收的创新目的。在该“吸收——创新”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吸收能力的重要部分是潜在吸收能力,是企业的重组和市场的变化促使了企业去搜寻外部知识以求发展壮大,其中企业的社会资本和先验知识定位了吸收的对象,也决定着后来的创新之路。在技术引进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际吸收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际吸收能力最终决定了技术创新产出的高低。总而言之,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两个部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是吸收能力两个前后关联、相互耦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吸收能力的最优化,实现“吸收——创新”路径的创新效益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