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调整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调整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调整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市场竞争关系特别是农民增收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形势下增加我省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

一、湖北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湖北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创建优质产品,积极打造名优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调整了区域结构,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国标优质稻基地130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5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46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20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200万亩,优质三元猪基地1500万头,名特优水产基地400万亩,国家级无公害示范基地200万亩。

二是调整了产品结构,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标优质稻米评审工作,分别推出了18个和34个品牌;先后创建了沙洋“三月花”、荆州“天发天润”、鄂州“嘉禾”等有市场竞争力的油脂品牌;连续几年坚持开展“十大名果、十大名茶”的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果茶品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湖北有86个产品获全国名牌产品称号,位居全国第5位。

三是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300家,其中天颐、银欣、多福等7家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到1.66万个。

四是调整了就业结构,转移了一批农村劳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力由1997年的1266.04万人,减少到1130.97万人,转移了135.07万人。

虽然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所有制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比重和块头不大。从产业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还不足40%;农业内部的畜牧业所占比重不足30%。从产品看,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仍高达57%,而且好的产品不多,多的产品不好。从区域布局看,“小而全”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产品和产业优势仍不突出。

二、影响湖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据分析,湖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影响因素:

1、思想解放不够。部分粮棉主产区的少数干部群众市场竞争意识、质量效益意识不强,有的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商品生产,农民增收困难。有的仍然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而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的视野不宽,办法不多。有的地方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指导方式和方法,转变职能搞服务和抓市场流通的力度不够。

2、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一是卫生安全隐患多。据省农业厅2002年对1000个蔬菜样品速测,农药残留超标率达8.5%,因残留超标而中毒的事件仍未禁绝。个别地方被检出生猪“瘦肉精”问题。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够。农业标准研究和制定滞后,大部分地方还存在着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问题。三是特色基地规模不大。存在着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

3、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上“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1978-1984年财政支农资金占总支出的比重均在12%以上,1985-1988年间下降到了8.6%,1989-1993年再次下降到了5.4%,1994年为4.3%,1995年为3.0%,以后逐年下降,到2001年仅为1.5%,2002年才又恢复到6.3%。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各地还很不平衡,需进一步落实到位。税收照顾政策在部分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得到了落实,但省级龙头企业没有;授信政策,省级龙头企业由于资产抵押实力不够,很难贷到款;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缺收购资金、技改资金、流动资金的问题。一些龙头企业有出口权但无配额。农业信息、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结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4、农产品加工滞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约占总量的80%,食品工业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比例为2:1:7,而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精深加工率不到10%。目前,加工1斤稻谷到市场销售每斤亏0.05元,加工1斤小麦到市场销售毛利仅0.05元,扣除加工费后只能保本。每加工100斤油菜籽到市场销售油和附加产品,毛利润5.47元。现在有很多大米加工生产线因亏本而停产。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0.7:1。

5、科技和资本短缺。农业技术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即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增产技术多,质量安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贮藏保鲜技术少;科技成果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少。同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新技术难以落实到户到田。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加上近几年农民自身积累少,导致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严重不足。

三、新阶段对我省农业结构优化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加深,对我省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具体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产业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增加对收入弹性大的产业的资源配置,扩大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减没有市场需求增量的产业的生产,使农业生产结构整体上适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食物消费结构整体性不断转换的需要。

2、产品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各个生产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优化部门内部的生产结构,使本部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市场对本部门的需求相一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肉等红肉类产品以及对果品、花卉、蔬菜等产品的消费呈增长态势,不断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就成了新阶段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3、品质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每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优化每一种产品内部的生产结构,实现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我省农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结构上突出品质,增加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增强能够满足多样化、专用化、优质化消费需求的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产后加工尤其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对我省农业结构优化所提出的要求。

4、上市时间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调整农产品的上市时间,均衡农产品在旺季和淡季的市场供应,实现农产品上市的时间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相一致。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和经常性消费的矛盾,是引发农产品市场供求矛盾的一个基本原因。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产后储藏业,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水平,以优化农产品的上市时间结构,也是我省农业结构优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5、贸易层次上的结构优化。即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进入新阶段后,我省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会逐渐一体化。这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

四、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对农业发展客观要求,我们认为,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工业的发展力度,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靠产业化拉动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瞄准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品标准化的方向,努力把种植业调优、养殖业调大、加工业调强、流通业调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建议:

(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坚持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一起调,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综合商品率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内部结构调整上应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调。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并全力抓好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有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的6大优势产业带和10大特色产品的要求,抓好重点产品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2、典型示范带动调。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能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经济能人工程建设。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经济能人,鼓励他们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村经济能人提供资金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3、招商引资促进调。近几年,京山县把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转变农村工作组织领导方式的突破口,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打开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优质农业的意识。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能人大户,探索出了发展农庄经济的新路子。全县对荒坡地、抛荒田实行租赁、拍卖和股份制经营,培养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一些闲置的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规模经济发展。三是引进了一批新的项目和技术,使长期闲置的农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生产信息,而且通过客商落实生产订单,使一部分产品的市场半径拓宽,少数客商义务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达到了技术包教、产品包销的效果。京山县的作法值得在全省推广。

4、依靠科技驱动调。要紧紧围绕6大优势产业带和10大特色产品建设,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实现品种优质化、技术模式化、产品高效化、经营一体化。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效益。近年来,湖北在农业产业经营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龙头企业建设。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狠抓落实。一是项目落实。坚持高(起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新(产品新、技术新)、大(规模大、带动面大)、外(经济外向、企业外联)、多(成份多种、形式多样)的标准,落实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内在联系、充满活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界限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二是责任落实。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通过落实责任,全面开展扶持、培育、监督、保护、协调等工作,确定一把手大部分精力抓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开拓。在工作上切实做到“五定”,即定领导、定专班、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并将龙头企业建设纳入全年工作主要考核内容。三是投入落实。在龙头企业建设投入上,不搞行政行为,不搞政府包揽,对每个项目都实行先选准法人、落实载体,后采取引、集、股、借等筹资办法落实投入。并积极鼓励部门牵头、企业牵头、能人牵头招商引资。同时,加大引导工商企业进入产业化经营。四是服务落实,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改善发展环境。

2、主攻农业“四品”。围绕提高我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优质产品、无公害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通过科学规划,确定重点的生产区域,选择一批加工企业,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创造一批名产区、名产品、名品牌,形成一批种养业带和出口创汇基地。特别是畜牧水产养殖业,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搞大动作,促大发展。突出把生猪调优、牛羊调大、家禽调土(特)、奶牛调多,做到草当粮种、羊(牛)当猪养、奶业当大产业。继续加强小型湖泊、小型水库、农村塘堰和渔池改造,推广高效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品产出率。

3、全面建设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拓展窗口市场,发展农村营销组织。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个小组一个运销大户、一个村一支运销队伍、一个乡镇一个运销公司、一级政府一套市场专班、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市场”的格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原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形成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在“统”的层次上,曾发挥着组织协调、生产服务、公共积累等重要作用,但到了90年代以后,各部门对农村的乱摊派、乱罚款,以及名目繁多的达标竞赛等,使农民负担日益加重。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在无可奈何地自然充当着各级部门加重农民负担载体的同时,使自身的机能遭到了重大损伤,以至于经济上相当一部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作为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集体经济已失去了经济基础。同时,一家一户由于经营规模小、专业技术和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经济实力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等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前些年政府提出调整农业结构,号召农民市场需要啥种啥,结果农民问“啥”是啥?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加入WTO后,要求我们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每一项经济活动中,都要适应和遵守WTO的规则。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如日本、韩国发展实践证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等办法,帮助农民组建自己的中介服务组织,使其成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群体大规模融合一体的最佳方式。目前,我们应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机构。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应对WTO挑战和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应依托农业部门建立专业合作经济指导办公室,做到有专人抓,专人管。

2、应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对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登记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等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对接,使其成为“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4、进一步抓好试点工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现有职责,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合作经济组织原则下,搞好试点。各级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创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四)突破传统观念,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在吃饱、穿暖,还要吃得有品味,穿得有档次,玩得很开心。针对这种情况,我省一些地方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效果很好。如江夏区安山镇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已有20多位客商到这里投资发展花卉苗木1.2万亩,今春又增加3200多亩。当地农民有900多户从事花卉苗木生产,另有近2000农民为基地老板打季节工,人平一年可挣1000多元。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养鹿场和数万亩桃林,“桃花笔会”等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型农业项目已经开始形成。掇刀区利用城区近郊的区位优势,在仙女山果茶场、凤凰水库和皂当、荆潜、207国道沿线,创建休闲度假村,发展自品自采果园、垂钓园,让城区居民来这里品茶、尝果、野炊、休闲、娱乐、购物,开心度假。市食品公司下岗职工冯小国在东宝区牌楼乡新生村5组投资30万元创办了集垂钓、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水云间”休闲渔业场所,生意火爆,高峰时每天收入达3000元。这些作法值得全省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