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区,版图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总数约28.2万。改革开放以来,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就业、财税、投资等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团员青年数以万计。2004年,共青团新洲区委通过咨询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正逐渐陷入“边缘化”困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状。下面,笔者试就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构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多赢”格局,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正视“边缘化”困境,理性看待艰难现状

所谓“边缘化”,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主要指难以融入现行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工作体系和功能发挥的全方位“偏离”。

(一)角色定位“边缘化”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找准其相对独立、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是争取认同、拓展空间、实现突破的关键。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这个崭新领域中,由于对诸多关键问题、深层矛盾没有超前研究,缺乏科学界定和适时指导,致使角色定位频频走入“边缘化”误区。

1、越位的万能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营集体企业有天壤之别,在衡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时相当“苛刻”,对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群团活动有一定“排斥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必须先求“生存权”,再争“发展权”,走“务实”、“稳妥”、“渐进”之路。但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这一全新课题时,却有少数地方无视现实,“头脑发热”,主观臆断,在组织设置、团干选配、活动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刻意把团组织的职能夸大化、万能化,任意延伸工作内涵和外延,冒然将“触角”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思想等“敏感”领域,更有甚者,挣脱不了惯性思维,尚未开展团建就先要求团的地位、团干待遇和工作经费,最终引起企业经营者的反感与对抗,导致障碍重重,事与愿违,被拒之“门”外,造成恶性循环。

2、失位的无为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推进”。因此,确有少数地方存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片面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特殊,形势复杂,团建工作难搞出“真名堂”,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因而丧失信心,顾虑重重,畏难情绪较重,走入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工作中,要么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观望等待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被动适应,降格以求,应付了事,满足于生搬硬套旧模式、老办法,即使勉强建立团组织,也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大多处在“有组织、无活动”的原始水平上,成了点缀门面的“多余部门”。

3、错位的浮夸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全新课题,更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有个别地方为了哄上级,出政绩,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认为行动越早越好,步子越快越好,声势越大越好,唯有如此,才能出典型,出成果,出经验,好大喜功,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将应时应景的表面文章,作为追求政治功利的手段,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发文件,建组织,抢进度,全力以赴地铺摊子,挂牌子,搭架子,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率100%”到“流动团员覆盖率100%”,各种不切实际的“新口号”、“新招数”不胜枚举,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表面上热热闹闹,虚假繁荣,实质上浮光掠影,走了过场,根本没有解决好深层次矛盾,最终形同虚设,建而后瘫,从“一哄而起”变成了“一哄而散”。

(二)工作体系“边缘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优化共青团工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软肋”。

1、组织体系的覆盖比例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极其复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开业、歇业、倒闭此起彼伏,团员青年下岗、跳槽、换岗频繁,择业自主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这些在客观上造成大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团员管理失控更成为致命“顽症”,流出的去向不明,进来的身份不清,团员真实底数模糊,难以纳入规范有效的组织覆盖体系,只有就放任自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团组织边建边散,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新洲区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仅占符合建团条件的0.9%,新建团组织能维持一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2、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差。在国有集体企业,团建工作受上级党团组织管理和约束,所以在团员发展、团干培养、换届选举、经费划拔、考核奖惩、人事任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上级团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挂靠关系,传统的管理体系“失灵”,导致团建工作随意性大,依赖性强,运行效率差。如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许多同企业的团员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原住村组、社区或单位,隶属关系尚未理顺,加之许多青年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或出差跑业务,或天天“三班倒”,集中活动时间很少,致使“”等团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秩序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弱。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是其头等大事,因而普遍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管理结构、劳资关系、作息制度对团建工作容纳度较小,团建活动的时间、经费通常都缺乏保障,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开展共青团活动既要耗费财力物力,又要耗费时间和职工精力,因而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给,甚至要求团组织不能公开挂牌,活动业余时间安排,经费个人自筹,把“共青团”变成了“地下团”。缺乏必要的后盾和支撑,成为难以逾越的团建“瓶颈”,导致团组织软弱涣散,生存空间狭小,地位直线下滑,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陷入了“无钱、无人、无时间搞活动—影响力弱—领导不重视”的恶性循环。

(三)功能发挥“边缘化”

1、凝聚功能弱化。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履行这一职能的前提和关键,是团组织必须拥有广泛的青年基础,否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凝聚功能的强弱,向心力的大小,是团建工作的生命线和能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赢得青年是团组织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核心。但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团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丧失了有效地凝聚、引导和教育团员青年的基础,导致青年普遍对团内活动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愿承担义务责任,甚至不愿意亮出团员身份。

2、政治地位下滑。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连党建都是处在摸索阶段的新课题,从客观上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从“关键地位”向“边缘地位”转化演变,团组织固有的参与决策、获取信息、组织动员、维权监督、输送人才等政治优势日益丧失,政治地位全面下滑,政治职能全面弱化,团组织从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变成充其量只算一个普通群众性组织。例如在调研中发现,共青团组织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摇篮”地位已经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团干部是兼职,鲜有能进入企业中层管理干部之列,主观上也普遍认为受雇于人必受制于人,工作上更是无所适从,毫无主见,挺不起腰杆,使团组织成为陪衬和附属物。

3、整体格局失衡。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在其内部,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企业主也导致团建工作呈现不平衡性。一是区域间不平衡。相对来讲,规模大、效益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都较好,小型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则多是死水一潭。二是行业间不平衡,相对来讲,在一些技术密集、对年青人才依赖度高的大型企业,团建工作的重视度和地位较高,在一些人员更迭频繁、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如餐饮服务业,团建工作比较弱。三是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间不平衡。因本地企业领导大都为本地人,团组织容易做协调沟通工作,而外地企业来办厂主要为取得经济效益,加之平时接触较少,团组织较难协调沟通。

二、解读“边缘化”困境,深入剖析内在成因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陷入“边缘化”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团建理念严重滞后。当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领域,脱离实际,墨守成规的观念仍占绝对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特性、业主需求和青年利益缺乏定量和定性分析,倾向于照搬照抄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团建模式,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雪中送炭少,忙中添乱多,无法有效地为青工服务,为企业解难,为业主分忧。如截止2003年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仅72家,但有些地区片面理解“党建带团建”,生搬硬套党团组织一一对应的传统模式,迟迟不敢与时俱进,实现“团建先行”,致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难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再如肤浅地认为团建就是建团,勤于建团而惰于管团,沾沾自喜于完成团建指标,至于能不能发挥作用则听之任之,结果是边建边丢,事倍功半。总之,工作理念上的这些“老教条”和“旧框框”,就是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缺乏活力,松散瘫痪,无所作为,地位丧失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经营者认可难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能否顺利建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业主支持与否,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主对团建缺乏共识和认同感。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无知”型。忙于经营管理,没时间和精力研究团建工作,完全不懂团建为何物,有何作用。二是“误解”型。怕团组织开展活动增加开支,浪费生产时间,扰乱青工心态,影响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更怕团组织的政治影响扩大后,在监督和维权上不与自己一条心,会组织青工“搞对抗”,削弱和制约业主的领导权威,碍手碍脚。三是“排斥”型。业主们由于文化背景、创业经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成分等多方面的特殊差异,特别是一些涉外(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非公经济组织,通常对政治氛围浓厚的党团组织有抵触情绪,接纳程度偏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偏见和局限,直接导致他们对团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抱无所谓或彷徨观望态度,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甚至明推暗顶。

(三)社会影响负面偏多。非公有制经济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及其负面效应必然给其打上深刻烙印,严重阻碍着团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领域里滋生和渗透着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一切向钱看”的逐利心理,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团员青年的思想,侵蚀着团内政治生活,使团建工作带上了功利化、商品化的色彩,诱使少数团员干部淡化全局观念、组织观念,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增加收入与实现自身价值划上等号,将赚钱谋利作为人生唯一目的来追求,对政治追求、人格完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不屑一顾。

(四)企业现状举步维艰。目前的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仍处于极不稳定的初级发展阶段,大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不善,管理粗放,家族式倾向严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因而自生自灭的多,发展壮大的少。这直接决定了企业主难免会对团建持保守态度,在欠发达地区,这些消极因素的制约作用更明显。如以新洲区的统计结果为例,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其中个体工商户和小型私营企业11296个,占总数的近90%,这些“小作坊”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从一个侧面充分显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整体现状。

(五)青年心态日趋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青年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其心态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雇佣心态。由于大多数团员青年的身份是打工者,与业主是“雇佣”关系,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总认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不算正式工作,是业主的“打工仔”,失落感严重,从趋利动机出发,只想做老老实实是地多做事、多挣钱,怕参加团组织活动会影响本职工作,影响经济收入,故组织观念淡漠,刻意远离党团组织,先进性无从谈起。二是临时心态。受几十年来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工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分配、人事、用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特殊管理体制缺乏归宿感,潜意识里还是向往“铁饭碗”,思变与惧变、渴望竞争与害怕淘汰的矛盾心理相互交织,造成青年员工临时观念严重,普遍对团组织依赖感不强,存在“入团无用”思想,认为团员身份可有可无,对团内事务参与意愿差,甚至为了不交团费而隐瞒团员身份,出现了发展团员难、口袋团员多等新问题,造成队伍萎缩。

三、突破“边缘化”困境,着力构建“多赢”格局

要突破“边缘化”困境,关键是坚持“多赢”原则,兼顾多方利益,以变应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找准团的工作、企业发展和团员青年需求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使团的工作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企业主欢迎,社会满意,团员青年喜闻乐见,团组织力所能及,开创携手共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把握政治方向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前提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涉及方方面面,仅仅靠共青团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会陷入“孤掌难鸣”、“后继乏力”的困境,因而必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在党组织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下推进工作,充分依托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权威和号召力,优化外部环境,弥补团组织在地位、资源上的不足,以苦战巧干图发展,以民心作为求地位,以实际行动赢支持。各级党组织也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中,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队伍上、作风上全面带动,做到同步设置组织、同步培训干部、同步建设班子、同步部署工作、同步督促检查、同步考核奖惩的“六同步”,逐步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齐抓共管,一体化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工作体系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基础

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要建立立体化的组织覆盖体系。组织覆盖是工作覆盖的前提,没有坚强的组织堡垒,开展任何工作都只是昙花一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基础在于“建”,在于消除空白点,扩大有效覆盖率。要按照“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工作目标,根据地域不同、规模大小、青年人数多少,以及团员青年在本地区、行业之间相互流动的实际状况,以“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宜统则统”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团新模式,促进组织设置创新,确保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人数相对稳定,符合单独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当独立建团;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团员青年数量较少,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则依托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联、个私协等部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采取乡村企联合建团、市场建团、行业建团、社区建团等多种新建团模式,逐步形成“打破地域、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立体网络”的团建覆盖新模式。

2、要建立社会化的活动运作体系。活动是一个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催化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其自成体系的特殊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劳资关系,使开展活动缺经费、无人员、没时间成为最大的难题,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实行社会化运作势在必行,是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唯一途径。要大胆创新,摒弃“就团论团”的狭隘观念,从依靠行政手段向群众化、社会化的新型运作方式转变,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如针对时间难统一、人员难集中的实际,活动方式要以“小型业余”为主,统一主题,化整为零,见缝插针,走团的活动业余化的路子,力求保持活动的经常性和延续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团员青年参与其中;针对经费保障不足的实际,则要尽量避免行政化、下指令、强摊派的传统工作方式,积极拓展视野,通过集资、融资、出资相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争取工商、劳动、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要建立网络化的力量凝聚体系。能否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凝心聚力是关键。一是要创新团员“发展、管理、教育、推优”制度。探索建立动态、开放的团员管理机制。要以流动团员管理为重点,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克服基层组织团员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的状况,使团员队伍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要及时做好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积极拓展联系渠道,最大限度地方便和加强流动团员与团组织的联系。要积极做好团员发展和“推优”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二是要创新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使用、输送”制度。在团干部选拔配备上要积极倡导“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以“重在素质,合理兼职,在职有为,不辱使命”为准则,真正把一批爱岗敬业,青年拥护,具有较强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团干部吸收选拔上来,构筑团的核心力量层。要通过建立培训、考核、推优等方面的制度,做好“荐才”工作,“扶上马、送一程”为团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三)坚持服务为本,引导青工成才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关键

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的工作要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时时、处处、事事维护青工利益,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工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建功成才。要灵活采用座谈、讨论、演讲、联谊等方式,对团员青年开展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辨别是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制定并完善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促进青工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代表和维权青工合法权益,积极为青工提供法律、婚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青工呼声和意愿,积极与业主协商沟通,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劳动用工、生产安全、医疗保险等方面更加规范,解除青工的后顾之忧,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对侵害青工权益的现象,要主动组织干预,敢管善管,真正成为青工“知心人”,以此影响、团结、带动青年,逐步使共青团工作从被动向主动式发展,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坚持效益优先,争取业主认可是构建“多赢”格局的重点

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团组织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发展基础。所以,应围绕企业发展,扎实开展以“强素质,保安全,增效益,做贡献”为主题的“岗位建功成才”活动。要结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极开展青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求知、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青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提高经营效益,以“科技、创新、奉献”为主线,在广大青工中深入开展岗位达标、创新创效、科技攻坚、节能降耗、质量监管、献计献策等一系列活动,完善和加强售前、售中、售后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青工人才效益的“双丰收”,以获得业主和团员青年的认同和欢迎;围绕“危、难、险、重、新”任务,想企业之所想,急生产之所急,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生力军作用,为企业分忧解难;围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的名牌工作,以及组织青工参加“希望工程”、“植绿护绿”和“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既不断提青工的信誉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又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通过实实在在的奉献和贡献,让业主尝到“甜头”,理解团组织的性质,体会建团与不建团的区别,消除对抗情绪,赢得企业主的信赖支持,解决“思想上建团”的问题,营造最优化的团建工作内外部环境。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