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俄罗斯经济增长结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结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俄罗斯经济增长结构

[内容提要]普京执政以来,虽然俄罗斯经济连续5年呈现正增长,但仍没有恢复到转轨前的水平。本文试图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即产业结构、内需和外需、生产要素、地区结构、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阐明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增长,结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经过5年负增长的剧烈阵痛,1997年呈现回暖态势。尽管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再次掉头下滑,但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已不可逆转,1999年俄罗斯经济出现正增长。特别是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已连续5年增长,这似乎向世人昭示,俄罗斯经济已摆脱经济滑坡的阴影,步入稳定增长的轨道。俄罗斯在享受连续经济增长辉煌成果的同时,也察觉到在经济增长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结构上的隐忧。结构问题不解决,对俄罗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1991~1995年数据根据许新主编的《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整理;1996~2004年数据来自《俄罗斯统计年鉴》,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4年俄文版,第303页。

从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定基指数可以反映出转轨后俄罗斯经济的恢复情况。2004年俄罗斯经济仅相当于转轨之前的近90%,仍没有恢复到转轨前的水平。

一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结构高级化和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在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率的依次更替,即产值和就业的比率由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产业,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产业的结构性转换。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本质特征,即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内部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包括:产业部门的数量增加、分工细化,产业结构规模扩大,产业关联日益复杂化;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由低变高,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关联到资金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关联,再到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关联关系的质的变化;产业之间聚合程度越来越高,结构内部关联关系由松散变为日益紧密。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用两个指标反映,即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

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可以看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过程。同英国等一些老牌国家相比,美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实际上是欧洲的殖民地。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到了19世纪90年代初,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就打破了英国工业的垄断地位,跃居世界首位。从19世纪90年代至今的100多年里,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适时采取不同产业政策,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畸形的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其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随着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小私有化的完成,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35.9%增长到2003年的49.6%。而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变化不大,1991~2003年一直处于40%~49%之间,2003年仍占45.4%。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不断下降,由1991年的13.4%下降到2003年的5.0%

资料来源:1991~1994年数据转引自许新主编的《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1995~2003年数据根据《俄罗斯统计年鉴》,俄罗斯统计出版社2004年俄文版,第306~307页计算。

从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44.6%上升到2003年的59%,第二产业相应由1991年的41.9%下降到2003年的29.6%,第一产业维持在12%左右。

以上分析表明,俄罗斯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第二阶段,即产值和就业的比率由第二产业为主体产业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产业。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看,这种转换不很明显,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略大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换。而从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这一指标来看,这种转换非常显著。尽管以上两个高级化的指标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种进展是值得肯定的。

俄罗斯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反而出现倒退。特别是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如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俄罗斯农业中的两大主要生产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两大部门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是:种植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畜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约为40:60)。但是,1990~1995年这种比例关系发生了逆向变化,即种植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而畜牧业产值比重则不断下降(约为55:45);1996—2003年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见表5)。在第二产业内部,基础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快于加工工业部门,近三年“原材料部门的增长比加工部门快0.5~1倍,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在第三产业内部,商业、公共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而交通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服务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高级化的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任何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高级化与合理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要实现高级化,先要合理化,随着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提高,要求合理化程度越高;反之,要实现合理化,则要求在高级化过程中进行合理化。因此,合理化是一个不断调整产业内比例和提高产业间比例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

二内需和外需与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一般把总需求分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4个部门。

消费是指居民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对其他劳务的支出。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对长期消费统计资料分析,在总需求中消费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

投资是厂商对投资品的需求或支出,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存货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及未销售成品的投资)。投资在经济中波动比较大。

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者说是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或减弱,总需求中政府支出的比重也在变化。

出口在总需求分析中是指净出口,即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通常我们把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称为内需;净出口称为外需。

内需和外需之间、内需各个部门之间需要保持一个合理协调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是一个动态值,而不是一个固定值。每一个国家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和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不同,在不同时期这个比例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的关键是这“四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否能够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就对四部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消费和投资,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步淡出;在欧元区的经济复苏进程中没有突出的推动因素。

在俄罗斯,普京执政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是外需,内需的作用十分有限,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保持在50%以上,最近两年甚至达到70%。在俄罗斯的出口商品构成中,80%是石油、天然气、黑色和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而这些产品近几年国际市场行情一直看好,这是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外部条件。但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是十分脆弱和容易变化的,完全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内需和外需之间、内需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必将会给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带来变数。

三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

任何生产行为都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各种生产要素具有互补关系,如果只增加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之间还存在替代关系,生产的技术决定了对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如果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的需求量大;如果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各种生产要素的替代关系还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本身的价格,厂商一般要用价格低的生产要素替代价格高的生产要素。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俄罗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除土地、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外,其他生产要素都比较短缺,主要表现在资本、劳动力、技术(主要是民用技术)的匮乏上。

与所有转型国家一样,资金短缺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据预测,从2002年开始的20~25年,至少需要2.5万亿美元的投资才能保证俄罗斯经济稳定增长,即每年需要1000亿美元的投资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俄罗斯200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7624万亿卢布(按当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31.78卢布计算,约合555亿美元),2003年为2.1862万亿卢布(约合742亿美元),2004年为2.7298万亿卢布(约合948亿美元),没有一年达到1000亿美元,投资不足略见一斑。

经济的持续增长以人口的持续增长所提供的劳动力和相应消费需求为前提。俄罗斯劳动力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截至2004年1月1日,俄罗斯联邦境内常住人口为1.441682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占73.4%,为1.05818亿人;农村人口占26.6%,为3835万人。2004年1月俄罗斯人口总量比2003年同期减少了79.3万,比2002年10月第8次人口普查时减少了99.9万,下降幅度达6.88%。平均每月减少6万多人。俄罗斯的人口减少不是个别地区的局部现象,而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2002年人口普查时,在89个联邦主体中有66个出现负增长。到2004年1月,人口下降的联邦主体达到75个,只有9个联邦主体人口获得了增长,另外5个联邦主体人口数量没有变化。据估计,人口下降过程将持续到2015—2020年,有劳动能力人口的下降将持续到2035年。

从宏观层面看,由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使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减弱,用于科学研究的开支在不断减少,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从微观层面看,只有5%的企业在搞新产品的开发,且规模都很小,俄罗斯在世界高科技民用产品市场的比重不到1%,而美国占36%,日本占30%田。在俄罗斯的工业中,除原子能、黑色冶金、有色金属、电力工业、木材工业以及航空航天等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外,其他工业部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

由于俄罗斯生产要素供给状况不均衡,供给量大、价格较低的要素更多的替代紧缺要素,这就是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且难以改变的原因。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不从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其结果就是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四地区结构与经济增长

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由于资源禀赋、人口密度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生产力布局的状况,也继承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落差。一些拥有资源优势、市场经济观念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投资吸引力也较大,经济发展就较快。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从经济规模看,2002年中央联邦区集中了全国34%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远东联邦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

俄罗斯《专家》杂志对2004年俄罗斯各联邦主体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定,其设定了8个评价指标,即劳动力潜力(指地区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消费潜力(指地区居民实际购买力);生产潜力(指地区产品生产能力);财政潜力(指税源规模、预算收入及企业赢利水平);制度潜力(指地区市场机构健全程度及运行状况);创新潜力(指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基础设施潜力(指地区交通和运输便利状况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资源潜力(指地区自然资源总量及自然资源对投资的保障程度)。通过对上述8个指标分值的加总,得出了各联邦主体在俄罗斯总投资潜力中的排名。在俄罗斯总投资潜力中,89个联邦主体所占份额相差较大。其中,莫斯科市所占份额最大,为17.781%;科里亚克自治区最低,仅占0.047%,两者相差378倍。从89个联邦主体投资潜力的分布看,在总投资潜力中占据1%以上份额的只有28个联邦主体,其他61个联邦主体都在1%以下。

俄罗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统一社会经济空间的建立,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五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与经济增长

不同规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企业规模的大与小、强与弱都是相对存在、相辅相成的。若干年前人们眼中的大企业,按现代标准衡量很可能是小企业。任何时候,如果没有小企业的存在,就无从认定多大规模才是大企业。纵观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它不仅是一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而且也是一部中小企业大量存在、不断提高素质、逐步与现代企业体系融合的历史。

在市场经济中,各类企业严格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在进入和退出。其中,中小企业的新旧更替频率最高,也最活跃,成为经济的增长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大企业不加限制地过度发展必将限制自由竞争,致使企业活力下降,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中小企业的存在才能创造充分的竞争环境,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合理流动,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翻阅各国的企业史可以看到,许多巨型企业,如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德国的阿迪达斯、宝马,美国的微软以及中国的海尔都是从小企业起家的。

1991年年底,俄罗斯小企业数仅为25万家,到了1994年猛增到99.69万家,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但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滑坡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小企业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为86.8万家,2002年降为84.3万家,2003—2004年小企业数量又开始逐步增加,分别为88.2万家和89.1万家。按照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标准,俄罗斯应有300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要保证2200万人口就业,其产值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然而俄罗斯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却不令人满意。2003年小企业数量仅为88.2万家,吸纳劳动力人数为743万人,只占俄罗斯就业人口的10.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俄罗斯小企业还有50%-70%的发展空间。

六俄罗斯未来经济增长道路的选择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而经济增长本身的基础是否稳固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俄罗斯经济增长基础的脆弱主要体现在结构改革的滞后上。未来俄罗斯经济增长道路的选择只能走结构改革之路。从《2003—2005年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中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指标就可以捕捉到结构调整的步伐和节奏。

从表9的结构调整指标看,它涉及了产业间结构的调整、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以及外需结构的调整。此外,在普京近几年的国情咨文中也都涉及了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如投资问题、地区发展问题和人口问题等。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指出,“必须鼓励公民将其积累的资本投入本国的经济。应当允许公民以简化方式申报他们往年积累的资产。申报时只有两个附加条件:缴纳13%的所得税和将资金划入俄罗斯银行的账户。这些钱应当为俄罗斯经济服务,而不应当在海外‘闲逛’。俄罗斯特别希望包括外国投资在内的私人投资大量涌入。”关于联邦主体合并问题,普京指出,“应当记住,联邦主体不是为了合并而合并,而是为了优化管理,为了更有效地执行社会经济政策,最终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增长的情况,普京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在各领域推行政策若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解决最尖锐的人口问题。俄罗斯妇女和男子的平均寿命分别比西欧国家低10岁和16岁,我们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为鼓励生育、降低死亡率和规范移民而采取的措施要同时进行。我相信,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将日趋稳定。”

尽管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问题解决迟缓,尽管俄罗斯政府提出解决结构问题的目标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但毕竟说明结构问题已经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高度关注,这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俄罗斯文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文化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