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依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依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我国于1995年5月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则是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形成理论依据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继承,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早在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它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它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和国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完成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则是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靠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目标,只有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总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在二十多年来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形成的最深刻的和积累的最宝贵的经验,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在发展中,尤其是要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属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两类:⑴、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这类独立实体性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水平的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⑵、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生产管理、智力资本等。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因,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因为: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总量”[1]。列宁在《工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总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出路在于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改变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创造出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只有这样,才具有比较充分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从而才能生产出丰富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3]。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现代工业薄弱,人口和劳动力的主要部分束缚在农业生产上,而农业又是建立在落后的手工劳动基础上,劳动生产率很低,这同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物质基础严重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迫切和必要,因为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不能使人民摆脱贫困落后,就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有人对社会主义发生怀疑,党和政府就得不到人民的充分拥护,甚至有可能出现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只有生产力以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创造出比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自己优于资本主义,使广大人民心悦诚服地相信和拥护社会主义,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政治风云突变,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挑战又大于机遇且挑战是紧迫的、严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4]。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世界上将没有我国的一席之地,并有被开除“球籍”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要使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政治条件和国际条件,但物质条件又是最基础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和三大差别的社会,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了,才能够彻底消除产生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根源,才能彻底改造小生产,才能使人们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够彻底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好,以便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5]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更是兴国之途径,而在生产力要素中,科学技术是集中体现和根本标志,要发展生产力,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又必然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因为: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得从发展科学技术着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的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包含科学”[6],事实上,科学技术是促使生产力要素变革的第一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劳动者的素质相应提高:从体力型劳动者到文化型劳动者到科技型劳动者;劳动产品对劳动对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精尖产品,劳动对象也经历了天然材料到劳动过滤材料到人工合成材料;另外,劳动工具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生产工具经历了从手工工具到普通机器到智能机器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即一般的生产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的科技浪潮来势汹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正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7]从20世纪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他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1988年,邓小平同志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态势的深刻分析,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句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他第一次提出了这一科学的论断。这一论断把马克思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和变革作用: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他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在当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品种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纵观当今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据统计,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都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1996年以来,美国新增产值中的决大部分是由高科技企业创造出来的。[9]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就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另人难以想象。据统计,本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现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70—80%。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估算,先进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本世纪初占10—20%,现在已达到60—80%,而在某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已高达95%以上[10]。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支有生力量,发展迅速,成绩不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6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5万家,长期从业人员200多万人,其中科技人员约70万人。全年科工贸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与1991年相比,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增长了4倍,从业人员增长了5倍,从业科技人员增长了4倍,科工贸总收入增长了50多倍。同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30万就业人口中,人均年产值达17万元,远高于我国工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1]。这充分说明科技所起的巨大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2]

我国正在走向兴旺发达,社会生产力在提高,国力在增强,人民生活在改善,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3]。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可见,科学技术是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4]对于工业,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的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15]。事实上,不依赖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而在落后的技术基础上靠消耗大量资源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农业,邓小平同志强调:“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16]就我国来说,不靠科技,单是人口增长一项就会连温饱也难以解决。对于国防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17]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必然发展科学技术,因为:

三、“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所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8]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邓小平同志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难怪世界银行在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制定的新的计算各国财富的方法中,把人力资源即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国家财富增值的三项内容之一。

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有两个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它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转化,而转化的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的来源关键在于教育。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教育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决定的。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是通过教育的培养训练获得的。

现代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这个一般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生产的智力因素,通过教育“物化”在受教育着身上,受教育者参加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力之后,又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物化到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从而使现代物质生产得以实现。教育的手段越先进,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就会越高,从而大大增加物质生产过程所创造出的使用价值。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的显著特点,就是它通过直接改变劳动力的智力因素,间接改变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技术面貌,使整过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了现代生产的高度智力特征,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见,现代教育是物质生产的智力基础。

美国既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文盲率仅为4%左右,每万人当中有大学生530人。美国劳动者平均教育水准的提高,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在1948--1982年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3.2%,其中,1/2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提高技能取得的,1/3是通过提高美国劳动队伍的教育水平取得的(这表明有5/6是归功于教育)。据资料表明:199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万亿美元,比1980年增加了5.3万亿美元,增长两倍;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由25.3%提高到27%[21]。从国际经验看,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上时会出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这和国民素质教育水平是关系密切的。日本、韩国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这固然有前一段经济发展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得益于教育投入的长期积累。日本、韩国在这个阶段的高中普及率,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都相当高。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经济到了一个阶段后,才会有一个大的跨越[22]。我国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承担863计划项目30%以上;我国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2001年为例,高校签定技术转让合同5540项;高校创办科技性企业1993家。已建立国家级科技园22个,吸引社会投资293亿元[23],这些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世纪的到来,人类也在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提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制胜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知识大国、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必须依赖教育,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教育必将纳入生产力之中,成为生产力之首。现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积极开发智力资源,大力培养科技人才。重视发展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美国率先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1920年为0.2%,1940年为0.6%,1975年为1.5%,1990年为2.7%[24];日本颁布了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功能变化型技术”的政策;欧盟制定的“2000年日程”的行动纲领等等,凸现出西方国家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积极准备,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深谋远虑。据资料表明,日本高等教育1951年时的毛入学率是7.5%,1999年大学入学率(包括短期大学)上升到49.1%,如果加上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的学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则达到62%[25]。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惟有科教兴国战略才能适应我国目前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

我国政府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在世界教育的大背景中,1985年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年,我国制定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1988年,又提出“火炬计划”。1995年,了《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科教兴国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7年,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1999年又先后出台了《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决定》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1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增加到1000亿元,(1990年为12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1990年仅为0.68%);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36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268.3万人,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4%[26]。上述政策可措施的施行,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如航天技术、基因工程,人工晶体等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国家能够通过发展科教使我国经济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注释:

l[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P272

l[2][3][4][5][8][12][16][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P116,P63,P157,P137,P274,P377,P313,P88

l[7][14][15][17][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P86,P29,P41,P88

l[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P211

l[9]樊美勤论文《科教兴国初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群众出版社2000年5月版

l[11]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5月版P6,(P6、P232),P93

l[10][20]潘琦《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199

l[21]《理论动态》第1447期(1999年6月20日)P3,P7

l[22]《理论动态》第1583期(2002年12月10日)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