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贸易进口战略经济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贸易进口战略经济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贸易进口战略经济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贸易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当前和未来的贸易形势,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等贸易战略更多的是一种出口战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进口战略呢?以“安全”、“发展”为目标的进口战略可能是中国目前的最好选择。为了实现安全和发展这两个战略目标,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可以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政策。

关键词:进口战略,贸易战略,贸易形势,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战略,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贸易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当前和未来的贸易形势,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等贸易战略更多的是一种出口战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进口战略呢?以“安全”、“发展”为目标的进口战略可能是中国目前的最好选择。为了实现安全和发展这两个战略目标,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可以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政策。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中国过去的贸易战略;第二部分讨论中国进口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三部分讨论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危害;第四部分讨论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中国当前的进口战略。

一、中国贸易战略回顾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政策调整,并于1996年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等对外贸易战略,明确提出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来扩大对外贸易。其中市场多元化战略主要是指降低出口市场的集中度,争取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质取胜战略主要是指提高出口的质量效益,改变粗放型的出口增长模式;科技兴贸战略主要是指提高出口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加出口品的技术附加值。由于本文的重点是贸易战略,而不是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因而本文不对中国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的变化过程进行回顾与分析,而仅仅集中于贸易战略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978年到1995年期间,中国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政策调整,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贸易战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个时期内没有隐含的贸易战略。

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这一逻辑链条上,要达到引进技术促进国内生产能力提高的目的,就需要外汇,因此,出口创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重中之重。很自然,对出口的扶持和鼓励措施就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种战略一直持续到中国盯(八五”计划期间(1990-1995)。而对出口的某些鼓励政策,至今仍未消除。这也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实行了“出口导向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即使是鼓励出口,对中国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鼓励也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还鼓励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汇能力强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并且中国一直把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当作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对待。

出口和出口创汇本身不是目的,出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引进技术所必要的外汇。因而,鼓励出口仅仅是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和政策的一部分。进口和对进口的管理是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一开始,中国就有非常明确的进口方针,即只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以进养出”的进口。而“国内有条件生产的产品,要积极搞好国内生产,不能盲目进口,以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于进口零部件进行的组装生产,要减少零部件进口,逐步实现国产化。”对于那种私自进口消费品的行为,甚至被认为“实际上是打击民族工业,是一种最可耻的行为,最大的投机倒把!这不是引进先进技术,是误国误民”。当然,在现实中,对进口的管理并没有如此严厉。

总而言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对外战略主要就是遵循着鼓励出口创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这一逻辑。如果需要总结的话,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可以归结为“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战略”。尽管在这一期间,中国经历了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外贸政策的重大调整,但是这一战略一直保持不变。

提高。在这一战略意图下,中国仍然坚持对机电产品出口的鼓励政策。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则直接导致了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各种双边贸易体系的积极参与。

以上是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总体演变过程。可以认为,1995年之后贸易战略主要是一种出口战略,1995年之前的贸易战略则主要是一种进口战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这一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技术引进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这种进口战略主要是“以进养出和技术引进”的战略。其中以进养出其实是为了出口创汇,而出口创汇其实是为了技术引进。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出口创汇、以进养出和技术引进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对外贸易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福利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上述战略是以通过技术引进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事实上,技术引进仅仅是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之一。当中国度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技术引进甚至不是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了。单纯强调技术引进的作用则不利于发挥贸易通过其他渠道促进增长的作用,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因而中国从1996年开始调整贸易战略。这些调整主要是认识到对外贸易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引进上,而且也通过出口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近两年以来,中国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中国却还没有依据这些新的形势确立新的贸易战略和进口战略。

二、中国进口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进口规模在长期内取决于国内收入的增长与交易效率(包括贸易成本、完成贸易所需时间和贸易规则等因素)的提高。进口规模的收入弹性约为0.64。即1个百分点的国内收入增长可带来0.64个百分点的进口增长。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效率以年均8.7%的速度增长。贸易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下降与消除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运输技术进步和运输的规模经济导致的运输成本下降、通讯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交往便利和完成贸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以及贸易规则的透明与稳定带来的贸易风险和损失下降等因素。由于这些导致贸易效率提高的因素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中国的国内收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会高速增长,因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进口规模还会继续高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将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进口依存度还会不断提高。但是,越高的GDP增长速度能够实现越低的进口依存度。

从进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一向以地大物博自称的中国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资源匮乏。这就意味着中国过去在自然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在贸易结构上表现为过去用出口资源类产品换取设备和制造品进口的贸易结构变成了现在出口制造品和进口资源类产品的贸余劳动力释放到制造业部门,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以满足国内吃穿住行和国内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制造业开始服务于国外市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得到确立和进一步加强。而且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仍然会继续存在,并且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体现在制成品的贸易结构上,就是中国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进口其他制成品为主。

再次,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资本也在快能加快资本积累,现在则有了较大的资本剩余。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吸引外资政策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在本土利用国际资本。这就是说,当然,中国的资本丰裕度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还算不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考虑到许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具有规模经济,而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规模经济的实现提供了特别好的基础。因而,中国逐渐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显示出比较优势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一个主要变化。中国在一些重化工业中所显示出来的快速增长和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已经充分揭示了这一点。

最后,中国在技术方面仍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出口相对低技术产品,进口相对高技术产品的基本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中国的进口正在越来越集中于高技术产品,并且还将进一步集中于高技术产品。

由此可见,中国进口的产品结构未来将以资源类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

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与趋势决定了进口来源地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由于中国未来的进口将以资源类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因而来源地必然体现为以自然资源禀赋和技术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或地区为主。中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高技术产品的趋势还将继续,同时,从拉美、非洲、澳洲、俄罗斯以及中东等地区进口资源类产品的趋势将逐渐得到加强。

从贸易方式上看,随着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逐步深入,加工贸易在中国还会进一步快速发展,因而加工贸易进口还会进一步快速上升,甚至加工贸易进口比例也还会有一定的上升。但是,随着国内企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加工贸易当中,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越来越多地使用到加工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进口比例将逐渐稳定甚至下降。当然,其后果是加工贸易的顺差越来越大。

弥补加工贸易顺差的一种可能方式是利用国际原材料和零部件,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生产活动的扩张。从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可以看到这种趋势。这就意味着,虽然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加工贸易相对越来越少地使用进口料件和相对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内料件,但是,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国内生产活动会相对越来越多地使用进口料件和相对越来越少地使用国内料件。也就是说,国产料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中国的加工贸易生产过程;与此同时,进口料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生产活动。

从进口企业的性质上看,国有企业将主导中国的资源类产品进口,外资企业将继续主导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和用于国内市场的加工料件进口,而民营企业则可能在高技术产品进口上迅速增长,但是在高技术产品上的进口将面临发达国家技术管制的制约。

三、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危害

制定正确的进口战略需要对进口的作用和可能的危害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进口作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技术进步,二是能够用于出口加工获得外汇。对进口危害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打击民族工业;进口消费品浪费外汇,影响技术引进和经济增长。根据这一认识,中国制定了以进养出和技术引进的进口战略。这种认识和战略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促进资源在行业间的优化配置;在行业内引入竞争促进效率提高;引进先进技术用于生产过程促进技术进步;进口资本品加快本国资本形成;增加可供选择的产品提高居民福利等。

促进资源在行业间的优化配置是进口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最大的利益。这一利益也是亚当·斯密在驳斥重商主义的观点时所着重强调的。进口那些本国生产需要耗费相对更多资源的产品,然后用这些节省的资源去生产其他产品供本国使用或出口。这样就可以在总体上获得更多的产品。这一理论经大卫·李嘉图的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如果出口自己经不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了。

在行业内引入竞争促进效率提高是进口对国民经济的又一重要贡献。更多的外国企业加入本国的进口行业,势必导致本国进口行业内低效率企业的退出。使保留下来的企业都是能够与外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效率较高的企业,同时也促使进口行业内的企业在生存和发展压力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其结果是使得该行业的总体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并在总体上使得整个国民经济中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研究提高效率的方法,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在效率研究领域的资源投入,会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当然,引入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其淘汰机制会带来相应的冲击。

直接引进先进技术用于生产过程促进技术进步是中国一直强调的进口的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

进口资本品加快本国资本形成是进口的一个可能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本品用于资本积累。但是,这些国家往往资本品的生产能力有限,因而其可能的影响有三:一是资本品供不应求上升,从而破坏宏观稳定;二是资本品的短缺导致资本积累速度放慢;三是资本品的生产领域消耗过多的资源,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并且同样影响资本积累速度。而进口资本品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三个问题,并可以在维持宏观稳定的条件下加快资本积累。

增加可供选择的产品是进口对居民福利改善的作用。这是差别产品模型所解释的贸易利益。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产品,各国都可能有一些差异,因而产品的品种会因为进口而更加丰富。对消费者来说,花同样的钱购买业中有一部分企业会遭受到损失甚至退出市场,因此也一定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当这种损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某种特殊利益时,就会受到较大的关注,甚至演变为进口保护。比如,当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使得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并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时。一般来说,这一类损失可以通过贸易利益的转移来弥补。因而这一理由其实只在政治意义上构成贸易保护的理由,而不是一个经济意义的理由。

对幼稚产业的冲击从而使得进口国不能获得免的地方。

四、当前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中国对外贸易的内外环境和当前中国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国际分工向全球生产网络深化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中国当前对外贸易中存在三个制定进口战略时所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一是巨大的对外不平衡;二是国内巨大的能源资源需求与国外能源资源卖方垄断和其他干扰之间的矛盾;三是处理技术引进、国外技术管制与本国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

对外不平衡主要是指贸易顺差及其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其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的宏观稳定压力和对外产生的贸易摩擦压力。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固然和人民币汇率有莫大的关系,但主要还是中国过去以进养出的战略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中国的以进养出战略和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导致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导致了加工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还将继续,加工贸易顺差的扩大还将继续,因此,要解决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需要使用其他领域的逆差来平衡加工贸易带来的越来越大的顺差。

国内巨大的能源资源需求和国外能源资源卖方垄断和其他干扰之间的矛盾是中国进口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能源和资源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是中国未来进口的一种趋势。但是,石油、天然气以及矿石等主要能源和资源不仅被少数国家所垄断,而且被这些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所垄断。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上是一支新兴的力量,虽然购买量大,但是还难以打破既有的格局,还没有力,从而阻碍技术进步。而对高技术行业的过度保护则同样会降低本国的技术创新激励和技术进步,进口带来的竞争压力反而会产生创新激励和促进技术进步。当然,在处理技术引进和本国技术进步的矛盾时,中国还面临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问题。

五、中国的进口战略

中国的进口战略需要尽量获得进口所带来的好处,尽量避免进口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还要尽量解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当前和未来几年的进口战略主要需要解决宏观经济安全、能源资源进口安全、产业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安全”方面的问题以及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居民福利改善等“发展”方面的问题,为此,中国需要实行“安全发展”的进口战略。这是一种“安全和发展并重的战略”,而不是一种“仅仅强调安全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安全和发展这两个战略目标,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可以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政策。其中两头是指资源类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中间是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平衡是指贸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由于中国在劳动密自由贸易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

第二,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和强化集中管理,避免能源和资源进口风险,确保能源和资源进口的安全和稳定。多元化战略是指寻求更多的进口来源地。实行多元化战略是为了降低政治风险和分散卖方垄断力量。强化集中管理是指通过鼓励并购等手段加强行业内集中度,或者通过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有组织的行为加强中国的买方力量,从而抗衡卖方力量。另外,还可以鼓保制高技术行业发展。鼓励高技术进口对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替代。高技术本身的进口会更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则可能使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行业遭受损失,并使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相当于当一个国家的资本相对稀缺时,用资本的流入代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更有利于该国。当然,目前中国在技术进口中需要打破其他国家的技术管制。

第四,促进服务于国给中国带来的宏观经济风险。这样,虽然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加工贸易相对越来越少地使用进口料件和相对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内料件,但是,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国内生产活动会相对越来越多地使用进口料件和相对越来越少地使用国内料件。这是平衡加工贸易顺差的一种可能方式。这就意味着,不仅仅对加工贸易进口实行免关税,也可以考虑对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实行关税减免和降低非关税壁垒。

第五,建立能源和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这样既可以更大程度地保障能源资源的进口安全,又可以通过更多的进口来平衡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