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特色经济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特色经济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特色经济学

摘要:根据党的“十七大”文献,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体系进行了概括,最终回答我们在20年前提出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内容共分五个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论、流通论、分配论、消费论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8)05-0077-04

收稿日期:2007-1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790039)

作者简介:何炼成(1928—),男,湖南浏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重构了一系列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问题的大讨论。我们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出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结合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论述之后,创建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结构和理论分析体系。贯穿其中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分析,本文拟就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作一概括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特”在何处?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人们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计划化。邓小平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条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消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进行经济体制以至政治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废除农村的制度,实行以农户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包产到户的制度,从而大大解放了农业上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其次是大力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国有国营的企业体制进行改革;虽然这方面的体制改革困难重重,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并总结出今后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第二,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决废除了过去实行的“一大二公三纯四平”的极“左”方针,确立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产品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这是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我国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体制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否定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观点,也否定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专利的传统偏见。因此,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巨大创新,是对国际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诺贝尔基金委员会能抛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见,真正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奖原则,理应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中国的经济学家,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四,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据此实行了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与方针,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生态化结合起来,这对全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光明大道,它将惠及全球人类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真是功莫大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

人类社会离不开生产,没有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农、林、牧、渔等业生产的阶段,到十六、十七世纪以后,逐渐出现了以制造业为特点的工业生产阶段,20世纪以来,服务业又逐渐居于主要地位,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社会。但是就我国来说,仍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因而具有很多特点。

(一)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农业工业化的水平很低,农民的收入较少,社会保障体系很差。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过去我们虽然口头上这样说,但实践上却经常忘记,近年来粮食带头涨价,又是一次沉痛的教训。过去在化时期,实行“吃饭不要钱”,提出“放开肚皮吃饭”,结果不到一年,便发生了严重的,这个沉痛的教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2.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我们已经喊了近半个世纪了,但至今收效甚微。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未摆脱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为主的局面;机械化水平很低,水利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使良田盐碱化和荒漠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伤害。

3.农民的收入虽然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大大低于工业职工、城市居民和其他事企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建立的。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民的生老病死养尚无可靠的保障,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5.关于农地制度及其改革问题。我国现在的农地制度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确定的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初期,改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农民家庭有经营管理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就是农民家庭对承包土地拥有产权(即占有、使用和支配的权利)。但是近30年来一直存在农地集体所有制不能落实到农村集体单位,而被少数村干部所把持,成为农村干部腐败的根源;同时政府机关以公益事业的名义,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从中取得巨大的收益,农民敢怒而不敢言,这是变相的剥夺农民。为此,我们曾建议改革农地制度,将农地最终所有权收归国有,产权完全交给农户,使他们可以出租、变卖、典当、入股、继承、赠送,国家征用必须取得农民同意,并付给农民合理报酬。

(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社会以至地球上整个生物界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实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与方针。

1.对近两个世纪以来传统工业化道路造成的污染应当有充分的估计,提高地球上全体人类的认识,特别是各国当权者的认识,彻底摆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与方式。

2.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为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彻底改革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耗——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活动的模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使我国的工业制造业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建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三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创新,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四是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五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促进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服务业。

1.三次产业的划分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重大意义。根据社会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最先出现的农、林、牧、渔等业称为第一次产业,接着把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称为第二次产业,除此以外把其后形成的服务业称为第三次产业。这种划分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共识,但对服务业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尚存在争议,一般认为: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是生产性的,为人们消费服务的服务业是非生产性的。我们一直认为整个第三产业都是生产性的,也是社会价值和财富的创造者,其数量在社会总产值中已占主要地位,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切不可等闲视之。

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总体来说发展严重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偏小,仅占我国GDP总值的35%左右,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6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8%);二是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很不合理,传统的、为生活服务的商业、餐饮等业的比重过大,而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很小,仅占20%左右;三是在第三产业的各行业中,劳动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如社会服务部门发展最快,知识密集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化等行业次之,非盈利性的服务部门如机关团体和地质勘探等行业发展最慢(近年来发展较快);四是在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可见这是西部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五是近十年来一些灰色的、黑色的甚至黄色的服务业沉渣泛起,甚至非常猖獗,危害极大,非坚决制止不可。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一是密切关注国际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实现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独立化、专业化,服务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传输载体宽带化,服务空间的国际化,服务保障的安全化,服务理念的人性化,服务标准的规范化等;二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软件产业,这是实现第三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也已具备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条件,希望国家能坚决实行这一方针,以期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此,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强化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构建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论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逐步产生了各原始部落之间的交换,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后,商品经济进入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从而商品市场经济将走向消亡,为有计划的产品经济所代替。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来说,商品市场经济还必须大发展,但是与传统的商品市场经济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上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2.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的,因此仍然受商品价值规律的制约和决定,仍存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商品市场经济范畴。

3.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仍然必须遵循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同时也必须加强国家对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宏观调控,即要把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

4.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力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商品市场,特别是文化市场,逐步整顿和规范灰色市场,坚决取缔市场、赌博市场和性交易市场等。

5.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商品市场经济状况,当前应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股票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坚决整顿房地产市场,制止人民必需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

6.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此就必须搞好国际金融和贸易工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论

分配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生产力方面,如效率问题,更要体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处理好公正公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分配制度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但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如何贯彻,仍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1.必须从理论上解决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以及如何量化问题。有人是用“共创论”和“共分论”来解释的,即劳动、资本、土地等共同创造了价值,因而决定了必须共同分配剩余价值,显然这是完全错误的。有人认为这是由不同的“产权”所决定的,但又说明不了各自分配的数量问题。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

2.正确认识和处理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我们认为这个原则没有错误,只不过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侧重而已。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特别要注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改革现行的工资薪酬制度,在产业工人中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八级工资制”,对国家公务人员与国有事企业单位的人员,按地区、单位、职务不同实行合理的等级工资制度,对国有垄断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应与全国公务人员实行同样的薪酬制度,坚决改变国有垄断企业现行的超高报酬和期权制度。

4.建立覆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第三次分配制度。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论(免费论文网)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还不是很发达,物质产品还不是很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人民的食、衣、住、行、用、学、医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应当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当前应当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