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循环经济林区产业结构调整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循环经济林区产业结构调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黑龙江国有林区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然而,上世纪末以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却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艰难境地,结构性矛盾突出。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重新审视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探讨在生态约束下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黑龙江国有林区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其围绕林木资源而形成的以木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单一产业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黑龙江国有林区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艰难境地。如何在生态约束下调整产业结构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黑龙江国有林区走出“两危”困境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一、基于循环经济调整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传统经济下的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过度索取自然资产,造成对资源环境更精确化的掠夺,导致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遵循5R(Rethink,Reduce,Reuse,Recycle,Repair)原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其中,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核心,与再思考(Rethink)、再修复(Repair)共同构成完整的原则体系。(见图)其本质是对生产活动的延伸,通过再思考,为生产活动设计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使物质、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的生态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其实质是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5R原则的贯彻实施需在一定产业深度及较高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础上,以技术体系为支撑,发展包括环保设备、材料、产品、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型转变,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的搭建,延伸产业链,由初级产品转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提高物质转换及能量多层次利用,逐渐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思路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环境导向,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弥补传统思路的不足,是黑龙江国有林区走出“两危”困境的根本途径。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绿色产业组织

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黑龙江国有林区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从企业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在相对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下,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代表所有者利益的法人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绿色产业组织。首先,政企分开,解除行政职能,并归还企业经营决策的自主权,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第二,整合资源,实行兼并重组,创建行业性企业集团或产、供、销一条龙的跨区域、跨行业集团化公司;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于经济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企业,或兼并、或破产、停产,以保证产业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使资源向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转移。第三,创建绿色产业组织。通过树立绿色经营理念、推行绿色企业流程再造,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完成企业绿色转变。唯此,才能真正激活产业结构调整这棋盘,使黑龙江国有林区走出“两危”困境。

2.延伸产业链,创建生态园区

开展林业分类经营,保证生态林的数量和质量;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经济林,为林产加工业提供资源保障。保护好现有耕地,根据各地实际,整合农业优势资源,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基础农业发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保护环境、提升产业水平为目标,打造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下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的林副产品循环经济链条,应用现代科技,将传统农业发展为生态型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农业生态园区,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以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形成原木——锯材——实木家具,原木——胶合板、薄木——装饰材料,纤维林、“三剩”——刨花板——家具、装饰材料,纤维林、“三剩”——纸制品,以及小径木——木制品的产业链条,以生态木业园为载体,实现生产者与分解者的有效对接和能量转换,完成中观循环。

3.发展静脉产业,完善产业体系

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应着眼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发展静脉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实现社会层面的大循环。静脉产业,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运用先进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产业。在资源告急、环境危机的情况下,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旧物调剂信息平台,并配以便捷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区域内旧物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成多次使用,减少浪费。同时,健全垃圾回收、废物处理等社会回收体系,根据林区实际,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专门回收组织,接受企业委托,组织收运者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分类,能直接回用的送返制造商,经处理可变成再生资源的送至资源再利用厂家循环利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尽量减少最终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大力发展包括环境技术、环境咨询等在内的环保产业,扶植环保中介组织,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循环体系的建立。

4.弘扬林区绿色文化,引导第三产业发展

“再思考”是循环经济原则的首要原则,强调观念的转变,其实现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积极行动,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全面参与。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才能真正驶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因此,要在林区开展各种层次的绿色教育,满足不同层次的绿色教育需求,提高国民的绿色科学文化素质与绿色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开辟多元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绿色宣传,推行“生态标志”,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城市等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绿色行动的社会氛围。并以此带动林区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具有林区特色的绿色服务业。在服务产品设计开发及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服务过程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中心,积极鼓励发展绿色餐饮、绿色旅游等新型循环经济产业,使其成为林区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进步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黑龙江国有林区应本着人才第一的观念,加强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完善高级专家参与重大决策咨询或重大项目建设咨询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以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进机制创新,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流动、激励、监督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组建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提高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科技成果集成,形成“科研-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技术依托,建立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化知识产权,以科技成果为载体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内动力。

6.完善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主体。一方面,政府要归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避免越位;另一方面,政府需完善政策法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杜绝缺位。黑龙江国有林区各级政府应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内,在全国性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并出台政策、建立有效机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价格杠杆、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产业组织,并利用资源整合优势,建立信息平台,为企业间产业链的形成提供条件,促进中观层次循环经济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立绿色审批、审查制度等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大惩处力度,规范企业行为,迫使其走循环经济道路。同时,强化执行,组建一支廉洁高效的绿色执法队伍,保证政策落实到位。此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绿色协调机构,大力发展包括环境咨询、设备租赁等在内的绿色中介组织;疏通融资渠道、激活绿色市场;扶持绿色民间组织,畅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渠道;建立独立的绿色评价、监督与仲裁机构,通过社会制衡力量约束政府行为。

四、结论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层次多、跨度大、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黑龙江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将循环经济贯彻始终,着眼于林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多管齐下,内外兼修,才能使林区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玉德万志芳: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林业科学,2006,(6)

[2]屠凤娜:循环经济下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消费导刊,2008,04

[3]王丙毅: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学刊,2006,5

[4]刘卫东朱艳:循环经济理论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北方论丛,2007,5

[5]刘志:基于生态化的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理论导刊,2007,11

[6]2006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出版社

[7]国际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