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知识经济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人类即将进入新的世纪的前几年,一个新的概念——“知识经济”在全球流行起来。在此之前被国内外学者炒作为热的“新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逐淅被“知识经济”替代。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有不少专家学者跟踪学习研究“知识经济”,1997年不少有关“知识经济”的文章见诸报纸杂志,1998年不少“知识经济”专著开始出版发行。“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经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在经济界达成共识。现在知识经济已经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学习知识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因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确定,比如,我国的农业是向高投放、高机械化的模式转变,走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还是更多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我国乡镇工业是向以专用机器为基础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还是向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基础的敏捷生产方式转变?而且会影响到个人的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生存方式的改变,比如,在知识经济形态中,学习将成为人生存的手段,知识将变成财富,人们的价值观念将由对物质财富的向往,转向对智力和知识的追求,一个拥有知识并善于应用知识的人才具更强的生存能力。基于这一点,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知识经济培训于国家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与知识经济
1、知识经济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萌芽出现最早可以追塑到二十世纪50年代,1956年、1957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阶层(whitecolar)人数超过了蓝领工人数,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夸期比特(J.Naisbitt)说:“1956年、1957年是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工业时代的结束”,他说:“美国工业社会要让路给一个新社会,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1973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Bell)提出了“后工业社会”(Post-indinstrialSociety)的概念。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他一本很有影响的书《第三次浪潮》中,把新出现的经济形态命名为“后工业经济”。“每当我们无计可施的时候,就习惯于给某个时代或运动加上‘后’或‘新’的字样”,夸斯比特认为这些名称有些不伦不类,他自己把这个即将到来的经济命名为“信息经济”。这个提法在当时很有影响,且为政界、学界很多人使用。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滞胀现象,而以日本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咄咄逼人,似乎预示着美国模式的工业经济时代即将走向尽头。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组织了由经济学家、学者、科技顾问为成员的“工业竞争研究委员会”研究国家竞争力下降的原因。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因素的影响力将会超过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时对英国的冲击。这个因素就是不同于传统工业的,以计算机为特征的中小企业发展神速。因此美国政府适时采取了“依靠高等学校与工业界相结合”、“发挥特长”的战略方针,而拒绝诸好利用外汇汇率,增加关税来加强竞争力的各种建设。从此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好转。从1993年克林顿总统执政以来,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系统)战略,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使美国经济在90年代以较高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出现了“两低一高”的现象(低通货膨胀3%,低失业率5%,高经济增长率47%),而微软公司的奇迹更是引人注目,微软是一家从事计算机及软件开发的公司,和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大型企业。比如通用汽车公司相比,它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没有大规模的原材料消耗,没有大规模的产品堆积,它拥有的资源是人的智慧。“开发部”是微软公司的核心,每个人拥有50m2的办公室,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台电脑几乎见不到任何别的东西,它的产品是可以放在几袋里的软盘和软盘里的知识,它的国际贸易也是无形的。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几座办公楼,雇员只有几千人的微软公司,使其总裁盖茨成为世界个人财产榜上的首富。他经营的微软股票资本高达900多亿美元,市场价值约2000亿美元,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4倍。微软公司每周增值4亿美元,如果盖茨按每天工作4小时计算,盖茨本人每分钟工资额9700美元。美国90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微软公司的奇迹引起了美国经济界的极大兴趣。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刊发一组文章,提出了“新经济”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但是和前面提到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的提法一样,“新经济”仍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的特点。1990年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先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saedecononvy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解释说: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现在学术界通常引用这个定义。1997年2月,克林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nvy并提出为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美国需要采取新的经济战略。从此知识经济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来概括目前已见端倪的经济。国家主席在多次讲话中提到知识经济,他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
从知识经济的提出过程可以看出,促成知识经济概念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增长,即劳动智能力,二是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并成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即产业高科技化,三是投入和产出无形化,比如微软公司。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以智力资源开发为首要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消费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知识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曰:“学而就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先哲名言都告诉了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才能管理好国家,成为人上之人。其实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也不足不以知识为基础,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行动,那是动物的生存活动,而不是人的经济行为。那么为什么要把20世纪最后几年初见端倪的新知识称为知识经济呢?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各国如此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呢?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和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判断知识经济的标准。
二、全面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1、什么是知识?知识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普遍的理解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我国经济学家李茂生说:“所谓知识,无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认识,包括积累的经验的总和。”同志说过:“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
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种对知识的归纳与分类,虽然把社会科学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知识的结晶是不妥当的,但对知识与科学关系的精辟论述,却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人类创造和掌握知识,是人发明语言开始的,语言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可以用口头语言表达,也可以用书面语言表达,书面语言是记录、保存、传输知识的工具。仅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类记录保存知识的载体只有纸张和书籍,知识传播的速度较慢,而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只有通过把文字刻在石头或动植皮骨上,那时知识的传播速度更慢。自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明后,知识的存贮和传播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记录存贮知识不再单单依靠纸和书籍,可以用磁带或光盘等电子媒体,这种媒体不仅可以存贮文字和符号,而且还可以存贮声音和图像,俗称多媒体。一个光盘容量600MB(一个字节就是一个“1”或一个“0”,它是数字信号的最小单位)可以容纳3亿个汉字,相当20万字的书籍500本。而且保存、查寻远比图书方便。计算机网络,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速度成亿倍地增长。
在信息时代谈知识,有必要了解数据、信息、知识、科技等概念,因为这几个名词我们经常听说,而且容易混淆。1、数据是客观实体的属性值,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中,它可以是数字或词语,也可以是声音或图像文件的最小单位。客观实体是指自然界的物质,比如人、树等。“人”这个客观实体的属性有(姓名、性别、年龄……),而(王红,女,21岁……)则是这个客观实体的属性值,即数据。显然数据只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标记,并不说明怎么样或是为什么。数据知识的最小单位,就象字是文章的最小单位一样。2、信息是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数据集,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比如“王红在北京上大学”就是一条信息,其中“王红”、“北京”、“大学”是组成该条信息的数据。信息相当于文章中的句子。3、知识是经过加工分类的信息集合,它表明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以表达一种观点,或描述一个客观规律,对社会生产活动有预测作用和指导作用,比如“王红经过刻苦努力学习,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知识相当于文章。4、科学是知识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正确反映。
2、什么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从理论上讲,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应该包含人类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很难说古时候的孔孟之道对现在发展知识经济没有影响。但我国学者认为,这样讲过于广泛。难以把握知识经济的内涵。李茂生先生认为与经济发展直接有关的知识,至少应将制度知识、管理知识、技术知识等三个方面涵盖在内。他的意思是说,发展知识经济要重点生产、消费和应用制度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他解释说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自不用说,勿庸置疑,但不能否定,制度方面的知识也极为重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宏观上的管理,我国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开放改革,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充分说明出制度的重要性。显然,知识经济中的知识首先要包含制度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D在1996年出版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一文中,将知识划分为四大类。一是知识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例如中国有13亿人口,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等,是对事实的描述与解释。这类知识对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需要的,特别是对医生、律师等工作就更为重要。二是知识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对客观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与评述方面的知识,它们一般属于科学理论范畴。这类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依靠专家和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大学来取证。三是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或决窍,这是属于“技术”范畴的知识。对于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如工厂的工程师、工人等。就特别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四是知识是谁的知识(know-who),它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作某些事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对企业管理和经济活动有很大意义,大都属于经验和判断。前两类知识可以实现编码化,即可以通过书籍报刊予以存贮、编辑和传播,或分解为比特流,实现多媒体电子存贮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传输与共享,这类知识容易获得,但要经过学习、消化、个人吸收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后两类知识是隐含性经验类知识(tacitknowledge),主要依靠在实践中学习,是只可交易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学习这类知识不仅依靠正规教育,而且要边干边学。学习和科研的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我国学者吴孚松还提出了know-when,即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知识;know-where在什么地方发生的知识;knowquarlity知道是多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分类对我们全面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很有帮助。
3、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的特征。
了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特征对于我们自学会生产、消费和使用知识很有意义,知识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不可消耗性。知识一旦被人掌握,人们在应用知识的时候,知识消费后并不消失,而且可以增殖,这说明知识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无穷的作用。二是知识的共享性,知识一旦产生必将造福于全人类,知识产品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成本越低。当然隐含类知识另当别论,它在产生之初会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一旦其变成编码化知识最终为全为类共享。中国科学家在创造知识的时候,往往迫不及待地写成论文予以发表,然后才用于应用开发,因为这对他们评定职称很有好处,西方科学家则首先用于应用开发,当其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后,再予以公开,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西方科学家不同的地方。知识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任何对知识的保护都无济于事,知识最终为全人类共享。三是知识的传播性,信息时代,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18世纪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其思想和技术50年后才传到德国和俄国,而1993年以美国为首创的信息技术革命(InformationHighway)不到两年时间传遍全球。四是知识的倍增性,当今时代知识呈指数形式增长、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知识总量过去要求要半个世纪翻一番,现在只要73天,以后时间更短,十年里知识总量增长了2000倍,是真正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科学家每天阅读8小时,只能阅读本专论文的5%。五是知识陈旧性,知识陈旧周期加快,18世纪,知识陈旧周期为80—90年,19世纪陈旧周期为30年,近50年陈旧周期为15年,有些新技术领域陈旧周期为5—10年,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有30%过进。在教育界,由于教育内容在客观上总是落后于科学发展,科技成果从出现到大学课堂讲授要假以时日,因此无论延长学制或加快修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都难以使教育覆盖当今领域的所有知识。大学本科生只有10%的知识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因而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播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所有参加工作的人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六是知识的数据化、编码化、网络化,实现远距离传输,这是信息时代知识的最大特征,现在随宪带综合数据网(B—ISDN)技术不断发展,三网会(计算机网、INTERNET网、电视网),网络传送的内容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到一秒可以传送完《在英百科全书》,使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知识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现在在家普遍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
三、知识经济的特征
其实知识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从来都是越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几千年前的农业时代,
农民就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因为他们懂一定的历法和天文知识,没有知识指导的经济活动是动物的行为。那么为什么过去的经济形态不叫知识经济,而二十世纪末几年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称为知识经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谈谈知识经济的特征。
1、生产力结构知识化。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
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各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发生变化。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里,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者则是社会生产中的最主要的劳动者。正如威廉配弟所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社会里,资本成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业生产者(2人)是最主要的劳动者,形成了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形态。在工业经济社会里,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们认为土地形成地租,劳动形成工资,资本产生利息,他们也承认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只认为它是“外在因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变量”,而且是主导因素,形成了生产要素知识化。这种知识化趋势不仅表现为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直接的投入要素,而且表现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能不断改善和改进生产力其他各要素。极大地优化和扩张了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知识变成了现实生产力。正如世界著名的德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所言“作好一种生产手段,经济资源的基础将不再是资金,天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据统计现在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有1/2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生产的,他们用于研究与开发(R8D)、教育、培训的投资额也很大。OECD国家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费用约占GDP的2.3%,教育经费约占国家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费用的比重约占GDP的2.5%。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已经高度重视知识的生产和应用。
由于生产力结构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投入不再依靠大量的资金和设备,而是依靠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最有效的生产资料不是有形的设施和工具,而是从事创造“知识和智慧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审美能力。现在国际上流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仅计算有形资产而且还要计算无形资产,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盘点了自己的无形资产。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已经超过了总资产的60%。
生产力结构知识化不仅使生产投入知识化,而且产出也知识化。工业经济的产品大多数是实物,这些产品一经消费,其价值将不复存在,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成了商品,微软公司一光WIN98光盘,其物质成本只需0.6美分,而售价高达几百美元,它卖的是知识。不少软件公司习软件送硬件,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商品中知识的价值超过物质的价值。
2、生产方式柔性化。
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也就是大批量、单一产品、一条生产线,高效率地生产出大量的单一产品,生产新产品必须重新投资设计,修改生产线。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非标准化也叫柔性化,即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它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按照了先编好的程序,在一条生产线上,每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型号。非标准化生产可以实现按需生产,满足现代人多样化需求。台湾有家制鞋公司,推出定作业务,即先用计算机控制程序生产鞋,10天以后可以取货,深得顾客欢迎,生意很好。
生产方式柔性化还表现在分散化生产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集中生产。工业经济是集中化生产,它以工厂为中心,把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越来,形成规模或大规模,而知识经济则是分散化生产,职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里或分散的办公室里指挥车间里的运转。现在欧美正在流行SOHO办公方式,即smalloffice(小办公室)或homeoffice(家庭办公室)。
3、产业结构高科技化。
产业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中具有共同特征或作用的企业集合体,是一种揭示社会生产深层
组织结构和变化机制的概念。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美国七十年代以前的支柱产业是钢铁、汽车和建筑业,70年代后,钢铁工业开始衰落,而以电脑、通讯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到90年代中期,美国高科技产业产值超过传统支柱产业。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知识经济产业的基本条件和首要推动力。
①什么是高新科技?高新科技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不单单指比以前更高级一
些、新一些的技术,也不指尖端科技,经济学上所说的高科技是与生产应用紧密相关的概念。高科技术(HighFechnologh)最早见于美国1971年出版的《技术和国际贸易》一书中,1983年出版的《韦氏第3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首次收录了该词,并定义为“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我国学者蒋新松认为,“从产品角度,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或在产品本身中,知识占有主要的决定性成分,相应的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为高技术”。按这种定义,高科技产业其实就是知识产业,国防科工委在征询76位学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定义为“基本原理和概念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技术群”。可见高科技是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智力高度发挥的科技,从自然科学上看,是建立在一系列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突破性成果上,从社会科学角度上看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科技,是科技的尖端性和经济的高效性的统一。现代国际上公认的高科技有以下八项: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生物工程)、空间科技、海洋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环保科技和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软科学)。
②高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
高科技产生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经济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性知识产业,即投入、流通和产业都是知识和信息。提供是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用于生产和管理的无形资产;二是高科技产业,即将知识和信息以物化的形式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物质产业的产生形态;三是运用高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所形成的现代产业形态。我们讲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产业的第二种形态,进入9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其中以高科技产业的贡献率最为突出。离传输,这是信息时代知识的最大特征,现在随宪带综合数据网(B—ISDN)技术不断发展,三网会(计算机网、INTERNET网、电视网),网络传送的内容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到一秒可以传送完《在英百科全书》,使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知识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现在在家普遍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
三、知识经济的特征
其实知识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从来都是越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几千年前的农业时代,
农民就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因为他们懂一定的历法和天文知识,没有知识指导的经济活动是动物的行为。那么为什么过去的经济形态不叫知识经济,而二十世纪末几年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称为知识经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谈谈知识经济的特征。
1、生产力结构知识化。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
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各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发生变化。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里,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者则是社会生产中的最主要的劳动者。正如威廉配弟所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社会里,资本成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业生产者(2人)是最主要的劳动者,形成了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形态。在工业经济社会里,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们认为土地形成地租,劳动形成工资,资本产生利息,他们也承认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只认为它是“外在因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变量”,而且是主导因素,形成了生产要素知识化。这种知识化趋势不仅表现为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直接的投入要素,而且表现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能不断改善和改进生产力其他各要素。极大地优化和扩张了生产力系统的功能。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知识变成了现实生产力。正如世界著名的德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所言“作好一种生产手段,经济资源的基础将不再是资金,天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据统计现在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有1/2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生产的,他们用于研究与开发(R8D)、教育、培训的投资额也很大。OECD国家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费用约占GDP的2.3%,教育经费约占国家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费用的比重约占GDP的2.5%。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已经高度重视知识的生产和应用。
由于生产力结构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投入不再依靠大量的资金和设备,而是依靠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最有效的生产资料不是有形的设施和工具,而是从事创造“知识和智慧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审美能力。现在国际上流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仅计算有形资产而且还要计算无形资产,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盘点了自己的无形资产。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已经超过了总资产的60%。
生产力结构知识化不仅使生产投入知识化,而且产出也知识化。工业经济的产品大多数是实物,这些产品一经消费,其价值将不复存在,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成了商品,微软公司一光WIN98光盘,其物质成本只需0.6美分,而售价高达几百美元,它卖的是知识。不少软件公司习软件送硬件,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商品中知识的价值超过物质的价值。
2、生产方式柔性化。
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也就是大批量、单一产品、一条生产线,高效率地生产出大量的单一产品,生产新产品必须重新投资设计,修改生产线。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非标准化也叫柔性化,即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它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按照了先编好的程序,在一条生产线上,每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型号。非标准化生产可以实现按需生产,满足现代人多样化需求。台湾有家制鞋公司,推出定作业务,即先用计算机控制程序生产鞋,10天以后可以取货,深得顾客欢迎,生意很好。
生产方式柔性化还表现在分散化生产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集中生产。工业经济是集中化生产,它以工厂为中心,把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越来,形成规模或大规模,而知识经济则是分散化生产,职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里或分散的办公室里指挥车间里的运转。现在欧美正在流行SOHO办公方式,即smalloffice(小办公室)或homeoffice(家庭办公室)。
3、产业结构高科技化。
产业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中具有共同特征或作用的企业集合体,是一种揭示社会生产深层
组织结构和变化机制的概念。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美国七十年代以前的支柱产业是钢铁、汽车和建筑业,70年代后,钢铁工业开始衰落,而以电脑、通讯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到90年代中期,美国高科技产业产值超过传统支柱产业。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知识经济产业的基本条件和首要推动力。
①什么是高新科技?高新科技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不单单指比以前更高级一
些、新一些的技术,也不指尖端科技,经济学上所说的高科技是与生产应用紧密相关的概念。高科技术(HighFechnologh)最早见于美国1971年出版的《技术和国际贸易》一书中,1983年出版的《韦氏第3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首次收录了该词,并定义为“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我国学者蒋新松认为,“从产品角度,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或在产品本身中,知识占有主要的决定性成分,相应的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为高技术”。按这种定义,高科技产业其实就是知识产业,国防科工委在征询76位学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定义为“基本原理和概念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技术群”。可见高科技是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智力高度发挥的科技,从自然科学上看,是建立在一系列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突破性成果上,从社会科学角度上看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科技,是科技的尖端性和经济的高效性的统一。现代国际上公认的高科技有以下八项: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生物工程)、空间科技、海洋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环保科技和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软科学)。
②高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
高科技产生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经济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性知识产业,即投入、流通和产业都是知识和信息。提供是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用于生产和管理的无形资产;二是高科技产业,即将知识和信息以物化的形式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物质产业的产生形态;三是运用高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所形成的现代产业形态。我们讲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产业的第二种形态,进入9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其中以高科技产业的贡献率最为突出。80年代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90年代中期为27%,到2005年将达到42%。
③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迅速兴起,信息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可分为两大部,一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复印打印技术等,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和附件。二是信息服务业,它分传统信息服务业,如文献专利、图书、邮政等,和电子信息服务业,如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查询、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很强渗透性,将会影响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以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40%,美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除了信息产业以外,其它的高科技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其次,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经济的传统产业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下降,比如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建筑业的产值也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及信息产业,钢铁的产量已由60年代的1.2亿吨下降到90年代的8500万吨。而知识型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大增。另一方面,由于高科技应用于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逐步实现“软化”,比如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使农业生产也越来越知识化;又如过去的油井钻探现在主要依靠电脑技术进行虚拟钻探,这样的成功率比传统的实地钻探提高40%—50%。
第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经济的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需求结构、技术进步及产业生命周期决定的,其中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最大。现在经济学家普通把产业分为三大类,即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经济时代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经济时代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直线上涨,1996年美国服务业产值占3/4。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增长很快,80年代经合成员国净增长6500万个工作岗位,95%以上由服务业提供。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信息产业中除了信息产业设备制造业为第二产业,其余的均为信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现在企业活动中,服务性工作也呈上升趋势,这些服务性工作有会计、管理、计划、咨询、研究与开发、售后服务、教育、培训等,其投入占到了50—70%。由于服务业猛涨,有人提出第三产业,即“知识产业”,它包括知识的生产、消费和使用等经济活动,其行业有: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间公证业、法律服务业等。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高科技的应用促成了第四产业的出现。
4、劳动智能化。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经济,亦可称为智能经济。它是一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
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大量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中,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运用知识、发挥智能、锐意创新成了知识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
①知识和智力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既是个人特殊财富,又是
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本。智力资源的多寡、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在工业经济社会,劳动力、资本、资源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工人的工资主要由其提供劳动决定。;这里的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那时也谈脑力劳动,但认为脑力劳动是体力劳动的倍加。在知识经济时,知识和智能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无法用劳动时间计算。美国某大公司有一台大型发电机发生故障,他们组织本公司的工程师修理了3个月也没有修好,只好请来德国机电专家斯坦因门茨,他经过检查研究之后,用铅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按他的意见办后,这台大型电机恢复了正常工作。该公司询问要付多少报酬,斯坦因门茨要1万美元,有人说他是勒索。斯坦因门茨笑笑,提笔在付款单上作了说明:“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9999美元。”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知识和智力创造的价值无法用古典的劳动价值论计算。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强调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把教育和培训看作一种投资,而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就是一种资本。现在对企业资产评估,不仅要计算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且还要计算无形资产,这里的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劳动者的智能。
②劳动力结构出现变化,脑力劳动者占劳动总量的绝大多数。有知识经济社会,体力
劳动越来越被先进机械代替,科技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所需要的脑力劳动者日益增多,体力劳动者的比例迅速降低,脑力劳动者占大多数,在社会劳动中居主导地位。1957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首次超过蓝领工人数,90年代体力劳动者占劳动总量的20%,到2020年将降到2%,相当于美国农业劳动者人数。劳动力结构变化将产生结构性失业,即由于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生产自动化大幅提高,很多工作将由机器代替,加之产业结构调整,很多低智能劳动者面临失业。而知识产业则提供许多新的岗位。这些失业者只有经过培训才能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③学习观念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所需的是掌握丰富知识的智能化的劳动者,因而教育
将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从7岁到14岁接受教育,他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满足终身需求,在工业经济时代,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5到22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终身学习。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陈旧周期加快,任何人如果不坚持学习,其已有的知识将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第二专业的知识,或参加更高学历的学习。据统计,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转换工作岗位12次,每5到7年就要再接受一次培训。因而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学习不是目的,不是终结,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学校教育将从注重转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企业将成为学习型企业,人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将成立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手段。1997年2月4日克林顿在谈到知识经济的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政府今后四年的头等任务是确保每个人享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确保实现以下目标,8岁以上儿童必须能读会写,12岁以上的学生能上英特网,18岁以上的青年能上大学,成人能活到老学到老。”各国政府都在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5、经济决策知识化。
㈠经济决策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经济决策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以科学预测为基础,按最优化的要求,选择经
济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的经济管理过程。
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济活动的成败,经济活动的效益。
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正副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和戈尔打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振兴美国经济”的旗帜。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于11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统戈尔一直抓科技工作——10年前美国开始搞知识经济。
日本在90年代落后美国的距离加大,这与日本经济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日本重视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而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1995年11月日本通过《科技基本法》,1997年2月将科技厅和文部省合并为“教育科技者“,加强对科技协调和管理。
美国的策略优势:①HDTV—开始研究就基于数字技术②传真技术—E-mail。
中国的实例: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决策,使国家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归缩点——知识化经济决策的开始。
2、知识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强调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决策知识化指决策过程信息化科学化。
①经济决策以创新为根本出发点。
过去经济决策以计划、组织、控制为出发点,强调社会生产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的核心不是计划和组织生产活动,而是激发创新,强调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多的科技知识。
②经济决策以市场为导向。
决策必须尽可能与市场的变化及趋势一致,利用机遇避开威胁。“抓住机遇”成了时髦
词。
③决策面向未来,关注宏观与微观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
④决策的目的是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美国的“两低一多”,知识经济有能力抚平经济同期性波动现象。
⑤决策手段信息化科学化。
数字政府,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及其设备应用在经济决策中。
⑥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是向高投入、高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转化,还是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
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向专用机器为基础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还是向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基础的敏捷生产方式转变?
6、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
指地球有限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70年代生态环境学家提出:
三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人类劳动过程实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原始社会:人靠夺取自然产品维持生存,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地理循环运动来补充、补偿和净化,对自然几乎无影响。
农业社会:开始对自然改造性利用,但仍未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听天由命”、“竭泽而渔”,对自然的依赖90%。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利用(稀缺资源:煤、石油、矿产等(非再生资源)。后果资源缺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化。50年代后世界能源消耗以5%上升,几十年后石油等能源将耗竭,全球每年有25万吨土石流失,对自然依赖为60%。
全世界如果以美国60—70年代的所谓的现代化社会模式为榜样进行现代化建设,则人类将会面临灾难。
美国的作法:70年代后开始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产业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再从国外低价进口这些产业的成品。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首要依托,对自然的依托只有20%
①智力资源具有使用重复性,自身繁殖性,开发无穷性的特点,可以为可持续发
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知识经济并不是不要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纸与知识,50—100磅玻璃约维电缆传递的电话信量同吨铜线相同,所用能源生产只有5%。
a对自然资源保护性开采——环保产生(需求少了)。
b使用高科技开发丰富资源代替衡稀有资源集成电路使用的最便宜的石头。可控核聚变
再生能源使用的是水中的氢。
c高科技可以创造新的资源(航天、海洋)
新材料技术:新的合成材料
生物工程:“克隆”新的物种
航天、海洋:创造新的生存空间
③知识经济不是不要劳动力资源
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有高科技、高智力的人才
④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联合国1994年关于“世界科学的报告”中说“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与富国
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转让,就无法持续地发展。
1991年3月以来美国保持两低一高,通货膨胀率3%,失业率5%,增长率4%。
克林顿说:“我相信,在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有可能会超乎我们以前的想象,取得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它是一种非消耗性的,可在使用中增殖的生产要素。
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牺牲品。
文字的记载依赖于动、植物的消耗,全世界造纸行业每年消耗的森林资源高达数千万立方米,因造纸形成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森林被人类寻觅知识的视线扫光,污水从人类寻觅知识的眼里流出。
知识和信息存贮的载体:磁带——“信息高速公路”
磁盘700M字节可以存贮3.5亿个汉字(2.5立方木材)
信息高速公路computer-communicalion-contral
collection四“C”
知识共享
传播加快(1秒钟可传完两年人民日报)
查询方便
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四、知识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
1、知识经济的判断标准。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为经济界接受已经成了
不争的事实,不少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正在研究本国或全世界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知识经济,除了要作一般的定性分析之外,比如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等,还应当有一个量化标准。有了量化标准我们才可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李茂生提出了以下三个标准。
①全要李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亦译作“总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劳动
与资本这两个物质要素以外的所有其他要素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其具体计算公式是
A=Q-W1K-W2K
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Q代表总产出增长率、K代表资本存量增长率、L代表劳动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出了除了资本与劳动力两个要素以外的其他所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其他所有要素有:规模经济、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劳动的重新80年代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90年代中期为27%,到2005年将达到42%。
③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迅速兴起,信息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可分为两大部,一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复印打印技术等,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和附件。二是信息服务业,它分传统信息服务业,如文献专利、图书、邮政等,和电子信息服务业,如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查询、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很强渗透性,将会影响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以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40%,美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除了信息产业以外,其它的高科技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其次,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经济的传统产业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下降,比如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建筑业的产值也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及信息产业,钢铁的产量已由60年代的1.2亿吨下降到90年代的8500万吨。而知识型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大增。另一方面,由于高科技应用于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逐步实现“软化”,比如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使农业生产也越来越知识化;又如过去的油井钻探现在主要依靠电脑技术进行虚拟钻探,这样的成功率比传统的实地钻探提高40%—50%。
第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经济的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需求结构、技术进步及产业生命周期决定的,其中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最大。现在经济学家普通把产业分为三大类,即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农业经济时代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经济时代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直线上涨,1996年美国服务业产值占3/4。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增长很快,80年代经合成员国净增长6500万个工作岗位,95%以上由服务业提供。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信息产业中除了信息产业设备制造业为第二产业,其余的均为信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现在企业活动中,服务性工作也呈上升趋势,这些服务性工作有会计、管理、计划、咨询、研究与开发、售后服务、教育、培训等,其投入占到了50—70%。由于服务业猛涨,有人提出第三产业,即“知识产业”,它包括知识的生产、消费和使用等经济活动,其行业有: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间公证业、法律服务业等。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高科技的应用促成了第四产业的出现。
4、劳动智能化。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经济,亦可称为智能经济。它是一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
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大量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中,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运用知识、发挥智能、锐意创新成了知识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
①知识和智力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既是个人特殊财富,又是
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本。智力资源的多寡、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在工业经济社会,劳动力、资本、资源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工人的工资主要由其提供劳动决定。;这里的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那时也谈脑力劳动,但认为脑力劳动是体力劳动的倍加。在知识经济时,知识和智能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无法用劳动时间计算。美国某大公司有一台大型发电机发生故障,他们组织本公司的工程师修理了3个月也没有修好,只好请来德国机电专家斯坦因门茨,他经过检查研究之后,用铅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按他的意见办后,这台大型电机恢复了正常工作。该公司询问要付多少报酬,斯坦因门茨要1万美元,有人说他是勒索。斯坦因门茨笑笑,提笔在付款单上作了说明:“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9999美元。”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知识和智力创造的价值无法用古典的劳动价值论计算。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强调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把教育和培训看作一种投资,而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就是一种资本。现在对企业资产评估,不仅要计算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且还要计算无形资产,这里的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劳动者的智能。
②劳动力结构出现变化,脑力劳动者占劳动总量的绝大多数。有知识经济社会,体力
劳动越来越被先进机械代替,科技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所需要的脑力劳动者日益增多,体力劳动者的比例迅速降低,脑力劳动者占大多数,在社会劳动中居主导地位。1957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首次超过蓝领工人数,90年代体力劳动者占劳动总量的20%,到2020年将降到2%,相当于美国农业劳动者人数。劳动力结构变化将产生结构性失业,即由于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生产自动化大幅提高,很多工作将由机器代替,加之产业结构调整,很多低智能劳动者面临失业。而知识产业则提供许多新的岗位。这些失业者只有经过培训才能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③学习观念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所需的是掌握丰富知识的智能化的劳动者,因而教育
将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从7岁到14岁接受教育,他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满足终身需求,在工业经济时代,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5到22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终身学习。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陈旧周期加快,任何人如果不坚持学习,其已有的知识将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第二专业的知识,或参加更高学历的学习。据统计,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转换工作岗位12次,每5到7年就要再接受一次培训。因而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学习不是目的,不是终结,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学校教育将从注重转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企业将成为学习型企业,人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将成立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手段。1997年2月4日克林顿在谈到知识经济的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政府今后四年的头等任务是确保每个人享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确保实现以下目标,8岁以上儿童必须能读会写,12岁以上的学生能上英特网,18岁以上的青年能上大学,成人能活到老学到老。”各国政府都在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5、经济决策知识化。
㈠经济决策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经济决策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以科学预测为基础,按最优化的要求,选择经
济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的经济管理过程。
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济活动的成败,经济活动的效益。
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正副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和戈尔打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振兴美国经济”的旗帜。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于11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统戈尔一直抓科技工作——10年前美国开始搞知识经济。
日本在90年代落后美国的距离加大,这与日本经济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日本重视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而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1995年11月日本通过《科技基本法》,1997年2月将科技厅和文部省合并为“教育科技者“,加强对科技协调和管理。
美国的策略优势:①HDTV—开始研究就基于数字技术②传真技术—E-mail。
中国的实例: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决策,使国家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归缩点——知识化经济决策的开始。
2、知识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强调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决策知识化指决策过程信息化科学化。
①经济决策以创新为根本出发点。
过去经济决策以计划、组织、控制为出发点,强调社会生产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的核心不是计划和组织生产活动,而是激发创新,强调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多的科技知识。
②经济决策以市场为导向。
决策必须尽可能与市场的变化及趋势一致,利用机遇避开威胁。“抓住机遇”成了时髦
词。
③决策面向未来,关注宏观与微观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
④决策的目的是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美国的“两低一多”,知识经济有能力抚平经济同期性波动现象。
⑤决策手段信息化科学化。
数字政府,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及其设备应用在经济决策中。
⑥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是向高投入、高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转化,还是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
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向专用机器为基础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还是向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基础的敏捷生产方式转变?
6、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
指地球有限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70年代生态环境学家提出:
三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人类劳动过程实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原始社会:人靠夺取自然产品维持生存,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地理循环运动来补充、补偿和净化,对自然几乎无影响。
农业社会:开始对自然改造性利用,但仍未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听天由命”、“竭泽而渔”,对自然的依赖90%。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利用(稀缺资源:煤、石油、矿产等(非再生资源)。后果资源缺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化。50年代后世界能源消耗以5%上升,几十年后石油等能源将耗竭,全球每年有25万吨土石流失,对自然依赖为60%。
全世界如果以美国60—70年代的所谓的现代化社会模式为榜样进行现代化建设,则人类将会面临灾难。
美国的作法:70年代后开始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产业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再从国外低价进口这些产业的成品。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首要依托,对自然的依托只有20%
①智力资源具有使用重复性,自身繁殖性,开发无穷性的特点,可以为可持续发
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知识经济并不是不要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纸与知识,50—100磅玻璃约维电缆传递的电话信量同吨铜线相同,所用能源生产只有5%。
a对自然资源保护性开采——环保产生(需求少了)。
b使用高科技开发丰富资源代替衡稀有资源集成电路使用的最便宜的石头。可控核聚变
再生能源使用的是水中的氢。
c高科技可以创造新的资源(航天、海洋)
新材料技术:新的合成材料
生物工程:“克隆”新的物种
航天、海洋:创造新的生存空间
③知识经济不是不要劳动力资源
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有高科技、高智力的人才
④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联合国1994年关于“世界科学的报告”中说“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与富国
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转让,就无法持续地发展。
1991年3月以来美国保持两低一高,通货膨胀率3%,失业率5%,增长率4%。
克林顿说:“我相信,在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有可能会超乎我们以前的想象,取得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它是一种非消耗性的,可在使用中增殖的生产要素。
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牺牲品。
文字的记载依赖于动、植物的消耗,全世界造纸行业每年消耗的森林资源高达数千万立方米,因造纸形成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森林被人类寻觅知识的视线扫光,污水从人类寻觅知识的眼里流出。
知识和信息存贮的载体:磁带——“信息高速公路”
磁盘700M字节可以存贮3.5亿个汉字(2.5立方木材)
信息高速公路computer-communicalion-contral
collection四“C”
知识共享
传播加快
查询方便
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四、知识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
1、知识经济的判断标准。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为经济界接受已经成了
不争的事实,不少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正在研究本国或全世界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知识经济,除了要作一般的定性分析之外,比如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等,还应当有一个量化标准。有了量化标准我们才可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李茂生提出了以下三个标准。
①全要李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亦译作“总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劳动
与资本这两个物质要素以外的所有其他要素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其具体计算公式是
A=Q-W1K-W2K
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Q代表总产出增长率、K代表资本存量增长率、L代表劳动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出了除了资本与劳动力两个要素以外的其他所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其他所有要素有:规模经济、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劳动的重新配置、教育培训以及R8D的费用。可以归纳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这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所覆盖的内容。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历来对推动经济发展很有作用,这种作用在农业经济形态时很小,在工业经济时代较大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十分巨大。全要李生产率应当高才算知识经济?李茂生认为应当50%以上。而且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20世纪后半叶,某些国家经济中的全要李生产率已经超过50%,但它们的经济还不能说是知识经济。
②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就如同石油和煤在工业经济中
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高低,可以用作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进入知识经济的标志之一。199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表了美国政府关于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第一份评估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25%。美国只是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上,作为判断进入知识经济的标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高于30%。
③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
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崛起,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力量是知识经济形成的标志,显
然可以用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知识经济形成的判断标准之一。在知识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最近三年的经济增长已经有大约27%来自于高科技产业,这个比例现在仍在继续增长,作为判断标准,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30%。
除了以上三项外,还可以采其他一些衡量标准。比如兰领工作与白领工人的比例,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等,知识经济的启动,即开始发展知识经济而不是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也有一些标准,比如吴孚松认为GDP达到5000美元时,国家有条件发展知识经济,因为美国1951年创建硅谷,葡萄牙1992年创办国家科技工业园时GDP为5000美元左右。当然标准都是人为定的,但定的要有现实意义,定的过高,没有一个国家是知识经济,研究知识经济失动意义,定的过低,模糊了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界线。一般的美国的发展现状为标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站在了知识经济的门槛上。
2、知识经济只是初见端倪。
尽管大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只不过处于萌芽状态,如果按以上标准判断知识经济,则说明作为知识经济的领头羊的美国只不过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上。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一段时间。事实也是这样,当今美国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惟有信息科技产业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美国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也没有全面铺开。汽车的核心发动机仍是20世纪的老模式,汽车生产仍是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硬性生产,生产方式的柔性化程度不高。专家们估计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的标志产业(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环保、管理)的产值估计要到2010年才可能全面超过传统产业(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予计到2030世界可全面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以说知识经济只是初见萌芽,正如我国学者吴孚松认为“今天的世界,正如300年前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一样,只能说出现了知识经济的萌芽,即便在这方面领先的美国也还没有形成知识经济。”同志也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3、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现状和对策。
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的初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还未完成,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50年代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创建硅谷时,美国GDP按可价格计算为5000美元,葡萄牙1992年兴建科技工业园区,即开始超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GDP按可比价计算为5258美元。而中国现在的GDP为800多美元,远低于GDP5000美元的水平,显然中国还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从社会知识化水平看,我国现在成文文育率为19%,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比为4%,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葡萄牙1992年由政府倡导开始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全国成人文育率为13.8%,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为29%,这估计是知识经济对社会化知识水平的最低要求。知识经济是劳动智能化的经济,社会知识化水平低将制约知识经济的发展。从科技到新能力来看,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略高于意大利,明显低于美、日、德、英、法、加拿大。我国科技人员总在全世界排名第4位,但科研成果总量排名32位,专利指标数排第21位,1996年我国GDP总值排世界第7位,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第28位。现在,我国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企业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有20%。中国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较发达国家慢,美国大部分科研人员在企业(占62%),而中国的科研人员一般集中在单纯的科研机构,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科技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科技竞争力低也将制约知识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不能搞知识经济。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某些地区或某些领域实现知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可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率先进行知识经济的探索和试验,培育新的知识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极。其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嫁接”、“稀释”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举。第三,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给我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认清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式,仍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模式发展工业经济,则我们不仅会拉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还会饱受更严重的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灾难。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唯一方法,美国追赶英国、日本追赶西方国家都是借助了科技革命的浪潮实现跨越式追赶。在某些技术革命落后的领域,他们的追赶战略也是跨越式的。例如美国的传真机技术落后于日本,美国没有继续研究和发展传真机技术,而是直接开发研究E-mail,高清晰度电视(HDTV)领域,美国起步晚于日本,日本80年代开始研究HDTV,并取得成功,但他们研究是模拟电视,美国一开始就着手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研究,美国的研究成果优于日本,世界很可能采用美国HDTV制式。当今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比如在发展农业方面,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机械化、大规模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使农业生产知识化。在发展乡镇工业方面,我们不能走大规模、标准化、高机械化的投产开发模式,而应该大量应用计算机集成应用技术,实现敏捷生产方式:即非标准、分散化、小模规的“柔性化”生产方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胆试验,勇于创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我们一定会借助当今知识经济的浪潮,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活动的效益。
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正副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和戈尔打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振兴美国经济”的旗帜。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于11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统戈尔一直抓科技工作——10年前美国开始搞知识经济。
日本在90年代落后美国的距离加大,这与日本经济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日本重视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而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1995年11月日本通过《科技基本法》,1997年2月将科技厅和文部省合并为“教育科技者“,加强对科技协调和管理。
美国的策略优势:①HDTV—开始研究就基于数字技术②传真技术—E-mail。
中国的实例: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决策,使国家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归缩点——知识化经济决策的开始。
2、知识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强调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决策知识化指决策过程信息化科学化。
①经济决策以创新为根本出发点。
过去经济决策以计划、组织、控制为出发点,强调社会生产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的核心不是计划和组织生产活动,而是激发创新,强调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多的科技知识。
②经济决策以市场为导向。
决策必须尽可能与市场的变化及趋势一致,利用机遇避开威胁。“抓住机遇”成了时髦
词。
③决策面向未来,关注宏观与微观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
④决策的目的是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美国的“两低一多”,知识经济有能力抚平经济同期性波动现象。
⑤决策手段信息化科学化。
数字政府,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及其设备应用在经济决策中。
⑥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是向高投入、高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转化,还是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
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向专用机器为基础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还是向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基础的敏捷生产方式转变?
6、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
指地球有限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70年代生态环境学家提出:
三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人类劳动过程实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原始社会:人靠夺取自然产品维持生存,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地理循环运动来补充、补偿和净化,对自然几乎无影响。
农业社会:开始对自然改造性利用,但仍未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听天由命”、“竭泽而渔”,对自然的依赖90%。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利用(稀缺资源:煤、石油、矿产等(非再生资源)。后果资源缺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化。50年代后世界能源消耗以5%上升,几十年后石油等能源将耗竭,全球每年有25万吨土石流失,对自然依赖为60%。
全世界如果以美国60—70年代的所谓的现代化社会模式为榜样进行现代化建设,则人类将会面临灾难。
美国的作法:70年代后开始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产业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再从国外低价进口这些产业的成品。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首要依托,对自然的依托只有20%
①智力资源具有使用重复性,自身繁殖性,开发无穷性的特点,可以为可持续发
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知识经济并不是不要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纸与知识,50—100磅玻璃约维电缆传递的电话信量同吨铜线相同,所用能源生产只有5%。
a对自然资源保护性开采——环保产生(需求少了)。
b使用高科技开发丰富资源代替衡稀有资源集成电路使用的最便宜的石头。可控核聚变
再生能源使用的是水中的氢。
c高科技可以创造新的资源(航天、海洋)
新材料技术:新的合成材料
生物工程:“克隆”新的物种
航天、海洋:创造新的生存空间
③知识经济不是不要劳动力资源
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有高科技、高智力的人才
④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联合国1994年关于“世界科学的报告”中说“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与富国
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转让,就无法持续地发展。
1991年3月以来美国保持两低一高,通货膨胀率3%,失业率5%,增长率4%。
克林顿说:“我相信,在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有可能会超乎我们以前的想象,取得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
它是一种非消耗性的,可在使用中增殖的生产要素。
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牺牲品。
文字的记载依赖于动、植物的消耗,全世界造纸行业每年消耗的森林资源高达数千万立方米,因造纸形成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森林被人类寻觅知识的视线扫光,污水从人类寻觅知识的眼里流出。
知识和信息存贮的载体:磁带——“信息高速公路”
磁盘700M字节可以存贮3.5亿个汉字(2.5立方木材)
信息高速公路computer-communicalion-contral
collection四“C”
知识共享
传播加快(1秒钟可传完两年人民日报)
查询方便
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四、知识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
1、知识经济的判断标准。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为经济界接受已经成了
不争的事实,不少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正在研究本国或全世界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知识经济,除了要作一般的定性分析之外,比如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等,还应当有一个量化标准。有了量化标准我们才可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李茂生提出了以下三个标准。
①全要李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亦译作“总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劳动
与资本这两个物质要素以外的所有其他要素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其具体计算公式是
A=Q-W1K-W2K
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Q代表总产出增长率、K代表资本存量增长率、L代表劳动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出了除了资本与劳动力两个要素以外的其他所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其他所有要素有:规模经济、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劳动的重新配置、教育培训以及R8D的费用。可以归纳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这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所覆盖的内容。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历来对推动经济发展很有作用,这种作用在农业经济形态时很小,在工业经济时代较大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十分巨大。全要李生产率应当高才算知识经济?李茂生认为应当50%以上。而且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20世纪后半叶,某些国家经济中的全要李生产率已经超过50%,但它们的经济还不能说是知识经济。
②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就如同石油和煤在工业经济中
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高低,可以用作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进入知识经济的标志之一。199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表了美国政府关于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第一份评估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25%。美国只是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上,作为判断进入知识经济的标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高于30%。
③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
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崛起,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力量是知识经济形成的标志,显
然可以用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知识经济形成的判断标准之一。在知识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最近三年的经济增长已经有大约27%来自于高科技产业,这个比例现在仍在继续增长,作为判断标准,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30%。
除了以上三项外,还可以采其他一些衡量标准。比如兰领工作与白领工人的比例,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等,知识经济的启动,即开始发展知识经济而不是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也有一些标准,比如吴孚松认为GDP达到5000美元时,国家有条件发展知识经济,因为美国1951年创建硅谷,葡萄牙1992年创办国家科技工业园时GDP为5000美元左右。当然标准都是人为定的,但定的要有现实意义,定的过高,没有一个国家是知识经济,研究知识经济失动意义,定的过低,模糊了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界线。一般的美国的发展现状为标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站在了知识经济的门槛上。
2、知识经济只是初见端倪。
尽管大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只不过处于萌芽状态,如果按以上标准判断知识经济,则说明作为知识经济的领头羊的美国只不过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上。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一段时间。事实也是这样,当今美国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惟有信息科技产业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美国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也没有全面铺开。汽车的核心发动机仍是20世纪的老模式,汽车生产仍是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硬性生产,生产方式的柔性化程度不高。专家们估计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的标志产业(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环保、管理)的产值估计要到2010年才可能全面超过传统产业(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予计到2030世界可全面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以说知识经济只是初见萌芽,正如我国学者吴孚松认为“今天的世界,正如300年前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一样,只能说出现了知识经济的萌芽,即便在这方面领先的美国也还没有形成知识经济。”同志也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3、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现状和对策。
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的初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还未完成,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50年代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创建硅谷时,美国GDP按可价格计算为5000美元,葡萄牙1992年兴建科技工业园区,即开始超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GDP按可比价计算为5258美元。而中国现在的GDP为800多美元,远低于GDP5000美元的水平,显然中国还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从社会知识化水平看,我国现在成文文育率为19%,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比为4%,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葡萄牙1992年由政府倡导开始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全国成人文育率为13.8%,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为29%,这估计是知识经济对社会化知识水平的最低要求。知识经济是劳动智能化的经济,社会知识化水平低将制约知识经济的发展。从科技到新能力来看,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略高于意大利,明显低于美、日、德、英、法、加拿大。我国科技人员总在全世界排名第4位,但科研成果总量排名32位,专利指标数排第21位,1996年我国GDP总值排世界第7位,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第28位。现在,我国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企业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有20%。中国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较发达国家慢,美国大部分科研人员在企业(占62%),而中国的科研人员一般集中在单纯的科研机构,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科技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科技竞争力低也将制约知识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不能搞知识经济。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某些地区或某些领域实现知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可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率先进行知识经济的探索和试验,培育新的知识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极。其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嫁接”、“稀释”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举。第三,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给我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认清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式,仍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模式发展工业经济,则我们不仅会拉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还会饱受更严重的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灾难。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唯一方法,美国追赶英国、日本追赶西方国家都是借助了科技革命的浪潮实现跨越式追赶。在某些技术革命落后的领域,他们的追赶战略也是跨越式的。例如美国的传真机技术落后于日本,美国没有继续研究和发展传真机技术,而是直接开发研究E-mail,高清晰度电视(HDTV)领域,美国起步晚于日本,日本80年代开始研究HDTV,并取得成功,但他们研究是模拟电视,美国一开始就着手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研究,美国的研究成果优于日本,世界很可能采用美国HDTV制式。当今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比如在发展农业方面,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机械化、大规模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使农业生产知识化。在发展乡镇工业方面,我们不能走大规模、标准化、高机械化的投产开发模式,而应该大量应用计算机集成应用技术,实现敏捷生产方式:即非标准、分散化、小模规的“柔性化”生产方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胆试验,勇于创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我们一定会借助当今知识经济的浪潮,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配置、教育培训以及R8D的费用。可以归纳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这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所覆盖的内容。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历来对推动经济发展很有作用,这种作用在农业经济形态时很小,在工业经济时代较大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十分巨大。全要李生产率应当高才算知识经济?李茂生认为应当50%以上。而且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20世纪后半叶,某些国家经济中的全要李生产率已经超过50%,但它们的经济还不能说是知识经济。
②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就如同石油和煤在工业经济中
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高低,可以用作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进入知识经济的标志之一。199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表了美国政府关于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第一份评估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25%。美国只是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上,作为判断进入知识经济的标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高于30%。
③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
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崛起,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力量是知识经济形成的标志,显
然可以用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知识经济形成的判断标准之一。在知识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最近三年的经济增长已经有大约27%来自于高科技产业,这个比例现在仍在继续增长,作为判断标准,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30%。
除了以上三项外,还可以采其他一些衡量标准。比如兰领工作与白领工人的比例,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等,知识经济的启动,即开始发展知识经济而不是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也有一些标准,比如吴孚松认为GDP达到5000美元时,国家有条件发展知识经济,因为美国1951年创建硅谷,葡萄牙1992年创办国家科技工业园时GDP为5000美元左右。当然标准都是人为定的,但定的要有现实意义,定的过高,没有一个国家是知识经济,研究知识经济失动意义,定的过低,模糊了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界线。一般的美国的发展现状为标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站在了知识经济的门槛上。
2、知识经济只是初见端倪。
尽管大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只不过处于萌芽状态,如果按以上标准判断知识经济,则说明作为知识经济的领头羊的美国只不过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上。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一段时间。事实也是这样,当今美国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惟有信息科技产业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美国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也没有全面铺开。汽车的核心发动机仍是20世纪的老模式,汽车生产仍是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硬性生产,生产方式的柔性化程度不高。专家们估计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的标志产业(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环保、管理)的产值估计要到2010年才可能全面超过传统产业(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予计到2030世界可全面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以说知识经济只是初见萌芽,正如我国学者吴孚松认为“今天的世界,正如300年前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一样,只能说出现了知识经济的萌芽,即便在这方面领先的美国也还没有形成知识经济。”同志也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3、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现状和对策。
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的初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还未完成,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50年代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创建硅谷时,美国GDP按可价格计算为5000美元,葡萄牙1992年兴建科技工业园区,即开始超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GDP按可比价计算为5258美元。而中国现在的GDP为800多美元,远低于GDP5000美元的水平,显然中国还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从社会知识化水平看,我国现在成文文育率为19%,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比为4%,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葡萄牙1992年由政府倡导开始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全国成人文育率为13.8%,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为29%,这估计是知识经济对社会化知识水平的最低要求。知识经济是劳动智能化的经济,社会知识化水平低将制约知识经济的发展。从科技到新能力来看,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略高于意大利,明显低于美、日、德、英、法、加拿大。我国科技人员总在全世界排名第4位,但科研成果总量排名32位,专利指标数排第21位,1996年我国GDP总值排世界第7位,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第28位。现在,我国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企业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有20%。中国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较发达国家慢,美国大部分科研人员在企业(占62%),而中国的科研人员一般集中在单纯的科研机构,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科技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科技竞争力低也将制约知识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不能搞知识经济。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某些地区或某些领域实现知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可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率先进行知识经济的探索和试验,培育新的知识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极。其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嫁接”、“稀释”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举。第三,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给我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认清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式,仍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模式发展工业经济,则我们不仅会拉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还会饱受更严重的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灾难。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唯一方法,美国追赶英国、日本追赶西方国家都是借助了科技革命的浪潮实现跨越式追赶。在某些技术革命落后的领域,他们的追赶战略也是跨越式的。例如美国的传真机技术落后于日本,美国没有继续研究和发展传真机技术,而是直接开发研究E-mail,高清晰度电视(HDTV)领域,美国起步晚于日本,日本80年代开始研究HDTV,并取得成功,但他们研究是模拟电视,美国一开始就着手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研究,美国的研究成果优于日本,世界很可能采用美国HDTV制式。当今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比如在发展农业方面,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机械化、大规模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使农业生产知识化。在发展乡镇工业方面,我们不能走大规模、标准化、高机械化的投产开发模式,而应该大量应用计算机集成应用技术,实现敏捷生产方式:即非标准、分散化、小模规的“柔性化”生产方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胆试验,勇于创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我们一定会借助当今知识经济的浪潮,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