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和专职人员接受委托,对有关经济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行政监督与经济监督的融合。它是在我国1983年恢复建立审计制度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体制转轨时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轨过程的内在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对含有重大错误的经济责任主体的履行情况表达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既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也包括接受委托的社会审计组织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内审人员;“重大错误”是存在舞弊或欺诈等行为的事项;“不恰当审计意见”既包括审计主体错误地否定了经济责任主体的履责情况,也包括审计主体错误地认可了经济责任主体的履责情况,即误拒和误受。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角度将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分析

1、审计对象和目标复杂,审计难度大。经济责任审计既对“事”也对“人”,审计目标复杂。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和对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存在区别,审计目标均很复杂。另外,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不断扩大,审计判断和评价的对象也日趋复杂化,这使得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明显增加。

2、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责任审计并非简单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是通过对其履行责任的评价,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吏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国家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和任命领导提供依据,其影响重大从而导致风险加大。

3、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欠规范。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难度大,从而加大审计风险。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需审查不同的内容,难以使用统一的经济指标。目前的经济指标主要为财务指标,而非财务指标,如环保指标、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社会绩效指标以及经济增长指标等都相对偏少。财务指标属历史性指标,具有滞后性特征,以此为依据难免引发责任人的短期行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不同的委托单位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指标体系不明确、不科学、不统一,容易削弱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从而导致评价失误,风险会因之加大。

4、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隐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有无违反财经法纪、行贿受贿等经济问题,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发现这些问题,会导致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

5、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责任界定复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合理界定经济责任。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主要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这些责任的界定不仅涉及到责任依据问题,也涉及到界定标准问题。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和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的界定会很困难,审计风险就会很大。

(二)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分析

1、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一些审计组织及涉及人员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和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最终使审计工作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加。

2、审计工作中存在违规操作、越权处理。审计人员应以《两个规定》为依据,严格按照既定的审计程序执行审计。但实际中仍存在着违反程序操作、越权处理处罚的情况,这些行为加大了审计风险。

3、取证不当,查证不实。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复杂、内容广泛,加之经济舞弊手段隐蔽,以及审计成本制约和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难度大,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4、定性不准,评价失真。若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评价时引用法律法规不当、措辞运用不规范或对性质相同的问题定性不一样,最终会引发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中若存在下列事项:对非评价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即对审计人员无法从会计资料、统计资料等经济资料中取证的事项而予以评价,超越了《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标准》规定的范围,属越轨行为;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进行评价,使审计评价失去严肃性;对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进行评价,使审计评价显得过于随意;用词不当的审计评价,或者显得过于暧昧、模棱两可,或者避重就轻、敷衍塞责,即审计评价失真,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在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形成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控制与防范。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本文认为首先应改善审计开展的外部环境。

1、加强治理法律环境。治理法律环境,修改、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理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使审计有法可依,从而解决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另外还要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即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协助审计人员审查工作;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有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双向承诺制度和审计失败追究制度。双向承诺制度的建立可以分清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审计前,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及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对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书面承诺,以明确会计责任。同时,要求被审计者本人提交自己整个任职期间内的述职报告,并对述职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承诺。此外,审计组组长应向审计机关承诺,对递交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执行廉政纪律情况负责。这既有利于预防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也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

3、制定规范、适用的审计程序。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仍然缺乏规范、适用的审计程序。制定规范的审计程序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时必须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不能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审计程序。

4、制定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公正、客观评价的基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减少审计人员评价的失误,从而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有了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外部环境,审计机关仍然要加强内部的质量控制,做到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

(1)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加强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要加强审计独立性,就要逐步理顺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克服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要在法规上限制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同时,要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努力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另外,审计机关要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严格坚持三级复核制度,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大,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3)强化政策观念,依法开展审计。有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做到有法可依,审计人员还必须做到有法必依。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要防范审计风险,就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政策观念,必须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