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转型期就业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转型期就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转型期就业

〔摘要〕经济结构调整是改革发展的要求,也给就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就业质量,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拓展就业渠道的途径主要是:协调各种关系,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刺激总需求;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自主创业,提倡灵活就业。

〔关键词〕经济转型,就业问题,挑战,机遇,途径

我国正处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总理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会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变化,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健康转型。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转型、结构的调整使就业再一次面临着冲击,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经济转型给就业带来的挑战

经济转型主要是指技术转型、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转型、金融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合成变动,其中主要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过程。这种转型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因而是一种阶段性质的变化或飞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拉开以后,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二十多年经济的发展,使经济结构已渐趋合理,但仍存在大量问题。正如总理多次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一方面,经济发展很快,效益明显提高,活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结构性矛盾,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组织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结构调整并不是“免费的午餐”,是一个就业创造与破坏并存的过程。产业升级必然伴随技术进步和结构性调整,相当一些传统产业通过市场调整而被迫收缩,由此引起大批剩余人员进入失业状态。这是因为: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一部分人员的失业。首先,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使得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不得不在各产业间进行重新配置,即减少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消除“一个人的饭五个人吃,一个人的工作五个人干”的局面,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然而,这一调整带来的却是大量富余劳动力的下岗、失业。其次,随着各产业部门自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器代替手工、电脑代替人脑,客观上对劳动力具有明显的排斥性,表现为劳动力被机器所代替,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人口,形成失业。再次,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兴起与走向衰落产业的相应萎缩,会造成结构性摩擦,其中走向衰落的“夕阳产业”部门的生产趋于停滞乃致绝对下降,必将使这类产业部门不可避免地排挤部分劳动力。当这部分劳动力不能及时被新兴产业所吸纳时,便会形成结构性失业。

第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使部分人员失业。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周期性波动,其发展也存在着高潮和低潮。当经济运行处于繁荣阶段时,社会需求旺盛,企业普遍开足马力,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上升。而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潮时,社会需求疲软,企业普遍压缩生产,甚至停工关闭,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势必相应减少,于是对劳动力的需求便会随之下降。这时,不仅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而且原有就业人口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形成失业人口,目前我国就处于这个阶段。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人均消费普遍不足,由此带来一支人数相当可观的下岗待业队伍,这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安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高速发展的经济降温,使就业需求增长缓慢。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迅猛的势头。为了克服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党中央提出一方面发展、改革、稳定的任务很重,经济需要保持较快地增长;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止其发展势头,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高速发展的经济降温,使我国的就业需求增长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80万个就业机会。其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经济增长对适应国际经济交流和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却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存在越来越明显的差距,从而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特别是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学生就业由统包统分转变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另外,高校的扩招,也加剧了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空前严峻的局面。

二、经济转型给就业带来的机遇

尽管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给就业带来了许多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第一、二、三产业间的调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3.7%,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60%~80%的比例相差甚远。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的28.6%,远低于印度的55%和美国的81%,第三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就业潜力。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等基础性产业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要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这就为充分就业提供了空间。

其次是三大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综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其重要的特征是全面转型期,即经济发展进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社会发展进入向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转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的社会制度改革的转型。我国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淘汰落后行业和产业,兴办新兴行业、产业,这是扩大就业的新来源。再次是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数以亿计的农业从业者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化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我国工业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我国目前正处在更为复杂的经济转型当中,各地区、各行业在参差不齐地完成不同条件下的经济转型,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迈进,而内陆偏远地区则可能还处在人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中,甚至刚踏入人力密集型的阶段。正因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差异化,它才蕴含着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就业市场。

三、经济转型期拓展就业渠道的途径

就业问题不仅关乎经济发展问题,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经济的转型促使我们应该对就业进行新的探索。笔者通过实践、论证深深认识到:要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注重数量与专业结构的矛盾——稳定增长速度,调整专业结构为主要矛盾方面;清除市场分割,促进毕业就业流动机制的形成,完善市场就业;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推动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构建社会化、信息化、多部门参与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服务机构体系;加强对长期待业毕业生的服务,将其纳入扶持就业优惠政策的范围,保持社会稳定。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协调各种关系,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作出更大努力。一是立足于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有力拉动。把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步推进;二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支持劳动者更多地通过市场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大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四是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为就业困难人员“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五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和吸收一切有益的经验,推动我国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不断提高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扩大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就业上作用直接,特别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更需要抓好。我们要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因此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然而,我国就业问题却非常严峻,所以,国家把解决就业问题已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实现呢?笔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应成为失业人员就业及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十六大又重申了它的重要性。这一政策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形成了多种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逐年上升,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要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种产业和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4.鼓励自主创业,提倡灵活就业。国家除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外,还应开辟多条渠道,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同时,利用就业指导课及一切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其更新就业观念,打破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接受灵活就业。

此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大力刺激总需求。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达到充分就业,除政府干预经济外,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之一。

总之,社会各界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使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燕.人才战略的设计理念探析〔J〕.理论研究,2004,(1).

〔2〕白玉芳.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利用与开发〔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