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场经济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场经济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的一个自我完满的运行机制,它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政府行为的干预就可以相当完满地运行。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交换一方能够在交换中获得过高利润,那么市场中的供给将会自动增大,从而使供给物品价格下降,直至下降到均衡利润为止。相反,如果交换一方在交换中出现亏损,那么供给将会终止,这样会使供给减少直至相关物品的价格上涨到能够获得均衡利润的水平。

但市场经济也具有一个基本问题:投机。投机是市场经济所经常带有的病态现象,是人们追逐利润太过极端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产生于正常需求增长带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平淡,就没有上涨的价格基础使投机得以形成。正常需求增长所造成的价格上涨越快,投机也就越狂热。不过,如果需求增长而价格受到控制不能随着上涨,同样会产生投机现象,就象坐车出行的人增多,但车票价格受到控制不能提价时,同样会出现“票贩子”投机车票行为一样。这实际上是价格上涨机制绕过价格控制体制而在另一方面冒出来的体现,因此需求增加大于供给所导致的价格上涨是难以控制的。

在这“投机随正常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而产生”同时,投机反过来对正常需求产生干扰作用,使市场变得畸形化,不再正常运转,使得人们看不清正常需求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少。为了观察到市场需求中哪一些是正常的,哪一些是投机的,聪明的人们也发明了一些观察手段,比如在当今问题最多的房地产市场中,人们就以楼房的租金价格与出售价格的比较,或者以楼房价格与人均年收入的比较,来说明问题。人们购买楼房并不一定拿来居住使用,许多人拿来投机炒作,谋求待价而沽,但人们租房更多的是居住使用(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专门的租房转手而谋利的情况。但如果存在第二者、第三者租房转手,那房屋原有者为何不直接与最终租用人联系业务而获得更大利益?因此租房转手实际上并不成为普遍现象)。如果(租金/房价)这个比值很低,说明房价之高大大超过了人们对楼房的实际使用所承受的价格,此时人们更愿意租房使用,从而也会把房租普遍拉高。而房价之所以高过市场对楼房的实际需求使用所具有的价格程度,就是因为存在对楼房商品的投机因素,这个因素在拉高房价。相反,如果这个比值很高,就说明人们现在的房价与租金相比很低,此时人们便愿意买房居住使用而不愿租房,同时也说明,此时市场对楼房商品的投机现象最少。

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有一个区别:正常需求会遵守供求关系,在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但投机正好相反,在价格上涨时投机需求量会增大,价格下降时投机需求量反而减少,如果价格下降到最低,则投机现象消除,但此时却正好是正常需求最大的时候。

仔细考虑,投机需求也不违反供求关系,只不过在这里起作用的不是实际价格的多少,而是“预期价格”的变化程度。所谓预期价格是指人们对商品价格变化趋势的预估,它与实际价格往往存在不同甚至矛盾之处。比如当某商品价格正在上涨时,人们对它当前价格的预估往往是最小的,即从当前起,价格仍不断上涨,当前价格与以后价格相比仍是最低的。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商品价格实际上涨越快,人们对它的预估反而越低,从而使人们更多地将资金拥向这种商品,形成商品价格中“追涨”现象。相反,如果商品价格趋向下降,则人们会预估商品当前的价格是最高的,从而在商品价格下跌过程中出现“杀跌”现象。所以,供求关系中反常的价格“追涨杀跌”现象,也是供求关系的一种曲折体现。这种情况在投机性需求中体现得成为显著。

这样,通过这种“越贵越买,越买越贵”的投机炒作,投机现象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资源与财富都卷进来了;此时,社会财富在价格涨跌的过程中产生大转换,产生重新的社会分配。那些商品价格上涨很快的行业,越来越多将社会资源圈卷进来,所占去的社会资源甚至会使其它行业出现紧缩局面。比如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价格上涨过快而将过多的社会资源、过多的社会购买力圈卷进来,自然会使其它行业因购买力不足而出现紧缩局面。在这种社会重新分配的格局中,在价格上涨期能够截取一小段上涨价格的人,就可以额外获得一笔财富,相反,在价格下跌期遭受一段下跌价格的人,则会损失一笔财富。所领受和遭受的价格幅度越大,所得到或者损失去的财富也就越大。

社会财富在价格涨跌过程中的这种重新分配,是维持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的“零和游戏”?还是使社会财富总量有所损失?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种价格涨跌的情况下,财富量不能再以当前这种价值变动幅度较大的货币来衡量,而要以实物财富或者以币值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对这些财富的衡量来判断。

另外,正常需求的物品一旦因投机炒作而价格爆涨,则这种物品就会脱离正常需求所应具有的属性,变成了投机获利的纯粹形态,成为人们专门进行投机获利的纯粹手段与工具。比如当我们每天所必需消费的粮食的价格只有1元/斤时,我们会心安理得地每餐消费着一定量的粮食,但当粮食价格一下子上涨到30元/斤时,我们不敢消费那怕数量很少的粮食,而是小心翼翼将每一粒保护好,以图在市场上换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投机物品已经不再适合于人们的消费,而成为人们炒作谋利的工具。象今天某些城市里住房价格上涨那么剧烈,从5000元/平方上涨到17000元/平方,则住房已经脱离了它的原有居住功能,没人敢拿如此昂贵的住房来居住(如果居住过就变成了“二手房”,转让价格会低很多),而是拿它去作无数次的转手交换。于是,对住房商品就已经没有正常需求、正常消费可言了。

投机是产生市场经济繁荣与衰落波动的基本原因,投机旺盛,带动相关投资的旺盛(如房地产业的投机过度带动了水泥、钢材、铝材等行业的投资扩张,这些行业必将因房地产投机泡沫的破裂而遭受严重打击),则使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繁荣景象又反过来使投机行为加剧,最终因汲干社会相关资源而必然使社会经济趋向衰落,通货紧缩,市场价格普遍下跌。就象当今中国股市,过分的投机汲干了社会上可以用于股市的资源,从而使股市陷于难以拯救的衰落之中。这就迫使政府产生一定的政府行为,去控制市场的这种繁荣与衰落交替的局面。这样,原先在市场经济中并不必要的政府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被引入到市场经济机制中去;本来并不需要政府行为的市场经济机制,现在则显得必须依靠政府行为才能正常运转了。但政府行为到底是使市场经济运行得更平稳,还是使市场经济更容易陷于波动之中?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难题。其中最关键的,显然是与政府行为对市场经济的介入、干预的方式是否合乎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问题。

既然投机是市场经济繁荣与衰落波动的基本原因,那么政府就应牢牢抓住这一点,从这一点入手来控制与驾驭市场经济的运行。这也是对“市场经济运行容易产生投机现象”这种固有性质入手,而合乎规律地对市场经济进行控制的体现。具体地说,政府应特别注意市场经济中的投机现象,不应对之放任自流,否则,市场经济必定产生兴衰波动。只要管好这个问题,市场经济就可以长期平稳地运行与发展下去。可能有人说,管住投机只是管住“兴”的方面,“衰”的方面又如何治呢?实际上,衰是由兴带来的,投机造成过度、畸形的“兴”,最终因耗尽相关社会资源而必然转化为“衰”;因此“衰”并不能脱离“兴”而存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萧条,无不如此产生。凯因斯主义的问题正在于此,它只是单纯从“衰”的方面考虑治理问题(强调刺激需求的“需求管理”),而不太明白衰归根到底是由“兴”带来的。因此凯因斯主义在治理了“衰”后又必然带来畸形的“兴”,从而陷于频繁的“兴衰循环”甚至“兴衰重叠”(即滞胀)。

那么,如何抑制投机行为呢?前面说了,投机并不能自己形成,它必然产生(寄生)于正常的需求增长所形成的价格上涨过程中。因此,在正常需求发生增长特别是较大程度的增长,而致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时,就要特别防止投机现象的出现。如果市场平淡,那就不用预防投机现象的产生。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局就非常注意市场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特别是价格上涨情况,一旦有价格上涨过大的苗头,就会采取行动,以上调利率的手段对需求、对投机资金加以抑制,从而抑制市场价格的上涨趋势。当然,相对于美国经济来说,由于中国经济受(各级)政府行为的干预较重,所以利率变动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虽然并非没有作用,但其敏感性不算很大。

对于抑制投机现象,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象过去打击“投机倒把”行为那样对投机的人进行刑事性惩罚。但在今天看来这不是好办法,如果政府用行政打击的方法来抑制投机,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绝对不可能根除,就象运输繁忙紧张时期必定有人倒卖车票或车皮一样,打击可得一时但绝对不是根除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仍然是市场性的,即要增加有效供给来满足需求,以平抑价格,从而抑制投机,使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其次是对投机行为设置更高成本。比如,现在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对二年内转手的楼房征收高额税费,也必将对投机房地产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它是否有效还要取决于一个重要问题,即高额税费到底由谁负担?如果由投机者负担则可起到应有作用,相反,如果由消费者负担则不会起到应有作用,同时,楼房价格反而会因此进一步上涨。这说明,解决投机的根本办法仍然是增大供给以根除短缺,而不是在短缺的时候所采取的各种抑制手段。

针对供求波动而导致的问题,政府可以确立的另外一个作为,就是建立价格容易波动又经常受到市场较大需求的商品的储备机制,在相关商品价格下降到最低时吸纳储备,在其价格上涨时放出以平抑价格,从而起到抑制投机炒作的作用。这个政府作为虽然会占用一部分政府财力,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繁荣与衰落的波动所造成的损失。现在某些有实力的国家(如美国)建立起对石油这种关键必需品的储备制度,目的就是在石油短缺使其价格上涨太过时,向市场投放石油产品,从而避免因石油短缺而造成的危机局面。这是因深刻的历史教训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制度。在中国,也建立起了粮食储备制度。中国人口最多,吃饭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很值得建立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机制,以备灾年稳定市场供求之需。实际上,除了政府储备机制外,市场经济之下的各个民间经济体,也不同程度对各自行业所经营的产品物资进行一定程度的储备。比如食糖行业的各个经营者,会储备一定的食糖商品,他们在食糖价格最低时吸入,而在食糖价格最高时投放市场。但是在价格变化剧烈的时候,他们的这种储备行为也会变成投机性的“囤积居奇”,在价格趋向上涨时他们会大量购买所需要囤积的商品,而这种囤积则反过来使商品价格上涨更快,从而使正常的储备变成投机行为。正常储备与投机行为的基本区别是:前者会在储备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时投放市场,从而对价格上涨起到抑制作用;而后者则相反,在商品价格上涨时反而不断汲纳进来,从而对价格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政府行为在以各种手段抑制市场中自发形成的投机现象时,也往往对市场运行的其它方面设置限制,从而削弱社会供给能力,使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引来新的投机,最终造成市场经济的涨落波动,形成“繁荣---危机”的经济周期性。比如,众所周知,政府对市场准入的种种管制,会削弱市场的供给能力,最终导致不良结果。象今天,中国政府单纯是对土地管理的规范化,就明显导致土地价格的上扬,从而使整个房地产价格上涨。“去年的土地新政规定,所有经营性土地一律要公开竞价出让,土地出让规范化导致地价大幅度上涨…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却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从而使房地产市场越加火热,大量资本转向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的调控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土地是地方政府独家垄断的,而地方政府对受让土地方,设置了非常高的资质门槛,进入这个市场是相当困难的…事实上,目前的土地制度使得城市人口不能自行建造房屋,这等于把无数潜在的房地产企业家拒于门外…[这]事实上赋予了有幸进入这个市场的房地产开发商垄断权。一个行业的利润率长期大幅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必然意味着该行业是一个受政府保护的垄断性市场。房地产开发商所获得的高利润,除了正常的商业利润之外,大半是土地制度和管制权力所保障的垄断利润。”这使我们想起了“管制的悖论”:政府严禁生产与流通虽然完全是应该的必要的,但在客观上,管制却使价格变得高昂,利润极大,而这又极大地刺激了某些人冒死去做生产流通的罪恶勾当,从而使社会的贩毒吸毒现象禁而不止。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许多时候都存在着这种“结果”与“初衷”正相矛盾的情况。这应该促使政府行为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科学化,而不能靠“想当然”来办事。

所以,政府的许多行为实际上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当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而要求政府行为无处不在时,人们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正是政府的行为,成了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在里根政府上台之初,就曾经对政府过去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疏理精简,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大规模取消政府规章制度”,杜绝它们对社会经济运行有形无形的制约作用,提高社会生产率,以解决“滞胀”难题。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在政府管制市场的规章制度越来越多的今天,政府应该注意吸取别人的教训与历史经验,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经济的限制作用,尽量避免形成“结果”与“初衷”正相矛盾的尴尬局面。

当然,如果没有政府的限制,而是遭遇资源的自然供给不足,也会产生这种情况。17世纪当荷兰人对郁金香形成狂热需求时,需要海外进口的郁金香是自然的供给不足,从而使郁金香价格上涨,上涨的价格引来越来越强烈的投机,最终招致市场过度繁荣而衰落,整个国家陷于长久的经济萧条中。

“资源的自然供给不足”问题提醒我们意识到市场经济经常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这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危机。因为,根据上面所阐述的道理,需求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只有在遇到资源供给瓶颈的时候,才产生价格上涨,才会引起投机现象,最终将经济推向泡沫与危机的边缘。如果没有政府或社会的人为限制所造成的资源供给瓶颈,则只有“资源的自然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源供给瓶颈了。这样,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触及到了“资源的自然供给不足”的边界,从而引起危机。这样就迫使人们首先要解决资源自然供给不足的问题,使资源供给扩大。扩大了的资源能够维持市场经济更大规模的运行,直至触及到新的“资源的自然供给不足”边界,从而引起另一次经济危机。这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人类经济不断扩张至其边界,而这个边界也不断得到延伸的反映。于是,只要不是人为预设这个资源供给不足的边界,经济危机并非可怕可恶的事情,而是人类经济螺旋发展形态的体现。当然,经济危机必定带来许多副作用,需要及时预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按以上论述,最大的措施就是设法使资源的供给量尽可能大,如果不能这样,那就要抑制需求特别是投机需求,减缓经济扩张的规模与速度。

这里所谓“资源供给不足”具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是生产所需‘原料性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是引起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原因;第二是价格不断上涨的产品使购买消费(它同样包括生产性消费)它的一方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资源’去购买,从而使产品的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上涨,转而下跌。显然,对于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当其价格上涨到相当程度后,谁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市场“托市”在更高价格水平上,只好让价格往下泻,从而使无数投机者在价格下泻过程中遭受程度不同的亏损。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生产原料供给充足,则产品价格将保持在较低水平,于是在产品销售时就不会耗费太多社会购买力资源;相反,如果生产原料相对于扩张了的生产能力来说供给不足,则必定引起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上涨的价格必定要耗费过多社会购买力资源,从而使第一种资源的供给不足转化为第二种资源的供给不足。

这里所提出的这个以“投机”为关键环节的“经济周期”新理论,与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所提出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具有相当的吻合性。后者实际上也是从经济增长使资源供给遭遇瓶颈,导致物价上涨,最后这种上涨物价又必然走向下跌,来阐述经济周期的。“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高明则在于从一个新的视角证明了供给一方,特别是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需求一方所产生的影响,即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于供给。”它认为,由于技术进步,致使投资迅速增加,从而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经济繁荣,但它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运行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从而引起这些资源价格的上涨,然后又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带动了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市场机制的这种调节是反时的,经济不会大起大落。”不过它似乎把这种价格波动所引起的经济波动看得简单了点,因为:价格上升并不一定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过热的经济也并不一定能够因此“恢复正常状态”。因为正常需求所引起的价格上涨会引来投机活动,而这种投机行为则是随价格上涨的剧烈程度而加剧的。最后,不断加剧的投机将社会可用资源全部卷进来,当这些资源耗尽后,上涨的价格又掉头向下,下跌的价格使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亏损累累,社会经济遭受巨大伤害。因此,事情并非简单到“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这种“恢复平静”的状态,它是一种萧条的经济危机。不过这个“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稳定价格”的主张却是精辟之见!因为价格稳定就可以防止投机现象的出现,就可以使市场经济平稳运行。

除了这个经济周期理论外,所谓“乘数---加速数原理”的经济周期理论也包含着类似的思想。“根据该原理,产出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反过来刺激产出增长得更多。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潜在经济能力完全被用尽。在这一饱和点上经济增长率开始放慢,放慢的增长反过来又减少投资和存货,这将使经济进入衰退直至到达谷底。”这里强调快速增长与投资增加的互相加强的作用,这种作用最终会遭遇有限经济资源的瓶颈,通过价格的涨落,这种资源供给瓶颈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与危机。

总之,只要我们了解到市场经济波动性的“投机”原由,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与驾驭市场经济的运行,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发展社会经济,满足社会民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