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防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防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防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挥,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工业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前,在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防工业将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作用。为了使国防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按照国防工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认真把握和努力解决好一些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国防工业,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工业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国防工业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一、国防工业在推进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一是不平衡,二是东部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几次大规模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使我国落后地区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科技和工业基础,国防工业成为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近代国防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从1889年张之洞在武汉创建我国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60年里,由于统治阶级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破坏,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仅规模很小,速度很慢,而且布局很不合理,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国防工业的这一布局不仅使其国防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其应当发挥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受到严重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如何尽快地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国防工业,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任务。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集中体现在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上。“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不仅安排了大量的国防工业建设项目,而且在地区分布上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布局。

“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援建的实际施工项目工程为150个,军工企业占了44个,包括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1](P297)其它施工项目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国防工业相配套的基础工业,如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等。“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布局,是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备战的需要来进行的。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问的。”[2](P723-724)从工业布局的实际情况看,国防工业的新建项目主要安排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比重远高于被安排的中西部的民用项目。如,由苏联援建的106个民用项目中,被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只有32个;而在苏联援建的44个国防企业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却有35个。国防工业是先进工业的重要体现,国防工业新建项目集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五”计划完成后,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1](P298-299)

2.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三线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五”计划完成后,尽管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现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工业基础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到1964年,由于国际安全形势的恶化,全国的经济工作重点开始转向战备的轨道,并在三线地区(西南、西北内陆省份)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战略后方建设。三线建设初期的国防工业工程项目主要有: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重庆至万县为中心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甘肃的航空工业基地,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及酒泉钢铁厂等。[3](P2866)1969年,由于中苏边境冲突和周边安全形势的紧张,再度掀起了三线建设的高潮,要求把国防工业、科研重点项目迅速抢上去。在1970年拟定的“四五”计划中,用于三线建设的投资和建设项目占全国计划的一半以上。

从1965年到1980年,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资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几千个建设项目,建立了雄厚的军工生产基础和尖端国防科研试验基地。三线建设的开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战略大后方工业交通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内地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3](P2869)尽管三线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它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繁荣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给内地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过去人烟稀少的荒山僻野现成了著名的新型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十堰等,一些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不少中小工业城市,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3.改革开放后国防工业的调整改革,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与此同时,对国防工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国防工业的调整和改革主要表现为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搬迁,以及以“军转民”为重点的改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从1979年到1983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三线建设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投资方向,停建、缓建一批基建工程;二是一些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转向民品生产;三是对少数选址不当,难以维持生产,或者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工厂和科研院所,实行关、停、并、转。1983年底,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对三线建设进行全面调整改造,一是调整企业布局,二是调整产品结构,三是技术改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搬迁,以及转入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是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它为内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和改革使国防工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再造,许多企业通过转型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民用集团,如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转制为主要生产系列民用车辆的“东风”汽车集团、重庆兵器工业基地变成占世界产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车集团。不少三线基地还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如西昌导弹基地用长征系列火箭为世界多个国家发射了卫星,并成为世界知名的卫星城。通过军民结合的产品改造,到1990年,军工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经达到155亿,占当年军工企业产值的75%,比1985年增长了1.93倍。[3](P2873)经过调整和改造,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已初期规模,在一些具有相对优势领域初步构建起高技术产业群,如光电子产业、软件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航空产业、卫星应用产业、生物医药等,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的国防工业的调整和改革,使国防工业成为催生西部开发、实现西部崛起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国防工业与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的是以发展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上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然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过去经济相对比较好的地区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改变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我国国防工业多数地处中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对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积极的作用。

1.发挥国防工业的优势,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自然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加工层次浅,耗能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技术老化现象严重,技术层次比较低,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所面临的共同任务,而且是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重点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防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标志,发挥国防工业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可促进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主要是钢铁、机械、石油、石化、医药等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因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则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国防工业的技术优势,有助于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比如,利用军工遥感卫星等先进技术调查土地、林业、水利资源,监测生态环境、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能有效地促进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发挥国防工业的技术优势,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向民用传统产业转移先进技术,可加快民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程;而军工高新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则可直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直接利用军转民成果,可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在调整、改造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普遍进行了军转民,涌现了一大批军转民企业和军转民技术成果。国防工业的军转民成果,已经或正在成为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比如,陕西目前已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电子城、航天城、飞机城等高技术密集区域;四川的军工涉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医药、新型材料等多个领域,国防工业的军转民有力地促进民用航天、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和零部件等领域的发展,其中绵阳被誉为“中国西部电子城”;重庆经过军转民的发展,以“嘉陵”、“长安”为代表的摩托车、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新兴基地。一些军转民成果的产业化已经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如云南军工通过产业延伸发展的望远镜产业,已占世界望远镜的一半;由军工和烟草行业联手开发的烟草机械加工设备,已占全国市场的70%。[4]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依靠国防工业的军转民,在民用飞机、船舶、燃气轮机、汽车、精细化工等高技术产品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我国国防工业军转民的总体情况看,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的军转民成果,在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济增长点上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防工业的军转民力度不够,一些能用于民用生产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二是军转民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军转民成果主要以个别技术或产品形式存在,不仅规模小,而且未形成系列化,更没有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军转民成果的市场开拓不够,有的成果还未形成能够用于市场交易的商业化成果。有些进行商业化开发的军转民成果,由于不能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其自身的价值难于实现;有的成果没有充分发挥军工的技术优势,由于军转民成果同其它民用部门产品雷同,不仅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而且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进一步发挥国防工业军转民的技术优势,使之不断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扩大国防工业的军转民力度;二是进一步扩大军转民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开发力度;三是进一步扩大军转民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力度。通过将军转民技术和成果进行深层次开发,可逐步培育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依靠产业链拉动效应,可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国防工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并由此形成横向产业链和纵向产业链。在纵向产业链中,只有最后部分生产成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其它部分则隐蔽在生产者之间,并通过市场交易发生联系。横向产业链,则是整个产业链都直接面对消费市场,一起组装一件“产品”。传统军民分离体制下的国防工业,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防产业链,处在国防工业产业链上的科研生产部门,共同服务于军品生产目的,很难对民用部门和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拉动作用。随着我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工业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的确立,国防工业正逐步由封闭的产业链向开放的产业链转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依靠国防产业链的拉动效应,不仅有助于国防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可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国防工业作为一个开放的产业链,它对其它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是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来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民用部门广泛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延伸民用部门的产业链,起到扩展民用部门发展空间和提高社会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作用;二是通过国防工业部门参与民用产品的科研生产,使之不断向民用产业延伸,起到提高军工资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民用产业层次及民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在我国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市场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居民购买力有限,民用品市场内需不足,不少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差,本地产品不仅难于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而且满足不了本地市场对某些特定产品的需求。通过发挥国防工业产业链的拉动效应,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有助于当地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不仅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在投资乘数效应的进一步拉动下,可促进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通过扩大就业,可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国防工业科研和生产部门还可主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依靠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广泛地参与国家在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活动,如西部的“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等重大能源和交通基础建设。

三、发挥国防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需把握的关键点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点。为了充分发挥国防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重点把握。

1.坚持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激发国防工业的发展活力

国防工业能否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防工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活力。如果国防工业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活力,甚至自身难保,那么它就很难在振兴地方经济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然而,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国防工业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严重滞后于其它领域,效率低下和活力不足成为当前军工企事业单位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国防工业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国防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将严重制约国防工业在振兴地方经济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观念陈旧、体制僵化是导致国防工业发展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了激发国防工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能够扮演更加积极和主动角色,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发展特点更新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破除面向政府“等、靠、要”观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积极面向市场自谋出路、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二是破除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平等合作的开放意识;三是破除只重视社会效益而淡化经济效益的观念,牢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意识;四是破除单纯军品任务牵引的“尾随型”被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任务牵引与技术推进相结合的“超前型”主动发展意识。观念的更新是国防工业发展充满活力的前提,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则是使国防工业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保证。国防工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协调的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将国防科研生产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基础中,使国防工业的资源配置不断趋于优化;二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和国防发展的自身规律,建立一个高效而廉洁的国防采办体制,为军品的科研生产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秩序;三是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军工现代企业制度,使国防工业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今我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则更低。推进中西部等落后地区工业化发展步伐,是缩小我国地区之间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工业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5]我国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低、自然环境十分脆弱、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必须依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发展国防工业,以便更好地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国防工业必须更好地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以便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国防工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推进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此,需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利用国防工业的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帮助民用部门进行信息化改造,努力促进地方的信息化水平;二是要通过军转民技术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延伸,对地方有关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努力降低资源消耗量和严格控制排污量,并大力发展低能耗和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是要发挥国防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并可通过创办或依托地方的“科技园”、“工业园”或“产业园”等高新园区,使之成为吸纳和扩散科技成果及工业性项目的重要基地,从而不断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3.坚持军民结合和军民互动,力求确保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国防工业是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等物质技术手段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国防工业在支持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不能忘掉自身履行的主要职能——国防职能,要始终把自己承担的国防职能放在首位。国防工业要考虑如何在提高国防科研生产效率,认真履行国防职能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事业,并力求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国防工业部门来讲,既要履行好自己承担的国防职能,同时又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而在缩小地区之间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应当贯彻军民结合和军民互动的原则。

军民结合,就是在军品生产上打破军民分割的格局,不仅国防工业必须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而且民用部门也可以承担一定的军品科研生产任务;不仅民用部门承担民品科研生产任务,而且国防工业也应当承担一定民品生产任务。也就是说,国防工业要打破单一军品科研生产的格局,做到“亦军亦民”;民用部门要打破单一民品格局,做到“亦民亦军”。对国防工业来讲,军民结合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在产品的构成上,做到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在生产环节上,做到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相结合;在资源分配使用上,做到军用生产资源与民用生产资源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做到军工生产管理与民用生产管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军民结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服资源重复配置现象,缓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争夺有限资源的矛盾;通过军民结合,可提高军品和民品的生产效率,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当然,在军民结合的层次和具体方式上,可因行业、产品的性质,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军民互动,就是要在国防工业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国防工业优势,通过“军转民”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又要发挥民用部门的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通过“民转军”,促进国防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历史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5),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梁清文、石金武、杨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5]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