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增长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增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

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看,经济增长是指更多产出,它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产品和服务数量及价值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增加。经常用的衡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及其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GDP),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总的来说,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因此可以根据生产函数来研究增长的源泉生产函数是产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则是:Y=F(K,L,A)式中,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A为技术,F表示产量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拉动力之一。按西方经济学理论,静态地看,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就业和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社会总需求是有支付能力和有购买意愿的需求,它由投资、消费和国际需求三大部分构成。投资既创造需求,又创造供给,且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因而它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萨缪尔森称为经济中发号施令的因素。

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民经济中有大量的资源用于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毋庸质疑。通过投资建造固定资产等生产活动,能增加社会需求,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刺激生产,拉动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概括为投资需求效应和投资供给效应。一方面,在投资过程中,不断运用货币资金,购买生产资料、支付工资等,导致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扩张,推动相应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项目建成后投入使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再生产出新产品提供给社会,从而引起国民经济供给总量的增加,这就是投资的供给效应。

②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作用

投资是对社会产品与价值的一种分配与运用,而经济增长是生产的发展。从现实的价值分配角度来看,用于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国当年创造的价值。在一般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升高,表明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增多,创造的利润增多,因而可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就越多,投资就能以较大幅度增长;相反,经济增长率下降,则表明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减少或增长慢,创造的利润减少或增加不多,因而可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就越少,于是投资就只能以较小幅度增长或下降。所以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决定着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投资水平,进而决定投资总量水平,经济增长是投资赖以扩大的基础。

③投资与经济增长运动趋势

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之间尽管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但从相对动态考察,二者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甚至会发生方向背离情况。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对比关系,大体经历了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是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处于投资拉动阶段。这主要是在生产方式的初创时期和经济起飞的准备时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奠定物质技术基础,需要大量资金;二是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提高。这一阶段,社会再生产模式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粗放式增长模式,主要靠高投入来实现。

另一种状态是,投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这主要见之于经济起飞和经济振兴时期。引起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投资的作用。非投资因素发挥作用。二是在投资方向上,具有更多的提高投资效益的选择余地。三是固定资产贬值。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及相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已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主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式增长。

三、西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

根据生产函数,经济学家们构造了各种模型对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是指利用数学计量手段,将有关经济增长的变量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经济模式,并根据这些模式来分析推导、判断结论、预测前景、提出经济政策主张。主要代表的模式有以下4种:

①哈罗德一多马模式这是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的经济学家哈罗德(R.HARROD)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多马(E.D.DOMAR)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推出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公式是:经济增长率二储蓄率八资本一产出比率)。

这一公式是基于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为前提条件的。从要素推动方式上讲,该理论模式是资本主要推动型的增长方式。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强调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量的函数,有投资才会有经济增长。投资具有二重性,既可以创造收入,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强调了资本积累率(即储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指出在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的时候,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

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也称索洛斯旺模式,即在劳动与资本价格发生变化,各种要素互相代替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公式是:经济增长率二(资本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劳动增长率)十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全要素的增长率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各个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简单相加,而是生产率不同的各种要素有效组合的结果。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自然资源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结合。

③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也称为储蓄率可变动模型。该模型强重点强调储蓄率是一个变数,将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和利润收入者两大群体,认为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可以提高社会的储蓄率,使经济增长最终实现自然增长率。其基本公式是:经济增长率:{工资收入储蓄率*(工资/国民收入)十利润收入者储蓄率*(利润/国民收入)}/(资本一产出比率)该模式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④线性阶段模式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阶段发展模式。它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规模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理论模式主要指出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强调的仍然是资本积累问题,主导部门的发展和影响问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制度的变革。罗斯托特别强调“增长必须以利润的不断重新投资为条件”。一国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资本的投资率即储蓄率要在10%以上是基本的、先决的条件。’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资本无疑是其中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四、投资与经济结构

从总体上看,经济结构制约着投资总量与投资结构,同时投资总量与投资结构又是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动力。投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投资存量是经济结构形成的决定因素;第二,投资增量是经济结构演变的决定因素。可以说,任何现有的经济结构都是由过去的投资形成的,而现有的投资又塑造着未来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生产力范畴,也包括生产关系范畴。就其主要方面来看,包括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投资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作用,从长期发展来看,包含在生产力提高过程之中;而从中短期来看,则表现为本期各种经济成分的投资比重差异。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改善,主要是由投资在各区域的分配比例关系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分类的方法和标准有多种。现主要的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可以说是投资与经济结构的最重要的关系。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投资需求角度看,某一投资品的需求增多,就会促进生产该投资品的行业扩张。如投资规模过大时,就会造成钢铁、水泥等建材供应紧张,就会导致这些物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投资需求不足,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就会相应萎缩。从投资供给的角度看,投资供给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而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现存的产业结构是过去投资供给的结果。而现在的投资供给结构又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离不开合理的投资结构,调整投资结构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手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质是在产业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基础上,产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五、投资与工业化

工业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同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

工业化理论的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扬格和咯尔朵从专业化分工、生产率提高角度对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使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过程。在结构主义学派的著述中,制造业被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可使发展中国家建立综合性的制造业所可能取得的收益大大高于其所付出的代价。

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产业结构迅速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要强调的是,在工业化演进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由低到高,当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一般来说,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便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是由于工业比重的上升,而工业比重的提高又是由于制造业比重的提高。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则要经历三个阶段: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和技术集约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