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体制改革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字: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目录】
?一、公平、平等与效率
二、制度与制度变迁
三、中国的渐进改革
四、农村和农业的制度改革
五、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
六、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七、财政制度的改革
八、中国的发展战略
?
【内容】
第一讲公平、平等与效率
?公平: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或制度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当代中国:政策上从公平优先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到效率优先的多次调整。
1968年东西方社会风暴。巴黎五月风暴,美国反战和黑人权利,中国的。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布什2000年竞选口号: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2003年9月28日,英国工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平的未来”;10月6日,保守党年会口号是“一个对每个人都公平的约定”。
国际劳工组织2001年11月成立“全球化社会影响问题世界委员会”,它在2004年发表了“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报告,提出“我们力求实现的是一个基于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个人尊严,有很强社会内容的全球化进程:一个公平的、包容的、民主化管理,为所有国家和人民带来机会和切实利益的全球化进程”。
?一、公平的概念或本质公平
1、公平与平等
英语:justice一般译为汉语中的公平、正义、公道、合法等;含义与之相近的还有译为公平的fairness、equity;而equality一般译为均等、平等、同一、相等,奥肯(ArthurMOkun)的《平等与效率》英文是“equalityandefficiency,thebigtradeoff”。
justice与equality,公平与平等的含义并不相同。?
公平的内涵大致来说比平等要大;平等可视为在特定条件下的公平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法律、机会、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人平等;但平等也可能是非正义的,如劳动者收入初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公平概念主要指“justice”,即人人在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结果的法律、规则、权利等方面的平等一致无歧视,特别是指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上的统一公平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指资源配置最终结果的均等。
2、公平的分类
大致可以把名为“公平”的存在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公平或本质公平;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政府政策的公平或分配公平,包括公平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包括补偿性、报应性)分配。可以说,本质公平是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分配公平是本质公平的实践措施。
本质公平和分配公平都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作为行为规则、程序、标准、方式的形式公平或程序公平;二是作为行为内容和结果的状态公平或实质公平。?
3、本质公平
本质公平是关于在实施公平上应有的规则、程序、标准、方式、分配结果等内容的主观理解和定义。?
有关本质公平的几种观念(理论):一是古希腊学者的公平观念。二是天赋人权论者的公平观念。三是功利主义者的公平观念。四是康德主义的公平观念;四是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念。五是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念。?
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公平不能仅仅局限在政治权利方面,而且必须扩大到社会、经济、文化的领域。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公平的实际内容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斯大林把无产阶级的公平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在推翻和剥夺资本家以后,一切劳动者都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废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平劳动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共同劳动和按需分配。?
4、公平的内容和本体
公平观念及分配公平中的内容有二:
(1)公平关注的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性条件,即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以及在占有配置资源上的方式、数量、结构、形式等状况的福利、效用比较。人们在理论上研究公平问题或在实践上实施公平制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个体和社会最优化地占有和使用各种资源。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经济资源配置状态的问题。
(2)公平是关于各种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具体制度或方式的比较分析;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对资源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占有、使用、转让、收益方式,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占有、配置资源的状态或结果。古典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占有、分配的权利或制度问题,边际革命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消费等资源配置问题。
?
公平所关注的对象和追求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如果分析比较关于公平的各类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公平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经济资源上的关系问题,资源因什么方式被占有和配置,分配公平按什么标准、规则、程序等制度或形式而实施,这才是公平范畴的核心结构、存在本体和实质特征;而且,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则,这又往往通过法律制度表现为规定并保护人(国民、公民、居民、人民)的各种权利(如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等)以及政府的权力。更明确地说,人类占有和配置资源的标准、规则、程序等制度或形式,以及法律所规定和保护的居民的权利状况是公平的核心结构。由此,初步结论就是:公平的本质即公平存在的本体(本位)和基础就是社会对各种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保护状况的制度规定,而资源特别是经济资源的占有配置状况是决定制度、法律或权利及权力性质的主要和核心因素,应该建立一种权利本位、效率取向的公平理论和公平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权利是本是体,公平特别是过程和结果公平是末是用。
5、权利为本体的公平
权利是人们为占有和配置使用各种资源、进而生产和创造各种价值、最终分配和消费各种有价值的物品而采取行为的方式、方法和社会规定的资格、可能。在现代社会,权利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既有或应有权利,这些权利并由宪法和法律制度所规范,由法律赋予的公民个人及其组织机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即法定权利,权利是标志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自由的目标、方式、方向、范围、程度的法学范畴。权利在种类上可以分为民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和政治权利等。
二、公平的实施或分配公平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哪种或哪些占有配置方式是好的即公平的占有配置方式,法律应该如何规定和实施权利。这实际上又包括了两类问题:一是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即公平的判断标准、实现方式;二是不同权利的职能、地位和资源分配、公平实现的具体程序(包括优劣、先后顺序)。
1、公平的实施方式
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即公平的判断标准和实现方式。对此,一些人认为以占有和投入的资源特别是财产数量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制度公平,另一些人强调以人为单位分配资源是天然和公平的制度。其次,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和体系内,可能存在着多种即不同的制度、权利,不同的制度存在着冲突和选择问题,这又引起了在资源占有配置和权利拥有实施的先后顺序。?
2、公平的实施程序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不同权利的职能、地位和资源分配、公平实施的过程和程序。一些人强调个人即个体是权利的初始拥有者和公平的首要判断者,一些人强调集体及政府是权利的初始拥有者和公平的首要判断者。如果承认天赋人权,那么拥有权利的公民就可以建立组织机构如政府,并让渡或赋予这些组织机构一定的权利及权力,而政府行为的边界就由公民让渡的权利性质和范围所决定,政府依法运用强制性的权力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和保护公民的权利,实施或分配公平。进而,在个人权利的优先顺序上,一些人着重坚持个人天生享有生存、享乐、尊严、自由等人身权利,公平就是这些权利的实现方式;另一些人强调个人的财产权,认为人身权只有在一定的所有制即财产制度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或群体都承认每个人权利的平等一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称统一,都承认要赋予居民尽可能充分、全面和适当、平等的权利。
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2002),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43—1945年军训并参加太平洋战争,1946—1950年获博士学位,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任教,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91年退休。《正义论》(1971,1999),《政治自由主义》(1993,1996),《作为公平的正义》(2001)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发的基本思想:公平的第一原则,充分恰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第二原则,在前途、资源等社会地位或正义上的机会公正平原则,以及在经济利益或福利上的差别原则,即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或不平等有利于平等的实现。而且,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的机会平等原则优于差别原则。
最大化或理想性的公平,至少是指人们依据广泛平等的权利自由从事各项活动,是指公民各项活动过程的公平自由和各项活动的结果受到全面承认和认真保护,存在和行使权利也就意味着存在和实施公平。只有实现了权利上的人人平等,才可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上达成利己、自利与利他、互利的统一。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大致可以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前者主张政府为守夜人,自由放任,消极;后者主张政府谋求社会公正,必要时牺牲一定的自由和财产。
诺齐克(RobertNozick,1938—2002),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除“生活中的最好事物”课教过两次,没有重复授课。1974年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提出三原则:获得的正义,最初财产的获得必须来源清白;转让(交易)的正义,交易的自由公正;矫正的正义,如果获得、交易等环节出现不正义,就要根据正义的历史原则加以矫正。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财产符合获得、转让的正义原则,那么就不能施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国家只能是最小的守夜人,该书最后一句是“orless”。
诺齐克被视为右翼思想家。但在转型的中国,化公为私、巧取豪夺的官员和商人如何面对他??
3、人的需要或偏好
从公平的实施标准或资源的占有配置方式上看,历史上的分配公平和政府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以及人的需要为标准来分配资源,这包括才德、平均主义、弱势群体等分配标准;另一类是根据个人的贡献或功过,这包括根据个人的劳动投入、占有和投入的资源来分配资源。?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
人的需要或偏好:首先,什么人的需要才能成为社会承认和满足的需要?其次,是什么种类、层次和程度的需要。
公平的需要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所谓的才德或等级等社会性标准,有才有德者就享有多数甚至全部资源。其次是人人均等的分配标准。第三,与各尽所能相配合的按需分配。第四,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4、按需分配与按贡献分配
比较而言,缺乏基本的行为能力和必要的财产收入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可能是最合理的分配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正是满足社会弱势群体这种基本需要的主要方法。不过,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受资源稀缺的限制,社会或政府所能够满足的主要是分类型、有期限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以不损害社会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为前提。二,对先天性的弱势者,社会可以无条件满足其基本需要;对后天性的弱势者,社会可以根据其原先的贡献和积累状况来满足其需要,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水平应该与个人所缴税费挂钩,社会保障应该与商业保障和个人帐户相配合。三,除非政府对社会成员的需求或偏好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否则政府就主要采取货币性、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元钱就是一元钱(黄有光的结论),而避免实物性的分配方式。
由上可以得出的一个引论就是:除非个人无行为能力和必要的财产,此时可以按需分配,这也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理论依据;否则,人的内在需要、动机必须与人的外在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联结起来,人必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来获得相应的收入并满足自身的需要。?
其次分析贡献、功过标准。按功过分配就意味着结束世袭的身份和特权,建立一个人人拥有平等权利、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喜好和功绩的开放竞争社会。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关于按劳分配。?
5、公平与自由、法律
自由也常常被一些人认为与公平密不可分。
所谓的自由,至少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个人心灵、思维的自由无拘,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自由的表现;二是个人在社会行动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受到了法律、财产、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自由在政治和法学上的含义是公民有选择和行为的自由,自由即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应当保护公民的平等、正当的权利不受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侵害,自由甚至是比民主、公平、平等更基本的价值。罗素曾说,生活就是在各方面自由地寻找美丽和快乐的艺术。显然,确认和保障自由或基本权利构成了公共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公共政策应当尽可能全面地确认、保护和发展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自由。
严格地按照逻辑推论,按需分配、收入均等等平等性质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个人的自由,妨碍了个人通过交易和竞争来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收益。因此,F·A·哈耶克、R·诺齐克等新自由主义者就从总体上摒弃公平或者准确地说平等的观念,主张在尊重法律和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回到对公平的传统理解。即公平是规则和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的,如果提供、获得和分配利益的规则和过程是正确的,例如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这样那么谈论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平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可以说不平等具有天然性。实际上,政府失灵也是现代自由主义者的结论,他们认为包括收入转移、福利制度在内的政府政策破坏了个人自由,理性预期学派甚至主张取消一切相机抉择的政府干预。由于坚持自由优先于公平特别是平等的思想,因此现代自由主义的公平就意味着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地实施自己选择的生活计划。
在法国大革命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目标中,(法律、权利上的)平等即公平应该是更基本的目标,因为从权利平等中可以分形出自由和博爱。由此可以说,公平是民主法治的精髓,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合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公平又借助法律来保障和施行,借助经济效率来支持和完成。?
6、公平的实施内容
按照J·罗尔斯的理解,公平的原则或标准就在于提供一种在社会因素结构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立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
公平就是指个人的人身权利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不受财产多少的限制,更不受性别、年龄、地区、职业、宗教、种族、民族等因素的限制;就是指公有和私有的合法财产和收益都不可侵犯,个人在人身平等和财产神圣的制度下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就是指社会包括政府和法律应该提供一个自由、开放、高效、有序的发展环境,个人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依法获得各种的和最大的收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用法国大革命时的一句话,就是前程为所有人开放。
从整体上看,如果把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也可以把个人的权利公平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行为起始时的资源条件和机会公平,行为中的规则、形式和过程公平即程序公平,行为结果即各种分配结果的公平。这样,实质和程序的公平就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种过程和各个方面,如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力制度、财产和收入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机制等,而这都包含了如何界定个人权利和实现个人权利这一核心内容。
7、公平的具体内涵
从实施机制或方式上看,由于主要建立在私人权利基础上的市场竞争方式是比政府方式相对有效的资源配置使用方式,公平的实施应该首要依赖市场机制,自愿交易和正当竞争是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性方式,政府进而才可以对社会和市场失灵进行弥补和校正。对政府与市场的比较和选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实践,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交易和竞争规则,这些规则既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制定实施的公共政策,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业已确立了权利平等、自由交易、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市场交易和竞争的基本原则。
从实施内容和过程上看,由于完整的经济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即生产、交易和分配开始前的资源条件起点,生产、交易和分配的进行过程,生产、交易和分配的结果。相应地,经济公平也可以大致分为事前的资源条件和制度公平、事中的过程公平、以及事后的分配结果公平。
A·庇古等人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的特征出发,认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有在收入平等时才能达到。后来,收入的公平分配被进一步定义为:令Ui代表第i个人的效用函数,Xi、Xj分别代表第i、j的个人消费的物品,如果Ui(Xi)≥Ui(Xj),那么分配就达到了公平,反之就会产生嫉妒、不满和交易。
公平还可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社会公平等方面内容。?
三、公平的效率取向
1、效率
对规范性的本质公平和分配上的制度公平如何评价,归根结柢要看这种观念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规范性的公平观念要用实证性方法进行实践上的分析和检验。
效率是关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在经济学上,资源配置或分配的最优状态就是一种既改善了某些人的境遇,同时又不使其它任何人蒙受损失。当资源配置实现了瓦尔拉均衡状态,此时的帕累托效率就是最优效率。
市场的有效性及其失败:成本—收益分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外部性、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政府的有效性及其失败:
黄有光(Yew-KwangNg,1942—),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971年博士),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奥肯、森、黄有光等都主张,公平(justice)引致效率,效率优于平等(equality)。?
2、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应有关系
根据上述的理论清理和分析,可以对公平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
公平与效率上不同层次的范畴。
第一,公平是一个内涵多变、结构多样的概念,本文确立的是权利本体、个人和市场优先、效率取向的公平观念,公平在现代社会的本质表现应该是个人享有充分而恰当的权利。公平与强调结果均等的“平等”是两个有实质差别的概念。
第二,但经济公平特别是财产权利应该是其他公平的主要基础。
第三,人们首要关注的是公平应该是人们如何占有、配置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如何分配各种物品的问题,是个人福利最大化,效率是公平的实践目的和支持条件,公平是手段和目的、起点和终点的统一体。
第四,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应该有多元的观念和分配的公平。
第五,分配的公平必须分层次、分步骤实现:个人和市场优先,集体和政府次之;条件、规则和过程公平优先,内容和结果公平次之。在收入分配上,初次分配应该由市场交易和竞争主导,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原则。
第六,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政治、公共政策领域的问题,特别是税收和财政转移支出方面。在经济领域,效率显然应当优先。?
参考文献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美]A·M·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J·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美]A·E·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英]J·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fairness”、“equity”、“equality”、“justice”等辞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英]D·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equality”、“justice”等辞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李由:“十四年来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争鸣”,《学习》1993年4期;
[美]R·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002年;《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李由:“试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创新”,《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8期;
[美]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王海明:《公平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由:“论公平的权利本体与效率取向”,《经济与管理论丛》2000年6期
[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Sen,A.K.1979:Personalutilitiesandpublicjudgments:orwhat’swrongwithwelfareeconomics?EconomicJournal89.
Atkinson,A.B.1983:SocialJusticeandPublicPolicy.Brighton:Wheatsheaf;andCambrige,Mass.:MITPress.
?
?
第二讲制度与制度变迁
?
20世纪的人类历史的主要事件是:人类不仅重视认识世界,而且着力改造世界,用具体的理念自觉、全面、强制性地改造世界,如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德国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英国福利国家和凯恩斯通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间资本主义由衰到盛和社会主义由盛到衰。
2世纪80年代的英美、苏联东欧、中国等发生的经济政治制度转型,影响了当时16亿人的生活。
现代经济学的三大基石:自然禀赋,稀缺性的、有相对价格的资源;偏好;技术。加:制度??
一、经济学中的制度
1、制度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马克思对制度的重视。?
康芒斯在1934年的《制度经济学》中,将“交易”概念一般化,认为生产是人对自然的活动,而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生产与交易构成了全部经济活动。交易分为三种类型:买卖的交易,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如企业经理对工人的管理;限额的交易,主要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交易是制度的基本单位,制度是由无数次的交易构成的,其中市场经济主要是买卖的交易,计划经济主要是管理的交易。?
但过去对制度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哲学、法学、社会学的层次。进入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制度问题。如1921年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米塞斯、罗宾斯、哈耶克与巴伦(E.Barone)、泰勒(F.M.Taylor)、勒讷(A.Lerner)、兰格(O.Lange)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战;北欧学派;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
新古典经济学:几个假设,包括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以及完备市场、收益非递增等假设。消费者是需求函数,企业是生产函数,市场是供求曲线,个人的选择不依赖他人的选择。?
科斯的问题:既然经济个体可以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那么为什么存在企业或纵向一体化,企业的规模或边界是什么?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即企业内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交易成本概念包容了风险、信息、垄断、政府管制等因素,成为一般性概念。
科斯中性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法律(权利、制度)如何界定,总可以通过交易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法律只对分配有影响,对生产无影响;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法律对分配和生产都有影响,不同的法律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交易成本:科斯认为,获取信息、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包括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方面的成本;签约后的交易成本,即解决合同本身存在的问题、改变条款、退出合同等方面的成本。阿罗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
诺思估计,1970年交易成本构成GDP的45%;张五常估计,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发展中的中国大陆交易成本,可能比发达国家还要高。?
2、制度的性质
凡勃伦:公认的生活方式。
康芒斯:制度是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
诺思: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博弈)规则;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
现代经济学研究稀缺性资源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
问题:制度作为人的行为规则,作为资源的占有、使用、分配的规则,它是稀缺性的资源吗?
(1)好的制度在数量上当然稀缺,制度的创新也非常困难;
(2)资源:在经济学,凡是能够带来收益的都属于资源;制度本身不能带来收益,但制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制度,制度制约或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
制度与经济人假设:
西蒙,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科斯,从人的实际出发研究人。诺思,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自愿负担约束等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效用函数。纳尔逊等,个人为表达其价值和偏好所付出的代价越低,则非财富价值在其决策中就显得越重要;反之,非财富价值只能解释人类很少的一部分行为。人的行为的机会主义,即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人具有随机应变、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这既导致冒险、创新,又可能损人利己;
这样,人类行为与制度之间就有了联系。(1)制度可以降低外部环境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人的理性程度。(2)如果制度产生于人类行为中的非财富价值所具有的集体行为的倾向,那么这种倾向就会通过制度改变人们为追求非财富价值所付出的代价表现出来,制度创新就是人类追求财富最大化与非财富最大化这双重动机的均衡。(3)制度约束人的机会主义,促进合作。
总之,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规则,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空间和时间,约束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保护权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制度的构成或类型
制度的构成:正式制度(显制度,有形制度,成文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潜制度,无效制度,非成文制度)?
国家或政府规定的正式制度,如宪法,法律,地方法规和行政法规,规章,领导人言行等。?
文化进化所形成、社会认可的非正式制度,如价值信念,伦理,风俗,惯例,意识形态,行业和单位规范等。?
正式制度只有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立法性的制度规范和实施机制。
关于权利、责任、行为规则的制度规范。
制度的实施机制,包括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制,有法不依甚至比无法可依更坏,决定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是违法、违约的成本。?
国内制度约束和国际制度约束。?
二、制度变迁
1、制度的需求和供给
制度的需求:
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价格、偏好、效用、收入、商品替代性等。
类似地,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如人口变化与劳动力—土地的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变化,如产权所有者得自产权的收益要大于其排除其他人使用这一产权的成本,而19世纪70年代带刺铁丝围栏大大降低了保护牧场的成本,促进了美国西部牧场的私有化(1874年铁丝销售量1万磅,1880年8050万磅);经济发展与市场规模扩大,交易成本上升。?
制度的供给:
影响生产要素供给的因素: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技术,利润最大化动机等。
类似地,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宪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现存制度安排和社会规范;决策者的利益。?
制度的交易:交易成本、收益?
2、制度的起源
对策论(博弈论)的解释:在不完全信息时,竞争容易出现形如囚徒困境中的非合作的纳什均衡;但随着对策的反复进行,即使信息仍然不完全,但遵守某种不变的合作性规则,可以提高收益,因为你难以反复欺骗同一个人。?
交易成本的解释:交易有成本,交易成本导致制度的产生,不同的制度对资源配置有不同的影响,好的制度的运作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诺斯的解释:在直接、小范围、重复的交换中,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完全,这时生产成本高而交易成本低,制度无关紧要;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产品种类增加,市场规模扩大,交换的复杂,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这时生产成本低而交易成本高,合作和制度必要。?
财产保护的解释:
最初,没有政府,个人自我保护其生产成果。张三生产收益200,抢得50,被抢20,抢和防抢的交易成本100;王五生产收益300,抢得20,被抢50,抢和防抢的交易成本100;张三、王五的交易成本共200。
现在,生产不变,政府出现,税收100,保护张三、王五安全,节余交易成本100。?
张五常的解释:1981年,张将“交易费用(成本)”一般化为“制度费用”,把制度费用分为:维持一个制度的费用,导致这个制度变迁的费用。当一个制度的维持费用高昂而变迁费用相对下降时,制度变迁就发生了;当一个制度的维持成本虽然高昂,但制度变迁的费用更为高昂时,制度变迁还是难以发展。?
3、制度变迁的要素
制度均衡:既存的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组织带来额外的收益或利润,即现行的制度结构处于帕累托效率状态。
制度处于均衡状态,就不变迁。新的制度如果能够带来潜在的或新的收益,且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制度就可能变迁。?
制度变迁的要素:制度变迁的主体或组织,如政治家(政治的企业家),利益集团;源泉或动力机制;条件或环境。?
制度变迁的主体:?
制度变迁的源泉: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与激励结构的调整,偏好的变化,信息成本,讨价还价能力,技术变化等。这些因素,使得主体期望在新制度中获得潜在收益,即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无法获得的外部的收益;换言之,存在帕累托改进。外部收益内在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打破制度均衡、制度变迁的过程。?
制度变迁的条件或环境:制度变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选择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政府是否明智、改革措施是否正确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某些统治者或政府在有效的制度必定会增加其总收益时,竟然选择一组无效的制度?诺斯在1972年思想的基础上,后来致力于发展一个包含了从国家理论到认知科学的分析框架,认为必须把现实世界与政府等行为者所观察、理解的世界加以区别,行为者根据其获得的信息而推行改革。?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独特的初始条件,如庞大的农业部门和低补贴的农业人口,相对分散的经济体制,分工水平较低的经济结构,这导致中国渐进改革的有效,而不是渐进改革是有效的。?
4、制度变迁的原理或机制
制度变迁的内容和路径选择,主要是一种公共选择过程,由主要利益集团的利益格局和相互关系所决定。?
影响外部收益的因素:(1)知识的创新、积累和教育制度,技术的变革和扩散,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如新的生产技术、通讯技术;(2)分工、专业化和交易;(3)产权制度与外部性的内部化,如知识产权制度、污染者负担的环境保护制度;(4)降低交易成本,如企业制度、货币制度、租赁制度、期货制度;(5)规模问题,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市场规模等带来的利润,如现代公司制度、公平开放竞争市场制度;(6)降低风险,如合同制度、保险制度等。?
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变迁或制度供给的条件:制度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
制度均衡的条件:制度的边际实施成本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
5、制度变迁的轨迹
诺思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路径依赖是分析长期经济变化的关键。
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技术变迁中的自我增强和路径依赖,新技术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经济使初始的固定成本得到分摊,降低平均成本,技术得到自我发展和流行,其他人向之学习而进一步改进技术和降低成本,其他人的合作又导致协调效应、合作收益和适应性预期,导致这种技术最终成为通用技术和标准。当然,技术发展产生了路径依赖后,也可能导致技术固定和排斥新的更有效的技术,也可能报酬递减。相反,其他技术由于晚入,没有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锁定(lock-in)在某种被动状态。总之,细小、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
类似地,制度变迁中也存在路径依赖,某种制度一旦沿某一方向变迁后,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制度具有适应性。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人们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所学习的知识、经验的不同,以及对知识的的不同预期收益率,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6、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需求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最初由个人或群体为主的,在响应和追求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安排上,自发倡导、组织和渐进完成的现行制度的变更或替代。外部的收益(利润)存在于新制度里,不能在原有制度的范围内获得。外部收益内在化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是:首先,有个人、组织或群体(即所谓的初级、初次行动团体、制度企业家等)能够发现潜在的收益和新制度,他们是制度的创新者;其次,现行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为制度创新留下了空间、时间和边界。
不过,外部性、搭便车等会限制诱致性的制度变迁,使制度供给不足,自发创新的制度往往是特定范围和层次的制度。?
供给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主持的,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文化规范下,通过法律、政令而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政府在制度变迁上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因素:政府是垄断者;政府行为有规模经济,成本低;政府依靠其合法性和强制性,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政府可以暂不考虑成本—收益原则,通过税收等推行制度变迁,当然政府最终和整体上要权衡成本—收益。
当然,应将税收、经济稳定和增长、政治支持和稳定、政府官员的个人收益等纳入政府(统治者)的效用函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预期边际收益要大于等于边际成本。不过,如果政府效用最大化目标与社会财富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如果政府面临着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和偏见、官僚主义、利益集团冲突等问题,政府能够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制度安排吗??
但樊纲等人认为,难以区分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在本质上是内生的、诱致性的。?
7、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
参考文献
[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
[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1992年;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冰]思拉德·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2003年;
[美]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9年;
[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德]柯武德、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林岗、张宇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约翰·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网上的资源: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周其仁的新制度经济学讲义,韦森的比较制度分析讲义,李由的公共政策讲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