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

摘要:采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不协调阶段,协调度为负值;2000年后进入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值。同时表现出空间差异,2005年全省各市(州)分别属于五种协调类型,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的协调度较高,其它大部分地区协调度较低。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度;四川省中图分类号:F291.1

1.引言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1]。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部分地区逐渐突显,并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区域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2](Henderson,2003)。钱纳里(1988)利用1950-1970年10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数据,证明在不同的人均GNP水平上,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与之对应[3]。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人均GDP条件下,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也表现出差异性,关键是两者时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关于两者的时间协调度,近几年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吕宾(2002)研究了新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问题,其评价方法简便直观,但指标较为单一[4]。冯俊(2002)研究了中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吻合度或偏离度,分析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方面做了一些理论探讨[5]。刘耀彬(2004)在阐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之间协调度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24年的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6]。宁越敏(2005)对比分析了欧洲、亚洲、拉美等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定量研究[7]。陈志

(2006)建立了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协调度测度模型,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度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评价,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8]。本文以四川省为例,讨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问题。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中指出,协调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多种关联关系和谐一致的程度[9]。协调既可以是对系统状态的

一种特定描述,也可以表示对系统施加的一种作用。作为一种状态,协调指系统各要素之间

或由两个以上系统通过要素间的关系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长期必要的磨合而形成的一种互补、协同、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表现出最佳的整体效应或功能。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从协同论的观点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就是用来定量描述区域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程度和和谐程度[8]。因此,需要建立指标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

2.1指标体系

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城市化过程。为了真实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真实地反映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三个方面来衡量城市化总体水平。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因此,为了反映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还需要建立经济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常规的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

2.2评价步骤

2.2.1指标标准化

本文采用原始数据标准差的标准化方法,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

x′=(x-x平均)/δ,y′=(y-y平均)/γ.

式中,x′、y′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值,x、y是指标原始值,x平均、y

平均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原始指标平均值,δ、γ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差。

2.2.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根据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层指标的标准值,分别计算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Xi=a1x1′+a2x2′+…+amxm′,X=∑wiXi

Yj=b1y1′+b2y2′+…+bnyn′,Y=∑viYj

式中,X、Y分别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Xi、Yj分别为经济发展

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准则层的得分,wi、vj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准则层的权重,x1′…xm′、y1′…yn′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层的标准值,a1…am、b1…bn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层的权重值,i、j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准则

层的指标数,m、n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层的指标数。.3评价标准范围的确定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促进其增长。二者彼此作用,相互促进,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才能共同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因此,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存在着合理的区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但只要二者协调度维持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没有对系统整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并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恢复为正向发展,也是可以接受的。理想的状态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整体保持最优。根据以上思路,参考有关协调度的定量研究[6],定义协调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C=(X+Y)/(X2+Y2)1/2.

式中,C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X代表经济综合水平指数,Y代表城市化综合水平

指数。C的取值范围是-1.414≤C≤1.414,其值由变量X、Y决定:当X、Y均为正值且相等时,C的值最大,为1.414;当X、Y均为负值且相等时,则C的值最小,为-1.414;其他任何情形C值介于二者之间。根据X、Y值的变化,协调度可以分为6种类型,其描述列入表2。

表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类型

Tab.2:Typeof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ydevelopment

3.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和较强的互动效应,但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阶段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能达到共振耦合,其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4,10]

3.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依据1993—2005年数据,采用第1节的评价方法,按照公式(1)计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按照公式(2),计算协调度,得到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图1)。

四川省1993-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趋势

经济发展水平X城市化水平Y协调度C

图11993-2005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结果

Fig.1:Theassessmentresultof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ydevelopmentofSichuanprovincein1993-2005

由图1可以看出,近13年来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城

市化与经济发展从不协调转变为协调,协调度界于Ⅰ类—Ⅵ类之间,协调度的标准差达

1.388,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存在着波动性。以2000年为拐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不协调时期,协调度为负值,2000年后进入协调时

期,协调度为正值。产生上述拐点的原因,主要是在1999~2000年期间,城市化综合水平

指数与经济综合水平指数均由负值转为正值,两者的协调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化,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得协调度从1999年的Ⅵ类失调型转变为Ⅰ类协调型,这样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双双长期增长的积累和增长速度提高的推动作用。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城市化综合水平变化曲线也在1999年左右出现拐点,200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度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对单指标的分析显示,各指标变化也大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GDP增长曲线在2000年出现了突变,增长率开始增大,即GDP的增长速度加快。人均GDP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此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在1999年以后同样出现快速增长。其

它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这些变化

均与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四川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资金、规划布局、以及相关政策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促进了该地区在这一时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两者的综合指数由负值转为正值,协调关系加强,从而实现了协调度“质的跨越”。

图2部分单指标变化趋势图

Fig.2:Changesintendsofsomesingleindicators

3.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以2005年数据为依据,评价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图

3)。

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结果

图3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结果

Fig.3:Theassessmentresultsof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ydevelopmentofcitiesinSichuanprovincein2005

2005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各市

(州)缺少Ⅳ类欠协调型,分别属于Ⅰ、Ⅱ、Ⅲ、Ⅴ、Ⅵ五种协调类型。其中大部分地区协

调度较差,以协调度Ⅵ类失调型为主,约占60%。(2)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地区协调度标准差达1.140,中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少数地区和攀枝花市协调度

较高,攀枝花市、成都市、德阳市、自贡市属于Ⅰ类协调型,这几个城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属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协调度高。这些区域应把握好

城市化发展规律,促进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实现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川西

北经济区的阿坝州属于Ⅱ类基本协调型,由于该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以小城镇为主,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消除城市化进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4)北部的绵阳市属于Ⅲ类,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为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和协调度均为正,城市化超前于经济发展,但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城市化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处于相对优化的趋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5)从各市(州)的协调度空间差异来看,对四川省影响贡献率比较大的城市依次是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自贡市等,这几个城市的协调度类型与整个四川省的类型相一致,具有带动和辐射的重要作用。其中成都市的贡献最为突出。

4.结论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总体表现为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本文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三级共2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

(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正是经济的发展,使大量产业和人口在城市聚集,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性特征。本文的实例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2005年四川省人均GDP为8545.50元/人,城市化率为23.30%,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良好。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地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2005年,全省各市州分属五种协调类型,中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少数地区和攀枝花市协调度较高,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协调度较差

(3)通过四川省的研究,揭示了影响两者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同时与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等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研究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李秀霞.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研究[J].人口学刊,2007,(3):8-12.

[2]Henderson,J.V.,2003.“Urbaniz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AnnalsofEconomicsand

Finance,Vol.4,pp.275-341.

[3]H.钱纳里.M.赛尔昆.发展的形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吕宾,张小雷.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6(2):189-192.

[5]冯俊.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2,9(2):24-35.

[6]刘耀彬,宋学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研究[J].科技导报,2005,23(2):48-52.

[7]宁越敏,李健.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求是杂志,2005(6):61-63.

[8]陈志,薛敬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3):307-311.

[9]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7-13.

[10]陈波翀.城市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3):48-52.

AStudyoncoordinationofUrbanizationandEconomy

DevelopmentinSichuanProvince

HeFen

SchoolofNa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PRC(100872)

Abstract

Usingthenotionofcoordinationdegreeandthetheoryofcoordinationdevelopmentbetween

urbanizationandeconomy,thepaperofferstheindexsystemandtheCoordinatedDegreeModel(CDM)betweenurbanizationlevelandeconomiccomprehensivelevel.ThepapertakesSichuangprovinceasthedemonstrationstudy,andtheresultindicatesthatitgenerallypassestwoperiodsofcoordinationdevelopment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yinSichuangprovinceafter1993:Theformerperiodbefore2000isnotharmonyandthecoordinationdegreeisnegative.Thelaterperiodafter2000ismainlyharmonyandthecoordinationdegreeispositive.Atthesametime,itshowsspatialotherness.In2005,allthecitiesinSichuanprovincebelongtofivetypesofcoordination,andthecoordinationdegreeofChengduandPanzhihuaCityishigher,whilethecoordinationdegreeinmostofotherregionsarelower.

Keywords:urbanization,economydevelopment,coordinationdegree,Sichuang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