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通过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正确选择经济指标作为中介指标,这有利于货币政策的顺利实现。选择怎样的经济指标作为中介指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利率;相关性分析
1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
2.1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1)主要标准。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可测性: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选择中介指标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
2.2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价
通过计算说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M2与GDP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测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还存在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我国对M2的定义不同。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等并未包括在央行对外公布的M2之内。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提前随时支取,这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存在困难。
(2)可控性分析。
货币供给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额波动较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难以体现。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响。
成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二是作为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应该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三是中介目标应该是通货膨胀领先指标。这些条件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满足。
2.3关于利率的评价
(1)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①不仅能过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表明银根趋松。
②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
③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④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①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
②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3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优劣比较
3.1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不可同时作为中介指标
由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意外变动,货币需求量将会出现波动。如果追求货币总量目标将意味着利率波动。反之,如果中央银行盯住利率目标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波动。
3.2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优劣比较
(1)可测性。从表面来看,利率似乎比货币供给量更便于测量,作为中介指标似乎更为有用。与货币总量相比,利率数据不仅能较快得到,而且也更准确,并且很少修正。而货币供给量则需多次修正。但是,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得到的利率是名义利率,通常情况下不能用来计量借贷的真实成本。而真实成本对于预测GDP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真实成本可用预期实际利率来衡量。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2)可控性。前面对货币供给量可控性说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确实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此外,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甚至直接规定利率等办法,对市场利率也具有控制力。但是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名义利率而不能完全控制实际利率。
(3)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货币供给总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4)货币供给量与利率指标的优劣比较很难从选择指标的标准直接比较。一般来说,各国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中央银行操作的方便程度来选取。
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建议
(1)近期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都差强人意,金融市场的封闭性较强,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金融市场上可供投资的金融品种不多,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储蓄为主。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对于测度货币供给量是有好处的。简单的金融结构使得目标变量与货币总量之间容易有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给量的难度相对较小。
(2)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随着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必须合理界定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各自的统计范围,以适应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增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2)扩大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浮动范围。央行首先应该预测通货膨胀率等目标,然后根据这些预测值决定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基数,并根据预测的准确程度,确定目标区间上下浮动的范围。
(3)提高对货币乘数变动的预测能力。不同的时期,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不同: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的持币待购心理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在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的时期,人们的预防性动机将会大大降低货币乘数的增长率;在繁荣时期,人们的投机动机将增加货币的名义需求,并使货币乘数上升。因此,我国央行需要不断总结货币乘数的变化规律,提高对货币乘数的预测能力。
(4)加快配套的金融改革,加强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研究,根据中国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条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由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或者其他适应当时经济金融条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