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商投资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经济界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期限较长,“沉没成本”较大,有利于避免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一直大力鼓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93年起连续7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直接投资会不会引发金融风险?笔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定程度劣化我国的产业结构、降低总体产出效应;外资企业的竞争导致内资企业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外资替代内资导致银行资金闲置;外商投资利润大幅度增加。通过对四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经济界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期限较长,“沉没成本”较大,有利于避免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一直大力鼓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93年起连续7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直接投资会不会引发金融风险?笔者认为会引发,外商直接投资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一、外商投资结构失衡,劣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大了金融风险
我国曾经对外商投资一直采取普遍优惠的政策,缺乏明确的产业导向,虽然1997年制定了引进外资的产业政策,但是产业优惠在所有优惠中不占主要地位。由于第一产业投资周期较长,投资规模大,投资收益低;第三产业除了少数几个行业外,总体上限制较严,所以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在工业中又集中于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对第一产业投资很少,对第三产业投资畸形集中于少数几个行业。据统计,1991-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按协议额)第一产业只有l.7%,第二产业占65.4%,其中工业占62.47%,第三产业占32.9%;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在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1995年累计的外商实际投资中,轻工业的投资比重为57.l%,重工业为42.9%,其中原料工业为12.8%;在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协议投资比重1979-1990年平均为60.3%,90年代以来上升到70%左右,其中房地产业比重在40%-50%左右,社会服务业(主要是旅馆业)接近20%,而商业(批零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比重较低。我们知道,我国三次产业一直失调,第一、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超前发展。从1990-1998年,工业按不变价格(1990价格)计算的比重上升到50.1%,提高13.l个百分点,与相同水平的国家相比,要高出10-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按不变价格(1990价格)计算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8年只有27.9%,比1990年还降低了3.4个百分点,与相同水平的国家相比,要低10-20个百分点。我国第二产业超前发展与外资高度集中于工业部门、对工业投资比重上升(90年代以来与80年代相比提高5-6个百分点)有很大关系,与此相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实际产出比重下降,与外商投资较少。投资比重降低(90年代比80年代降低4个百分点左右)有一定联系,即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失调。
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还加剧了工业内部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失调,我国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一直落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和瓶颈,而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加工工业,使“瓶劲”状态更加严重,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加大。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比较落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较为发达,而外商直接投资却集中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尤其是房地产业,使其畸形发展,加剧了第三产业内部的关系失调。结果是劣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降低了产业结构的总体效应。
实证分析显示:1995年三资企业创造的10713.97亿元工业总产值和所拥有的13348.47亿元总资产,与我国所有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少为我国创造价值增殖543.66亿元,产值利税292,11亿元,资产利税218.78亿元;与我国国内企业相比,少为我国创造价值增殖672.98亿元,产值利税359.43亿元,资产利税210.19亿元。产业资本是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资本运行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程度,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从劣化产业结构、降低总体产出效应方面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二、外资企业利用我们的政策优惠,进行不公平竞争,导致国内企业效益下降,大量贷款无法归还
外商投资我国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占领庞大的市场,我国采取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更为此提供了契机。除了机制优势和“超国民待遇”外,港澳台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及周密的市场策划而取胜。在短缺经济时代国内企业还有发展的空间,但在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经营困难增加,不少行业已逐步被外资控制,形成外资垄断的局面。从1993-1999年,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8.64%迅速上升到25.72%;与此相应,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降低,库存量增加,1999年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成品库存高达3441亿元。另外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在517个小类行业中,外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133个行业。而1996年之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迅速增长,通过合资、收购国内企业,消灭国内竞争对手的情况有增无减,从而三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要远远超过1995年的数字,如我国的饮料行业八大名牌汽水厂有七家合资,机床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1990年的70%下降到1995年的30%;药品中合资药品和进口药品1996年已占70%。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大举进军我国新兴产业或者说幼稚产业,一旦进入,就又利用我国“保护幼稚工业、避免重复引进建设、防止过度竞争”的政策,使来迟的竞争对手难以插足,从而独占中国市场。由于没有反垄断法,无法对此进行制裁。我国让出了市场,但并未获得技术,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可以说,一些政策目的是保护幼稚产业,结果却是保护了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压制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导致内资企业效益下降,亏损增加。据统计,我国工业企业百元资金产生的利税自1978年以来直线下降,由1978年的24.2元下降至1998年的9.7元,降低了60%;乡镇企业百元资金利税由1978年的39.8元下降为1998年的12.9元,下降了68%。经济发达的老工业基地如四个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下降幅度最大,亏损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直线上升。国内企业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外资企业显然起了巨大的作用。另外由于外资企业竞争优势较强,外资企业的效益还普遍高于内资企业,1999年外资企业资产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19.68%,销售收入占25.72%,利润占32.95%,即利润比重高于销售收入比重,销售收入比重又高于资产比重。
特别是我国为了改革国有企业,鼓励外资嫁接改造,一方面想利用外资企业的机制优势,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另一方面想利用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想法是美好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恰恰被外资利用。外商在合资以前,首先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剥离,将落后的厂房、设备、多余的人员、巨额的债务全部摔给老企业,只与优质资产进行合资,这样合资企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盈利能力大增,很容易打败还未合资的国有企业,导致后者亏损累累,从而进一步要求外资嫁接改造,引致更多的购并与合资,外资企业进一步减少竞争对手,逐步控制国内部分产业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国企亏损的大量增加与外商投资的迅速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有密切的联系。外资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强于内资企业,经济效益也好于内资企业,实收资本利润率是国有企业的两倍多,人均净利润是国有企业的近六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只是到了1998年由于国家实施债转股。降低贷款利息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份额才上升。与此相对应,国有企业亏损额一直在增加,利润总额1994年达到顶峰后就迅速下降,以致国有企业1996年、1997年、1998年净亏损分别为378.04亿元、403.12亿元、486.75亿元,由于国家的扶持,1999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额才下降,利润总额迅速增长,整体才扭亏为盈。计算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的相关系数为0.883,与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861,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与外资企业销售收人占全国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910,即三者高度正相关。因此,国有企业的亏损除了体制原因,与外商直接投资有直接的联系。
国有企业亏损额的增加,使其还贷能力大为削弱,到1998年底累积了12000亿元左右的不良债务,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银行贷款。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的70%贷给了国有企业,由于资产质量差,导致了收息难,据初步统计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收息率1994年为84%,1997年为69%,1998年降至60%以下,1999年估计值为50%以下,仅工商银行1998年底积欠利息就高达3155亿元,当年收息率为60.88%,比1997年下降7.64个百分点,因此,国有企业的亏损风险变成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形成了外资打败内资、内资拖垮银行的连锁反应。
三、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替代了部分国内资金,造成了银行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能力的过剩,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难度,即从供求两方面加大了金融风险
我国资金曾经一直很短缺,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但现在情况已经变化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商品普遍供应过剩,大批生产能力闲置。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621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平衡的466种,占总数的74.2%,供大于求的155种,占总数的25.8%,供不应求的商品为零;900余种工业品生产能力的普查发现,半数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外资的进入更是部分替代了对国内资金的需求,因为外资主要投向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加剧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依销售收入计算的外资企业与全国独立核算工业结构(28个制造行业)相关系数由1985年的0.497猛增到1995年的0.824,表明了外资企业的行业结构与内资企业由分工互补转变到相互替代,即竞争全面化。以1998年为例,外商直接投资454.63亿美元,其中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合计只占11.24%,而房地产业的比重为12.76%;真正属于“先进技术企业”的项目仅为2000个,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2.34%;其余的投资主要用于一般加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国内资金完全能够胜任。从单个行业来看,房地产业历年都是投资最多的行业,目前全国空置商品房8000多万平方米,占用银行资金1000多亿元,这有不少是外商投资的“功劳”。至于国内生产过剩的纺织业、商业,外商仍然继续对其大量投资。
随着外资替代内资,国内银行资金大量闲置,形成巨额存贷差,由表4可见,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与银行存贷差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31。从1990年开始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银行存贷逆差逐渐变小,并于1996年转为顺差,且越来越大,2001年竟高达31302.50亿元,相当于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8倍。如果存款利率平均按1%计,就要多支付利息300多亿元,相当于2001年14家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利润的总和!目前在我国形成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引进资金,另一方面是闲置资金;银行一方面要为巨额存款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资金贷放出去产生收益,造成巨大损失和浪费。
投资过剩还导致生产过剩,市场饱和,企业效益普遍下降,进入微利时代。1993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3.24%,其中国有工业企业为2.5l%,1999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降为1.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仅为1.24%。
我国为了减轻国企负担,刺激内需,从1996年5月1日起连续7次大规模地降低存贷款利率,一年期法定存款和法定贷款利率分别从9.18%和10.98%降到1999年6月10日的2.25%和5.85%,存贷利差从1.8%扩大为3.6%,即存贷利差已经超过了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企业支付的利息绝大部分被银行拿走,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即使如此,银行的效益仍然十分低下,1998年14家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利润只有200亿元,而资产总额为11万亿元,即资产收益率仅为0.1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惨,近年来平均资本回报率只有3%,远远低于欧美大银行平均21.9%的水平,平均资产利润率只有0.26%,且呈下降趋势,与之相比,美国花旗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是1.39%,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五倍多;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目前仅为0.67%,而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7.9%(官方公布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只包括逾期贷款中的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而银行机构非正式估计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0%-29%)。1998年底,四大国有银行存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54.67%,贷款占71%,不良贷款占73.15%,因此,四大国有银行的运营风险决定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存贷差收入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利息收入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8.27%,中间业务收入很少;利息净收入占税前利润总额的比重高达1901.25%,即其它业务都是亏损的,完全靠存贷差收入去弥补并实现盈利。而发达国家大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很大比重,1986年美国7家最大商业银行收入的50%以上来源于中间业务;1993年瑞士银行中间业务盈利占总利润的60%-70%;90年代中期,新加坡、香港等亚太地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也达到3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已经显著低于国际利率(美国一年期联邦基金利率为6%),为了防止资本外逃(这也会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降低利率对刺激消费毫元作用,我国货币已经到了“流动性陷阱”的边沿,因此,继续降低存款利率从而扩大存贷利差的空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自1993年起银行贷款利率持续高于工业税前利润率,统计资料证实,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息支出占销售利润总额的比重1993年达21%,1994年和1995年上升至25%和30%,而1995年税后利润却只占销售额的22%,即企业在为银行“打工”,因此,想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扩大利差根本行不通,从而银行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经营越来越难。
四、外资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加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外资企业主要搞的是加工贸易,造成进口额居高不下,近十年来外资企业进口额占全国进口额的比重一直明显高于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1996年竟高出近14个百分点,达到54.5%;外资企业进出口长期是逆差,直到1998年才有顺差,从1992年到2001年外资企业进出日贸易累计净逆差高达602.89亿$,相当于2002年对外贸易顺差304亿美元的两倍,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外汇收支平衡的因素。
另外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和进入赢利期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其利润总额也迅速增长,“三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为418.61亿元、753.93亿元、1282.48亿元、1442.95亿元,年均增幅高达51.06%。外资企业的利润处置主要有留用和汇出两种方式,根据2000年江苏省南通市样本企业调查的情况,外企汇出的利润约为利润总额的27.7%,即70%以上留用。这主要是因为:(1)在近年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对中国经济总体增长的良好预期又促使在华外方投资者采用留存利润的行为选择;(2)境内外利差水平的逐年缩小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坚挺,客观上也降低了外商企业留用利润的机会成本。但是即使外资企业只有小部分的利润汇出,也使从1993年起我国投资收益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数额越来越大,其中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高达160.89亿美元、165.36亿美元、175.96亿美元、141.88亿美元、186.19亿美元;从1993-2001年投资收益累计净逆差为1095.59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外汇储备总额的5l.63%;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利润留用的存量决定了未来汇出的总量,且汇出的时点也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一巳经济金融形势逆转,出于逃避管制和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考虑,在短期内形成较大规模资本流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势必对我国资本项目造成巨大的压力,外方利润留用结构中再投资总量不仅低于利润汇出,而且在历年利润留用存量中所占比重也最低。显然,这一状况更加大了投资利润集中汇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