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域经济优化关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用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
用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就要做到,每次调整的任务和具体内容不同,但取向明确和一致,就是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使全县农业的区域布局和经济结构大大改善。要实现种植业从以粮为主到以棉为主、粮棉油共同发展的转变。减粮、稳棉、扩菜,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突出的是效益。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要突出发展养殖业,打好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经济”特色牌。通过持续有效的结构调整,全县种植业基本形成了三个特色农业带。注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放手让农民闯市场,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调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在无为已经初成气候,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特别是注重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使之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显著特色,培育一大批龙头加工企业;培育活跃于城乡、奔走于千家万户的以农民为主的经纪人队伍。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
加快农业产业是促使农业在“双层经营”的基础上同大市场有机结合的战略途径,其根本目的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涉及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农村专业户、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等方面,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深化县区经济综合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实施农业产业化,既要面向大市场,又要立足本地的自然条件,选择有市场潜力、又适合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品种。要因势利导,多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十分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科技含量较高。有多层次加工能力、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帮助这类企业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拉动农业的能力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探索在“龙头”组织同农户之间建立真正稳定的、互利的、能抗御风险的良性关系的具体办法,“龙头”组织应当适当让利于农户,向农户及时提供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服务。
三、工业小区:加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县域经济依靠乡镇企业。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经验就是: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县域工业发展要以工业小区为载体,民营经济为主体,通过营造局部竞争优势,提高工业竞争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县域工业发展工业小区的形成一般自身并无资源和交通优势,只能依靠一大批长期在外从事销售业务的人员积累了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政府需引导和服务,鼓励其回乡创业,形成较集中连片的工业小区。首先需要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多数企业领办人是由销售员起家的,或许当初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或许是效法江浙经验,企业实行完全的以销定产,先是销售员找市场、跑订单,然后回来组织企业生产,销售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买卖关系,销售员是市场风险的第一承担者,企业对销售员按销售回笼款计提个人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同样,在企业内部上下道工序、生产和供应之间也是买卖关系,风险层层传递,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由此形成。其次是政府的放手、引导和服务。首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政府创造环境,能人发展经济。企业具有完全的自主权,政府则集中精力营造外部环境,集中财力改善小区用电、用水、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企业用地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便捷、高效的服务。政府正积极筹措和争取资金修建县城高等级通道,引导组建企业集团和行业协会等。正是独特的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加上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才造就了一大批县有市场经济意识和一定创业资本的销售员乃至企业家,造就了企业的竞争力。县委、县政府应把发展小区经济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条件,重点确立几个工业区,除了上述的工业区,还设立民营经济区、经济开发区,举全县之力,加快发展。形成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企业、项目和资金落户情况势头良好,使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小区集中、资本向能人集中的新趋势。
四、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民营经济和能人经济活跃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县域经济近年来呈现出与众不同活力的主要原因所在。县域经济发展得益于劳务输出的兴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着丰厚的土壤。县委、县政府应较早地认识到民间力量的巨大潜能,认识到发掘劳务经济潜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巨大意义,始终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从放宽市场准入、减轻企业负担、创造宽松环境入手,针对不同时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大开绿灯。应始终注重发挥能人作用,把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作为重点。县委、县政府针对一大批通过外出经商积累了资金和技能的农村能人,应因势利导,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县里在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两方面双管齐下,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给予培育和扶持。与此同时,坚持以改革、改制促发展,激活存量,加速发展民营经济。推行乡镇企业改制,实行“公转民”。恢复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使部分有实力得企业通过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民营经济力量的兴起和壮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稳定发展,为县域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五、县城扩张:推进城镇化的龙头
推进城镇化要明确城镇化要有新的思路,一个财力有限的农业人口大县,小城镇建设搞“遍地开花”是不现实的,必须突出中心城镇建设,要把县城的扩张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加快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县城扩张。加速县城扩张,要利用了“经营城市”理念。一是高起点规划。规划突出了城市规模化发展的要求;突出了整体功能,规划区要设有不同的功能区,涉及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居住等方方面面,布局要合理;突出城市形象和人文环境,特别是开发建设规划、大面积植绿规划令人耳目一新。二是采取以地生财和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土地、公共设施等资源,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三是突出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县城经济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这是推进城市化的实质性内容。主要是重点发展小区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向县城集中,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商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尤其是着力发展房地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办法,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房地产业,集聚人气,进一步带动城市建设。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土地价格攀升,政府通过拍卖土地,获得了较多的收入,城市建设呈现良性发展局面。那么,如何激活投资、招商引资,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推行“一站式”高效服务方式等等都值得研究。当前,很多县域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同样面临很多来自自身或者靠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县是典型的内生型经济,它的模式类似于浙江、广东等地“簇群经济”,但不同的是,它又无法像浙江、广东的专业乡镇那样形成聚集人流、商流的大市场,只能发展”推销员“经济,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张力不够。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处于创业时期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私营企业的发展对政府的制度和行政方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县政府职能转换的拉锯战还在进行。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领导同志难以集中精力抓经济、县一级调控手段越来越少、条块管理难以协调等问题,都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六、环境是第一生产力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环境。继续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1.制度环境。县域经济是法制经济。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平台之上。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某些环节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体制不顺、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全面清理和废止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法规和制度,着力推进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2.市场环境。县域经济是有序经济。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保障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既要严厉查处假冒伪劣等市场公害,也要注意引导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信用体系。3.舆论环境。县域经济是开放经济。开放经济离不开舆论的支持,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当前在部分干部群众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平均主义心理、“肥水不落外人田”等落后的思想意识,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把发展县域经济摆上重要日程[N].经济日报,2001-10-31.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N].南方日报,2002-11-18.
[3]张静.新型工业化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纵横,2003,(2).
[4]陈征,陈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3).
[5]李昌平.我的困惑—“三农”寻思录之一[J].读书,2002,(7).
[6]姜元荣.关于农户科技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