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俄贸易结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两国间的经贸交往源远流长。但两国贸易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以及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时期,中俄经贸合作驶入快车道。我国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对俄贸易结构的战略升级。
关键词:中俄经贸;贸易结构;对策
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两国关系接连实现了从睦邻友好关系到建设性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渡。但是两国的经贸合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经贸合作明显滞后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未按时实现;另一方面双边贸易结构长期徘徊在“不稳定”、“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俄两国尚处于转型经济时期,两国经贸发展处于磨合期。2001年7月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确立了两国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为发展新世纪的中俄经贸合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我国加入WTO,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新时期,我国应当推动对俄贸易结构的战略升级,促使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
一、中俄贸易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两国贸易增长加快,但总量仍较小,中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1992-1999年两国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双边贸易时好时坏很不稳定,始终未能超过1993年创下的76.7亿美元的贸易纪录。1999年以来,两国贸易状况开始改观,我国对俄进出口额都出现稳步快速增长,2002年对俄进出口总额达到119.2亿美元。2002年之前,对俄贸易逆差呈现扩大趋势,2002年之后逆差扩大趋势有所减缓。俄罗斯一直是继台湾、日本、韩国之后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1991-2001年,中方累计逆差289亿美元,2002年逆差虽然有所减少,但仍高达48.9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已承诺在货物贸易方面给与俄WTO成员待遇,我国入世以后,俄方低廉的钢材、化肥和其他原材料将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根据中俄双方协议,2005年后我国从额进口的石油每年不少于2000万吨,再加上我国向俄购买军技产品等因素,中方的逆差今后还有可能扩大。改变对俄出口乏力局面,想方设法扩大对俄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无疑是对俄经贸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
2.从商品结构来看,我国进口自俄国的主要商品包括石油、运输设备等,正是我国大量进口的商品,这说明俄对我出口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增长空间。相比之下,我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含量和利润较低,且在俄的市场空间狭小,例如位列我对俄出口首位的服装、鞋类制品等都被排挤在俄前30项进口商品之外。可见,我国对俄贸易的许多传统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正在从强势互补向弱势互补转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正在向高水平发展,例如属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通信、录音设备在2002年的对俄出口中位列第三,同比增长115%。此外,我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都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类,2002年此类商品出口同比增长91.5%,2003年1-7月同比增长86.8%。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水平,成为我国调整对俄贸易结构的又一重要课题。
3.在投资方面双方合作规模小,是中俄贸易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对拉动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作用有限。截至2003年上半年,在俄罗斯的中资企业有503家,总投资额3.5亿美元,主要从事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加工、家用电器组装、餐饮、木材加工、农业等;俄在华投资项目达1471个,合同外资金额7.6亿美元,实际投资3.29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农机组装、化工和建材等领域。在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方面,总体表现为大项目少,规模小,造成双边贸易结构严重失衡,难以有力的拉动双边经贸合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此外,中俄贸易结构还存在贸易主体层次较低,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合作领域不宽,贸易方式落后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拓宽中俄经贸合作的主渠道,是今后中俄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新时期提升中俄贸易结构水平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主席2003年5月出访俄罗斯,标志中俄关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胡主席指出,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经济互补性强。进一步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密切双方经济联系,对巩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对俄贸易结构调整将有利于我国实现市场多元化。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我国的出口长期偏向美、日、欧三大市场,2003年1-8月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这种过度依赖个别市场的局面,不论从经济安全和经贸利益来看,还是从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来看都是不可取的。俄罗斯是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市场秩序日益完善,在我国发展多元化战略的中地位日渐突出。据俄政府预测,从2000年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1999年增长70.3%,如按美元折算,将增长近1.5倍,达到2700亿美元。经济复苏、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巨大的俄罗斯,理应成为我国市场多元化的优先选择和重要伙伴。
2.对俄贸易结构的改善也将促进我多整体贸易结构的提升。扩大对俄资源性产品的投资开发性合作,既可以弥补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不足,又可为俄此类产品提供市场,俄罗斯在能源、核电、航空航天、冶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也能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经济建设所用;提高机电产品在对俄出口中的比重,鼓励大企业集团向俄出口高质量的产品,既可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价格优势,又可以满足俄市场需求。
3.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为改善中俄贸易结构提供了机遇。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低迷,“9.11”事件对于增长放慢的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也严重影响了中、俄两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的同时,俄罗斯也在积极申请加入WTO,两国经贸合作制度将日益规范,影响两国经贸合作的制度性因素日趋减少,从而为中俄两国经贸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改善中俄贸易结构的主要对策
1.从战略高度针对俄罗斯市场需求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缩小贸易逆差。近年来,俄罗斯政局稳定,宏观经济好转,跻身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十名国家之列,市场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提高不断扩大。我国企业界对当前俄罗斯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留于传统的贸易结构和营销方法,没有中长期的经贸战略目标,错失商机。因此有必要研究俄罗斯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趋势,适应俄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制定中长期的经贸合作计划,扩大对俄出口贸易额。俄罗斯短缺的家电、日用消费品等商品正是我国具有相对和绝对比较优势的商品,2002年和2003年1-8月,我国对俄出口额同比增长分别29.89%、55.30%,大大超过同期从俄进口增长速度,贸易逆差正在减少。因此,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俄市场需求,提供优质适销产品,减少甚至扭转对贸易逆差是完全有可能的。
2.提高机电产品在对俄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出口产品总体质量。随着世界贸易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已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1/3,机电产品在俄罗斯进口中的比重也基本保持在1/3的水平。面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的新趋势,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的出口,包括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机电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大对俄机电和成套设备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增加对俄贸易的中长期卖方信贷等。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输俄产品质量,督促面向俄罗斯市场的生产企业尽快通过国际质量认证。改变我国产品在俄形象,推出质量高、样式新、品种全、价格合理的品牌产品。
3.加紧投资渠道建设,实现大型骨干企业联合,鼓励中小企业直接合作。中俄经贸结构不合理,从意识形态角度开看还源于两国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了解,因此要加强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有观点认为要使大企业成为对俄经贸合作的主渠道,这当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在目前情况来看尚不成熟。实际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更迅猛、更有活力和市场洞察力,俄罗斯的中小企业也在俄经济改革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在现阶段,更应鼓励中小企业在更广泛、更高水平的层面上直接合作。
4.规范边贸市场秩序,鼓励有序竞争,尽快建立自由贸易区。中俄边贸约占两国贸易额的1/3,规范边境市场,促进边境地方经贸结构升级对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体现出集团化趋势。中俄两国应当顺应这种趋势,利用地缘政治、经济优势,参照国际惯例,积极创建中俄经济自由贸易区,实现商品、资本、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货币自由兑换,使中俄贸易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附表一:1992-2003中俄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差额
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1992
58.6
23.4
35.2
(11.8)
50.30%
28.60%
69.20%
1993
76.7
26.9
49.8
(22.9)
30.89%
14.96%
41.48%
1994
50.8
15.8
35.0
(19.2)
-33.77%
-41.26%
-29.72%
1995
54.6
16.6
38.0
(21.4)
7.48%
5.06%
8.57%
1996
68.4
16.9
51.5
(34.6)
25.27%
1.81%
35.53%
1997
61.2
20.3
40.9
(20.6)
-10.53%
20.12%
-20.58%
1998
54.8
18.4
36.4
(18.0)
-10.46%
-9.36%
-11.00%
1999
57.2
15.0
42.2
(27.2)
4.38%
-18.48%
15.93%
2000
81.0
23.3
57.7
(34.4)
41.61%
55.33%
36.73%
2001
106.7
27.1
79.6
(52.5)
31.73%
16.31%
37.95%
2002
119.3
35.2
84.1
(48.9)
11.81%
29.89%
5.65%
03(1-8月)
95.2
31.0
64.2
(33.2)
24.50%
55.30%
13.70%
注:括号内为负值,表示贸易逆差。
附表二:中俄商品贸易结构变化
从俄进口商品前五位
对俄出口商品前五位
1997
钢铁;化肥;成品油;木材;纸浆
革、毛皮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伞等;活动物及动物产品;植物产品
2002
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55.6);软木及木材(76.8);其他运输设备(-46.6);钢铁(-12.2);制成废料(45.9)
服装及衣着附件(9.4);鞋靴(25.5);杂项制品(43.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15);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5.1)
注:2002年商品结构按SITC分类取前两位数。括号内为较2001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百分比。
参考文献:
1.陆南泉:《认清中俄经贸合作新形势》,《黑龙江对外经贸》,2002年第5期。
2.唐朱昌:《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年第2期。
3.冯绍雷:《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背景、问题与前景》,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2003-7-6
•立华:《中俄经贸关系中的商品结构问题》,《俄罗斯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