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海外直接投资产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势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其对投资国和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全面、深刻、复杂的影响。为了适应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不仅发达国家,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希望能从其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的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自己的海外投资规模,这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资源的合理配置;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国内产业现状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或转让技术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我国部分企业在世界上已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以电视机为例,1978年后的中国,家用电器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相距近20年,此时我国率先开放了电视机市场,日本几家大的电视机生产跨国公司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或技术转让,经过几年的技术传播和关联效应之后,以电视机为龙头产业的一个大的产业组织形成了,中国的电视机生产技术一下子前进了近20年,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但是由于近几年我国生产的过度扩张,国内很多传统产业的市场趋于饱和,生产能力过剩,这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高出市场需求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空调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43.4%,供大于求的电子产品达75%,这种大面积生产相对过剩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形成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造成的。
如果要改变我国当前人们的需求结构,非常不现实;如果从扩大这种产品出口规模来解决我国严重的生产力过剩问题上考虑,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式也是不现实的,近几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所以以大量出口形式转移过剩生产力是行不通的;如果抛弃这些产业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必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承担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但是如果把这些在国内已过剩,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广泛需求的行业转移出去,不仅能挽回损失,还能绕过别国的贸易壁垒,迅速占领市场,并延长这些产品、工艺技术的生命周期,并获得巨额的利润回报,所以这些产业应该成为我们海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选择。下面我们把这些产业统称为饱和产业。
二、饱和产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我国饱和产业采取的都是小规模制造技术,和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多数制造品的市场规模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小规模制造技术,适合当地小规模的市场,才能增加利润;我国饱和产业的操作程序也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又与我国比较相近,容易吸收我国的技术,产业转移能发挥更大的效应;我国饱和产业都是劳动密集性产业,企业的劳动与资本比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这符合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率的目的,可以从这些国家政府中取得比较优惠政策的待遇;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太小,而且资源都不易开采,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开采成本太高,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拥有我国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我国饱和产业大多都是资源耗用量比较大的产业,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能利用国外丰厚的资源;我国饱和产业都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对资金量要求不高,再者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资金不是我国饱和产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我国饱和产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不仅有大量的机遇,同样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我们投资所在国的本地企业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企业的竞争。大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情形与我国比较相似,那么,潜在的当地竞争对手可能也会发展与我国类似的小规模制造技术,或者作出某种安排,从国外企业那里取得类似的技术,但他们必须承担我国企业已经花费的那种成本,我国企业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引进技术、吸收和创新,才获得今天的规模局面,他国企业能否花上这么长时间和代价去发展这些技术?还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来进行生产并对本国企业起带动效应?这个我们可想而知。如果进行技术转让来获得需要的技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技术性资产往往都难以定价,别国在转让技术时都会把转让价格定得很高,从中谋取暴利,而且也不会把关键技术转让出去,这样只会花过高的代价取得生产的边缘技术,并对他国技术产生依赖性。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他们讲究的是大规模生产,在全球安排自己的生产体系,发展中国家只是他们全球战略的一步棋子,他们不会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小市场,发展小规模生产制造技术,而破坏自己的全球战略部署,这可以从发达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另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看出。我们发展饱和产业的海外投资业务,最好的区位选择应该是与我国经济水平比较相近或低一级的发展中国家,避免在新兴工业国家与他们国内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不利的竞争。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理论又指导实践,一个好的理论能使实践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饱和产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实践活动可以借鉴于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论”。但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论”是根据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所得出的,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有一定的出入,所以我们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使之更符合我国饱和产业的实际国情。
(一)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论”所主张的向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是在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这与我国的饱和产业并不符合,我国饱和产业在国内还是处于竞争优势行业,只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出口受到阻碍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的生产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实也可以这么说,日本的边际产业向外投资是主动性投资,而我国饱和产业的对外投资则是被动性投资。
(二)我们可以引进第三国来扩展小岛清的理论,比如一个发达国家。我国饱和产业向外投资转移过剩生产力之后,只需要进口本国所需要部分就可以,大部分主要还是占领当地市场或向第三国出口,扩大自己的销售额。我国的适用技术和被投资国的更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相互结合,能创造出更大的比较优势,不仅能迅速占领当地市场,而且能与发达国家在产业间贸易上发挥更大的比较优势。
(三)我们在向外转移生产力进行直接投资的时候,不必要把自己的全部生产线都转移出去,因为我国的饱和产业在国内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对我国缓解就业压力很有帮助,如果实行全部转移,必定会给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综合比较优势与合作优势,在国内保留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将别的生产环节转移给其他国家,这样不会失去太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带动我国设备,劳务等的出口。
我们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我国的饱和产业大多为劳动密集性产业,采用的为标准化技术,在国际上形成的竞争优势多为成本优势,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劳务费用、土地使用费等都很高,这对这种产业的产品生产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并不是这些产业的生产线,而是产品开发研究机构和市场信息咨询机构。因为,到目前为此,有些发达国家仍然在进行这些产业最新产品的开发,比如日本在电视机最新产品开发上依旧首屈一指,对此进行投资,我们就能及时获得最新技术,仍然保持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还有就是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水平高,对生活用品等要求高档化和多样化,我们在这些国家建立信息咨询机构,就能及时获得那里的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情况,传达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生产部门,使转口给发达国家的产品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
三、总结
(一)我国饱和产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为辅。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主要为了利用比较优势,转移我国这些产业在国内多余的生产力;在发达国家投资主要为了获得最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情况。
(二)在转移生产力时,在国内保留关键技术和重要的生产环节,不仅不会危机国内就业,而且能带动设备、劳务等出口,对贸易也能产生促进效应。
(三)我国政府在积极鼓励饱和产业走出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这些产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调控,避免进行这种投资的不同国内企业在国外恶性竞争和自相残杀,努力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其余,我国在各国的领事馆等可以为我国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为已在外投资的和即将出去的投资的企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支萍.对孟加拉国直接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2004,(2).
[2]马云泽.产业结构软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4,(15).
[3]黄锦明.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新思路[J].江苏商论,2003,(12).
[4]梅冰.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6).
[5]罗慧平.浅析中国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比较优势[J].中州审计,2002,(8).
[6]张宏,刘祥霞.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4,(3).
[7]李优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