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主体文化需求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主体文化需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主体文化需求

【摘要】文章论及文化需求对经济主体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宣传推荐等五种功能,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TO环境下我国政府对文化需求需要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需求;经济主体;WTO

文化需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它植根于实用需求而又超越于实用需求。从狭义角度理解,文化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对精神满足的渴求。在实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文化需求成为消费者选择物品与劳务的内在依据,文化需求调控着消费者的购买权和行为。发现文化需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一、文化需求在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定位

文化需求在不仅对各经济主体的运转起着牵引整合作用,而且调节、制约着群体文化心理。无论是对组织还是对个人,它至少具备以下五种功能:

(一)导向功能:文化需求对每一经济主体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二)约束功能: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区域精神一旦经济主体接受和认可,就会对其产生强大的约束作用;(三)凝聚功能:通过积极的文化需求的引导,凝聚经济个体价值观念;(四)激励功能,文化需求的形成过程,实际就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人生观、价值现等根本问题上调动全员积极性、唤起经济主体精神的新觉醒,鼓励他们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使其的社会潜能得到有效释放;(五)宣传推荐功能,通过某一区域文化需求的宣传和传播,可以向外部社会和公众展示区域成员的精神面貌、知识修养和文明风范、展示区域的内在综合实力和改革创新活力,宣传并塑造优秀的区域形象,改善该区域的投资软环境。

商业文化学发现了在实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文化需求成为消费者选择物品与劳务的内在依据,文化需求调控着消费者的购买权和行为。因此,发现、辨别有效需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这已成为—切经济活动的动因。

二、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文化需求的欲望总在不断地丰富和成熟。这是因为:

(一)消费活动中的文化需求是文明社会中消费者的本能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依次递进的,它从生理需要开始,经由安全、归属、尊重、(自尊和被尊重)等环节而达到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消费者从物品和劳务所带来的审美、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满足中获得自我人格和价值的确认,是“尊重”(自尊和被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种高级需要在消费活动中的反映,它使人作为消费者时依然保持并光大了人性内核。

(二)文化需求对物品和劳务反作用形成了“商业文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反过来又刺激、“唤起”了新的文化需求。

文化需求不仅改变了需求自身,也改变着整个经济。1.文化需求超越实用需求而成为现代需求的标志;2.在每一轮新的实用需求革命到来之前,文化需求的发生、递增及其样化、个性化演变是拉动需求增长、扩大有效供给的主要力量;3.发现、唤起文化需求,并在物品与劳务中提高商业文化含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任务。

文化需求也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升而递增。但是,这种递进的路径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直线飙升,在大多数时候,它表现为上下波动的曲线运动。首先,文化需求对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敏感。当经济衰退、支付能力下降时,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必定是文化需求。尽管此时消费者脑子里还有许多多关于“文化”的念想,但当务之急,他们是将有限的财力优先支付实用需求。其次,文化需求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在少数的消费群体里,物品与劳务的人文价值不仅无需求,而且可能出现否定需求,即把人文价值当作不良内容而竭力排斥。此外,文化需求在过度满足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自我反弹。文化价值的充足供给反而使自己的边际效用递减,被充分满足过的文化需求有时竟逐步让位于实用需求。

当然,以上三类并不能代表文化需求的主流,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将会极大地提高,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各种思维、时尚、文化的交流、碰撞、合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轻松;文明状态下的男男女女也一改以往的保守与自闭,变得更喜欢接触、对话,在相互间的学习、模仿甚至攀比中不断创造和传递着新的生活标准,所以,特定时期内某个群体或个人的文化需求在表现形式上便处于不断否定、不断更新的流变状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是互为影响的。同时,经济个体的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也充分揭示了商业文化学的实质内涵———发现并满足文化需求是现代经济良性循环的逻辑起点。

三、WTO环境下我国政府对文化需求需要采取的对策

我国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只强调了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忽视乃至排斥了文化作为消费产品的商品属性,形成的这种体制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体制”,其运行模式是“财政支持型”、“社会福利型”,俗称“政府办文化”。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的文化市场的发展经过了以“文化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发展”、“转型”、“入世”三大任务并存,全面提速和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阶段。然而,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此外,制约我国文化需求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限制性消费政策、消费者的特殊职业(如军人、公务员)、教育和对外交流的缺乏等等,都可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停滞或下滑。从借鉴和发展的角度,要进一步扩大我国有效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推动文化市场建设的发展,建议政府管理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加入WTO后,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要与WTO的游戏规则相接轨,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将要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后,必须服从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依法管理才能得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作为利益驱动经济即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从法律形式上明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倡导、支持和许可,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步和保证社会经济个体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重要前提。

(二)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由于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我国政府部门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一是要转变对文化的观点,重新审视和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性。对文化产品的属性,要从承认单一的精神产品属性转变为承认精神产品和商品两种属性:对文化的功能,要从强调单一的意识形态变为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对文化的效益,要从强调单一的社会效益变为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二是要转变“文化都应该是福利事业、公益事业”的观点,使文化真正进入市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轨道,它的社会效益就是一句空话。选准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口,突出龙头作用,紧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调整文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深化文化产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当前生产和消费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时机,我们要积极调整、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管”文化和“办”文化的界限和职能规定,由“办”向“管”转变。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深化文化产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立足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对文化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给予重新规定。鼓励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种类繁多,内容形式多样,政府应区分不同情况制定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增强透明度,以做到既开放市场,增加供给,又能实施宏观控制。